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黑龙江省201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2—164HLJ
摘 要: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单从史诗中对战争性质以及场面的描写就具有明显的不同,《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周民族史诗侧重于写东方仁义之师,注重以和为贵的兴邦之道;《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则通过对战争场面厮杀的描述来突显英雄的勇武和气概。在二者的对比中,不管是体式还是内容,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你不仅会感慨于东方古韵的含蓄美,也会惊赞那西方英雄的勇武格斗精神。
关键词:史诗;仁和;勇武
作者简介:王林琳 ,女(1987 -),籍贯:吉林松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魏六朝。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史诗一直以来被认定为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它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过一代代人们编创而成,大多是能够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我们通常把史诗看做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物,它也对了解早期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创世史诗大多弥漫着浓重的神话色彩,而英雄史诗则侧重将英雄在战争中的勇敢与神武表现出来。这在《诗经·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有深刻的体现。
黑格尔曾提出“中国无史诗论”,在他的《美学·第三卷》中,他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种大障碍。”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同样存在着史诗,虽然不似《荷马史诗》那样鸿篇巨制,但是《诗经》中的一部分篇目也同样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史诗性质。《大雅·生民》记述周始祖后稷是母亲姜媛踩着上帝的脚印而生,这似乎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虽然有着离奇的身世,但后稷勇于实践,自强自立的本性更显示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周民族史诗的另外几首,则是侧重男权社会下城邦、国家的发展和逐步富强。而其中对战争的描写仅仅是从军备整齐的角度以及声势浩大的迁徙过程,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血腥的描写。
而提到西方史诗,大多数人会马上想起《荷马史诗》,它以其浩荡的气势,冗长的篇幅令人印象尤为深刻。但更让文学家们惊叹的是其中叙事的完整性和对战争描写的精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用诗性的语言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节,也刻画出了英雄阿基琉斯的生动形象。最打动人的就是其中比喻性的语言“像一缕升空的薄霧,女神轻盈地踏上灰蓝色的大海”,“一团悲愤的乌云”,“对母亲说道,用长了翅膀的话语”,“如烟的记忆,笼罩在他俩的心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赋予了情绪,让你深切体会到感情的真实与自然。而在特洛伊人神混战的宏大场面中,更能反映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过程中战争的残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更突显了荷马时代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豪迈的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东西方史诗中战争的比较,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或是注重内容或是从形式的角度展开,很少深入分析其文化精神的差异。与历史记载不同,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在中西方史诗中所体现的战争,具有不同的什么风格:东方大气的仁和壮美和西方旷达的勇武崇高。《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史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充分体现周代宗法制的盛行。虽然没有《荷马史诗》那么长篇巨制,但依旧有着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其时间跨度长,周民族延续态势的兴旺,周文王、周武王治世之强盛,都满足刘勰所言之“体制宏伟”。
首先表现在战争的目的上,中华民族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满足保家卫国的需求,而西方国家则是为了领土扩张。就像《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起因的描述,看似是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联军为夺回斯巴达王之妻海伦的正义之战,实际上却只是以此为借口,为夺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宝。其次从对战争的主观意愿上来看,东方反对不义之战,更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西方则对战争有着无限的向往,以此来成全他们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在《诗经·大雅》中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以及文王、武王为开疆扩土和对民族繁衍所做的努力,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另外,壮美和崇高都是对史诗宏大事件的叙事,不论是周民族始祖的诞生,周文王及周民族宗系的建立,还是特洛伊战争宏大背景下英雄性格的刻画,都是他们叙事的表现手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开篇指出,诗歌本质是模仿,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于是情节和性格就成了《诗学》论述的中心。《伊利亚特》不但精致模仿了特洛伊战争,而且模仿了战争中伟大的英雄,这都是《诗学》模仿理论的体现。而《诗经·大雅》的五首周民族史诗在表现方式上,更接近于再现,或者说是注重结果的呈现,在《绵》中“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的安稳生活,是诗人更侧重的歌颂内容。
东方史诗即便是在对战争的描述中也会不自觉的散发一种和谐的韵味,带着它历史的厚重感在远古的河流中缓慢前行,伴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演绎着生命的文明。
参考文献:
[1]牟宗三.历史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