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导、练、结”

2014-01-13 07:10宋红英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4期
关键词:短语规律素养

宋红英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结长期从事语文课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读、导、练、结”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读”是指学生自读教材。就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来获取知识。因为除了语文教材外,其它学科的每章、每节都是用说明文体写成的。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篇知识短文说明了哪些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会开动脑筋,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自学习惯。

“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指导,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体现。显然,“导”不仅是指教师的“导言引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还指教师启发学生“继续发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教师的“学法指导,规律传授。”

如学生学习怎样区别短语的结构类型这项语法知识,他们阅读完教材后只能知道每类的概念,至于每类短语的特点,学生还不清楚。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启发学生分析组成每类短语的词的词类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规律:组成并列短语的每个实词的词类相同;组成主谓短语的前一个词是名词或代词,(特殊情况是数量词)后一个词是动词或形容词,(特殊情况是数量词或名词);组成动宾短语的前一个词是动词,后一个词一定不是名词或代词,只能是数量词、形容词、副词等。象“老师和学生”是并列短语,“精神焕发”是主谓短语,“打篮球”是动宾短语,“打完了”是动补短语,(这里说的短语是指结构比较简单的短语,至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短语也有规律,这里就不赘述了)。以上通过教师的导,学生掌握了规律,这就是所说的“规律传授”,接着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明确指出:给我们短语,让我们判断它的结构类型,首先应该根据概念,其次应根据组成短语的词类特点来判定。这就是所说的“学法指导”。通过上例可知,如果学生无论学习哪一类知识,教师都能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和规律传授,学生学习就会感到有章可循,避免学习上的盲目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的练习。因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指学生把知识记住了,理解了,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而是靠认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而成的。象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中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都必须靠练,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实证性思维能力培养也是如此。这里的练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盲目性、题海式的练,而是围绕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安排下,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否则完全失去了练的意义。通过练,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教师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练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环节。

“结”,就是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学生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类,以便纳入知识系统。这一环节虽然所占的时间较少,但也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知道它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不会遗忘,也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读、导、练、结”这四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只不过每个环节各有所侧重。

总之,“读、导、练、结”这一课堂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提高,才能把学会变成会学,才能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科]

猜你喜欢
短语规律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动词与动词短语(二)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攻击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