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郁达夫小说抒情特征的传承性

2014-01-13 05:58张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郁达夫

张胜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抒情小说特征的传承性,即受到中国传统文学中感伤主义和“自叙传”小说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抒情特征;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本文主要探讨郁达夫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质——抒情特征,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上的传承性。

一、感傷主义的传承

郁达夫的小说中对自然景物哀凉凄冷的描写,对主人公苦闷的内心情绪的揭示,以及主人公的苦痛经历,充满了感伤主义的色调,作者是怀着对这种手法的极度偏爱来运用的,这种风格受到了传统文学较大的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其实绝大多数的文人,都是‘古之伤心人”,感伤成为传统文学所热衷的主题和风格,战国时的屈原、宋玉,唐代的李商隐,宋代的李清照,清代的孔尚任、洪升、曹雪芹等,都可以算作感伤主义的作家。感伤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的标志,“一是其作为滥觞期和形成期的代表作的《诗经》和《楚辞》;并且二者直接影响着后世感伤之作的创作,从而形成了感伤主义文学的传统。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这是典型的表现感伤和忧患意识的伟大作品。二是至两汉时期,因受先秦楚辞的影响,形成了‘以悲为美的美学思潮,这是感伤主义存在的最重要的标志……三是产生了与感伤文学相呼应的文学创作理论,诸如‘发愤著书说、‘忧患著书说等等。”[1]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与郁达夫关于艺术家只有经历了“懒,病,贫”的“苦责”以后,才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感伤的经历和命运有利于文人的培养,穷苦的人生经历,使敏感的文人常常“自觉”的“苦责”自己,文学正是“苦责”的结果。

二、“自叙传”小说模式的传承

“自叙传”小说有两种叙述角度,可以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从其主要内容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主要描写和展现人物的外部世界,二是主要表现人物的主观内在世界,三是将两者相结合。在中国文学中,唐代传奇中的部分作品是“自叙传”小说的滥觞和萌芽,从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发展到近现代的小说,这种体裁逐渐完善和成熟。

初唐时期的传奇《游仙窟》,可算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自叙传”小说,它为后来的“自叙传”小说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个人的爱情经历用小说的形式来讲述,在叙述中作者、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同一人,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和遭遇复制和改编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元稹的《莺莺传》,可算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自叙传”小说,它为后来的“自叙传”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虚构出一个人物来进行刻画和描写,表现作者自身的生活,而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和评点自己的故事。因为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所以小说更多的是依靠对人物的言行等外部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的心理描写比较单薄。如张生遭到崔莺莺的拒绝后,张生“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这种情节中没有对张生的丰富的心理活动进行较生动的表现,只是一笔带过。以上的这两篇“自叙传”小说开创了两种叙述角度,即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但这两篇小说具有同时期传统小说的共同特点,主要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言行和经历,只重视情节的叙述,没有能丰富地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自叙传”小说发展到近现代,其艺术手法日趋丰富和成熟。“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烈火燎原,许多思想家和作者开始关注“个人的发现”,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郁达夫重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表现,他的小说大都情节简单,大部分内容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大胆地表现人物的性心理,对性格中自卑偏执的一面进行了大胆的揭示。同时作者又有着强烈的自省和自我批判意识,对这种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地追溯和思考,表现出道德的沦落和人性的被压抑和扭曲。这种细腻深刻的主题也只有用“自叙传”小说的形式才能得到最透彻的表达,郁达夫继承了传统文学中“自叙传”的一些特点,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又加以创新,他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内心体验,真正完成了小说刻画由外部世界向人物内心世界的转移,极其成功地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真实可信的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来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自我”得到发现。

注释:

[1] 引自李华斌,程燕霞.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J].黄冈师专学报(哲学版),1996,16(4):17—21.

参考文献:

[1]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郁达夫.文学概说[M].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5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3]钱钟书.诗可以怨[M].比较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李华斌,程燕霞.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J].黄冈师专学报(哲学版),1996,16(4):17—21.

[5]司马迁.报任少卿书[M].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郁达夫
郁达夫的“公共棉衣”
郁达夫在汉寿撰写抗战檄文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郁达夫一语成谶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
个体欲望表述中的国家意识——论郁达夫小说《沉沦》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