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泓睿
摘 要:仅从文学角度而言,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无疑也是中国文坛上的一系“豪门显贵”。三曹文学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的许多文学都影响颇深。在现今不同版本的文学史教材中,针对三曹文学的评论不尽相同,比较不同版本的三曹文学分析,从中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是学习和研究三曹文学有效方式之一。
关键词:三曹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中国文学史》在分析建安和正始文学时说:“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荡的时代漩涡……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从这里可以粗略看出,本书在分析此时期的作家是注重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本身的经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首先是曹操,本书在分析曹操文学作品前先说他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来源于他创造性地作品,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是凭借他在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形成的。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武功”的政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本书对曹操的作品有一个较详细的分类,大致有反应汉末动乱现实,反应军旅征戍生活和一统天下的进取精神三类。
在反应汉末动乱现实时,代表作品有《薤露行》和《蒿里行》。他的此类诗概括的写出了“军阀混乱所造成的惨相,并流露出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情感,苍凉凄楚,形象鲜明。”无怪乎明人钟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在反应军旅征戍生活方面,代表作品有《苦寒行》和《却东西门行》。前者描写了山旅行军的艰苦,历历如见。后者抒发了征夫怀乡之思,也深切感人。
在表达一统天下的进取精神方面,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本书在分析曹操此类诗歌的时候,很客观地分析了曹操诗歌中或半章或整章习用《诗歌》成句的独特风格,并说曹操诗歌的辽阔雄壮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高度评价了曹操诗歌的成就。
其次说道曹丕。本书认为曹丕诗歌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诗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二是形式多种多样,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本书认为曹丕比较擅长散文写作。他的《典论》一书虽已散佚但保存下来的《自序》《论文》都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对后来的短篇抒情散文很有影响。
最后,本书用大量笔墨来说明曹植。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薤露篇》《白马篇》《杂事》等,都表达了他“戮力上国,留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雄心壮志;其后期的《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都表达了曹植后期受到的迫害和压抑。书中还引用了《世说新语》中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增加说服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曹植前后期作品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针对这种差异,本书没有细致比较社会背景的不同,反而将目光集中在作品本身上。在分析《赠白马王彪》的时候,将诗产生的背景,曹植气愤的情感,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分析的入木三分,同时从文学的角度上分析曹植写景的生动性,指出曹植在构建文章结构上的独特手法。
再看《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一书,此书首次将曹植与曹丕分开讲解,反而将曹丕与曹植放在一起。另外,此书分析人物时几乎都是按一个固定的脉络来的:首先介绍人物生平,其次是思想特点或文学见解,再分析诗文,最后总结风格或地位。这类手法虽然有一个清晰的构成脉络,但不免流于死板,显得有些拘谨。
在分析曹操时,首先指出曹操生活环境对思想的影响,进而指出思想对文学成就的限制。本书大量引用了曹操的原作品,在此基础上又引用了大量前人的评价,自己的总结反而显得不足了,虽然也有“曹操的诗已脱离‘诗三百的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之类的语句,但总的来说,与老版本的文学史相差不多。
在分析曹丕时,重诗文而次辞赋,说他的诗歌“虽无乃父幽燕老将式的豪迈,却能以文人沈婉细腻……颇得《古诗十九首》风致”,且在诗韵方面已认识到了诗歌音韵之美的重要性。但书中并未提到曹丕诗歌的不足,即对下层百姓生活的不重视。
在说明曹植时,认为他通音律“出于《十九首》,又兼采前代世之所长,俨然自成一家”,并引用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等做依据来肯定曹植的是个成就。书中同样提到,曹植政治上的失败正是因为其文人气质过于浓厚,其前后期诗歌的风格差异也正是源于此。
在分析比较这几本比较有时代代表性的文学史中的“三曹”文学时,我发现各版本的文学史虽然都有一些已成定論的经典语句,但时代不同,各文学史的重点、评论方法与批评观点都不尽相同。在六七十年代,文学史多重阶级的影响,一般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与作家本生的阶级性出发去分析的,到了八九十年代,文学史在分析社会背景时淡化了阶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就文学谈文学,比较纯粹,到了20世纪,文学史对阶级和历史的评价就更客观了,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多引用前人的观点,对文学的创新见解就越发少了。
“建安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诗歌为代表,以三曹为核心。把握了三曹”诗,便把握了建安文学,把握了我国文人诗均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 1
注释:
[1]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