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

2014-01-13 05:58黄虹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瑶族

摘 要:为探索出我国少数民族瑶族长鼓舞的民俗意蕴,笔者通过对长鼓舞的产生背景分析,在获知长鼓舞诞生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之后,进一步从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祭祀仪式入手,全面的探讨瑶族长鼓舞所兼具的民俗意蕴加,希望为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参考。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产生背景;民俗意蕴

作者简介:黄虹,女(1980.03-),讲师,工作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籍贯:江西赣州,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2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瑶族,在生活形态上有着十分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特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对于他们来讲,衣食住行甚至生命最终归宿,都是在山里完成的。群山巍峨秀丽,这样的自然环境酝酿出瑶族与众不同的山文化,作为其中的典型瑶族长鼓舞,更是现阶段学术研究的重点。笔者通过现有文献考察,发现关于长鼓舞诞生以及现状研究是广大读者所热衷的范围,然而具体针对瑶族长鼓舞在内容以及形式的民俗意蕴研究,迄今依然只是零散地分布在各大文献资料中。本文的重点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一一探析。

一、瑶族长鼓舞的产生渊源以及基本知识介绍

瑶族长鼓舞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今人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然而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瑶族长鼓舞最晚应当是诞生在宋代,依据南宋著名文学家范大成作品《桂海虞衡志》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对彼时的长鼓舞有基本的了解,这一种舞蹈在当时被称之“饶鼓”属于瑶族人的一种独特乐器,从形状上分析,它与腰鼓十分详细,然而却“腰长倍之”,此外,在构造上,长鼓舞还有着“上锐下侈”的特点,范大成关于长鼓舞的记录,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对长鼓舞最早的一种认知,通过珍贵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获知,长鼓舞最晚出现的历史时间,并且可以推断出,早在宋朝瑶族人已经有跳长鼓舞的习俗。在此之后的明朝清朝,都有相关长鼓舞的记载,不过在当时人的称谓中,长鼓舞是被称之为饶鼓的,由此可以推断长鼓舞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可以分为六大种类,首先,是由10~18人构成的芦笙长鼓舞;其次是,对象变化多样、动作幅度大、舞蹈风格粗犷的大长鼓舞;再次是在重大节日,如新年以及盘王节表演的黄泥鼓舞,该类型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鼓面都涂上黄泥浆;第四种是男女相互配合的小长鼓舞,特点是舞蹈变化多样、节奏相对较快;第五种是专门到每家每户表演的常年长鼓舞,表演时间为农历新年。第六种则是需要专门的人在规定的时间,依据一定的程序开展的还愿长鼓舞,宗教意味浓厚,且只在盛大节日表演。

至于瑶族人为什么要跳长鼓舞,长鼓舞与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探讨长鼓舞和当地民俗意蕴的具体关系,本文试图从长鼓舞和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祭祀仪式两个角度,对本文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读。

二、瑶族长鼓舞的民俗意蕴分析

(一)瑶族长鼓舞与当地独特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舞蹈并不是将提供美的享受作为主要功能的。原始人将舞蹈看做是人与人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将实用性看做是舞蹈的一项重要功能。他们任务舞蹈是能够有效传授生活技术的高效方法。一旦舞蹈艺术发育成熟,贯穿在舞蹈当中的舞者体态、动作将会是对特定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由于技术水平限制,早在数千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生活的瑶族先民是无法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维系生活的,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就是狩猎为主,必要的情况下从事一定的采集活动进行辅助。一旦狩猎成功或者野外采集收获十分丰盛,欢欣鼓舞的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庆祝,研究者认为这是长鼓舞最早诞生的萌芽,他们认为在当时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人们要进行庆祝狩猎成功,最常见的方式应当为吟啸高呼,或者是兴高采烈地向旁人模仿自己狩猎时的动作,甚至是向周围的人讲述狩猎进场自己过程中,捕猎对象四处逃窜过程中的跳越奔跑姿势,这一系列简单的动作成为人类最初的舞蹈形式。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俄罗斯的教育学研究者普列汉诺夫所,他认为对动物动作进行刻意的模仿动物,是先民们进行狩猎活动时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一旦狩猎者希望再一次的重现狩猎过程中的欢愉心态,他就会通过对狩猎对象动作模仿、自身动作重现而体验着一种冲动。这就是人类早期狩猎舞出现的历史渊源。

在瑶族长鼓舞中,再现人类早期狩猎内容的舞蹈动作很多,它们集中于反应狩猎过程中动物的形态、狩猎场面的激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狩猎已经不再是当地百姓获得生存的基本方式,取而代之的成为刀耕火种以及更加先进的游耕农业生活, 与之相适应的能够反映农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长鼓舞也就应运而生。举例說明位于广西贺州瑶族中最典型的“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就是一套完整的反应做屋过程的舞蹈,无论是在最初的寻找适合建造屋宅的基地,还是在后期建设过程中的测量土地、开挖土地、平整土地,还是对木头的寻找、砍伐全部都涉及集中,甚至简单的茅草处理动作也能够得到精准的反映,这一套涉及全面的36 套动作, 对于当时人们经常迁徙、需要随处建造房屋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反映。除此之外平地瑶族的代表舞蹈“芦笙长鼓舞”内容更是囊括了当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 种子播种、耕田活动、收割方式以及欢庆丰收等各个方面的动作,最大程度上向观众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

(二)瑶族长鼓舞与当地祭祀仪式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生产方式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有着早期文明的历史时代,鼓乐歌舞从来都在扮演拉近人神两界交流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早期产生的瑶族民间舞蹈绝大部分都有着十分鲜明的宗教文化色彩,,它们不是服务与宗教仪式,就是本身便是宗教仪式的构成部门,十分明显的娱神功能,就是瑶族长鼓舞体现民俗意蕴的又一大标志。人类社会早期,万物有灵是先民们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意识,他们认为生产活动中天气是否风调雨顺、狩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都是都到大自然神灵决定的。基于此,在每一次生产劳动开始之前,当地人们都要心怀虔诚的对预制相关的神灵进行白鸡,希望通过不断的敬畏与讨好、甚至是祈求,让神灵最终大发慈心,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一旦人们的愿望得以实现,完成收获以及狩猎活动之后,人们就要在一次大张旗鼓的进行祭祀,以感激大自然对自己的恩赐。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远古时代的舞蹈绝大部分都和祭祀、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瑶族长鼓舞蹈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驱兽逐邪、祈求神灵、感恩神灵的舞蹈有着很多,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神灵开心、愉悦。举例说明,在当地最为著名的舞蹈:还盘王愿中,舞蹈内容就是为了表明人们对于上苍的感激,在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还原,首先就是在正式唔到之前,将长鼓放置在主人家的神堂上,同时十分郑重的将红布盖在长鼓之上,带到祭祀正式开始,主持仪式的巫师必须诚心敬拜之后才能将其取下,并一脸庄重的将长鼓交付给表演的人员。演出过程中表演者舞蹈必须朴实、粗犷,这是对神灵的一种敬畏方式,在此过程中,不得出现任何亵渎神灵的嬉笑、轻浮行为。

三、结语

长鼓舞作为瑶族的一种典型民族舞蹈,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受到人类社会早期狩猎思想的影响,还深深留下了瑶族先民农业活动中的烙印,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遗产,不仅仅是当地人,政府与学界都应当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为保护者这项民族文化遗产,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 德) 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1 美学第二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139-144.

[2] 叶大兵.论象征性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 J].民俗研究,2006(0 3) :119-120.

[3]刘小春、丁战、苏斌主编.桂东瑶舞探秘[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4]刘涛.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98-199.

猜你喜欢
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试论宗教意识在瑶族“芦笙长鼓舞”中的渗透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论瑶族传统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
岭南苗族瑶族乡规民约述论(二)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