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灵魂拒葬》在校园中的流行及其原因

2014-01-13 03:38王凤霞
戏剧之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流行校园

摘 要:《灵魂拒葬》是美国作家欧文·肖的成名作,近年来它在中国的校园里广为流行。该剧的流行不仅与当下校园戏剧活动的活跃有关,与该剧的风格、题材及戏剧结构有关,也与该剧的反战主题及现实隐喻密切相关。《灵魂拒葬》是诉求被压抑者的呼喊,命运被掌控者的申诉,绝对个体价值的宣言。

关键词:《灵魂拒葬》;校园;流行;个体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10-03

近年,有一部话剧在校园中颇为流行。由于该剧是一部翻译剧,它就有了不同的中文名称《埋葬死者》、《阵亡士兵拒葬记》、《灵魂拒葬》。其中,《灵魂拒葬》的译法深受欢迎,流传最广。考其原名Bury the Dead 的准确译法自然是《埋葬死者》,但意译《灵魂拒葬》则更能传其神韵。第二种翻译虽最为完备,但对中文表达而言,嫌其尽露而无含蓄之美,而且其译法更适合作为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名称,不能够贴近表现主义风格,与其他表现主义戏剧命名大异其趣。

该剧初演于1936年4月18日,地点是美国纽约百老汇西第47街243号爱斯尔·巴里摩尔剧院(Ethel Barrymore Theatre),该剧院的座位数为1096个,属于较大的剧场。该剧原作者为美国当代作家欧文·肖(Irwin Shaw,1913-1984)。剧本初版于1936年,剧作描写了6个阵亡士兵的尸体站在墓地不肯被埋葬的故事。这部作品的风格被归类为表现主义戏剧,主题被视为反战剧。这种划分自然大致不错,但是略嫌简单化了。

表现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达到其顶峰,写于30年代的《灵魂拒葬》在艺术的开创性上,显然不能比其他表现主义戏剧家贡献更大,而反战又是作家常常涉及的领域,所以,欧文·肖不会在该题材或主题上有首创之功。然而该剧又确实是严肃的作品,不是纯粹的娱乐品。这大概可以部分说明很多人把欧文·肖归为介于伟大的严肃作家和通俗畅销作品作家之间的原因。

一、《灵魂拒葬》在校园里的流行

这部作品大约从20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大陆的校园里流行起来。比较早地将它搬上舞台的是中央戏剧学院。根据2013年6月14日《鲁豫有约·中戏1996班“明星班”再度聚首》的回忆,《灵魂拒葬》的演出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被排练的。1999年该班男生为了排练一场以男性为主的戏剧全部剃了光头,最后他们如愿以偿排演了该戏。在随后的几年里,中戏的学生又陆续以该剧为期末汇报作品或者毕业大戏,1999年、2000年、2004年、2007年、2012年都能找到中央戏剧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的剧场里演出该剧的消息。中戏的演出对该剧在校园里的流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党昊在2002年将这部戏剧以音乐剧的形式带进了北京舞蹈学院。据笔者的粗略调查,2006年解放军艺术学院、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人民大学话剧团都演出了该剧。其中,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是《灵魂拒葬》歌舞剧。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剧都是以话剧的形式演出的。演出该剧的大多数是高校的艺术类、中文、新闻等专业学生或者是学校话剧团。比较特殊的是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于2013年演出了该剧。细心搜索,我们可以在网上搜到不少该剧的演出视频,有的是演出预告,有的是演出片段,也有的是演出的完整内容。

下面是笔者找到的近年该剧的演出统计。

二、该剧广受学校演剧欢迎的原因

(一)中国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该类专业的增设与扩招

随着影视、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其良好的就业前景和璀璨的明星效应使得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成为高考中炙手可热的选项。同时,中国高校扩招热也在这一领域蔓延,许多高校纷纷增设影视戏剧、播音主持等专业,并不断扩招。开设这类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大多是专业的戏剧影视学校、各高职类艺校及普通高校等。在普通高校里,开设此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大多是艺术学院、新闻学院或文学院,所以,它往往被归为艺术类和文化类两种招生类型。文化类招生多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或者艺术专业多属于艺术类招生。

不断壮大的影视戏剧类学生需要专业实践活动,他们需要选择演出剧目进行学期末或者毕业汇报演出。因此,许多适合此类活动的作品被遴选出来,它们大多为著名作家的经典剧目。例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或者其他广为流传的作品。《灵魂拒葬》是欧文·肖的成名作,又曾在美国百老汇热演,自然进入遴选名单。

在这类学校中,权威高校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正如前文所述,中央戏剧学院为此剧的热演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动力。考察前面表格中各地演出该剧的时间,我们也可得出类似结论,即该剧先是在北京地区传播,后在全国蔓延。

(二)该剧目适合作为期末或者毕业大戏的要求

该剧为篇幅较长的独幕剧,其结构非常清晰,相对来说线索和剧情比较简单,易于把握,对于表演功力还不深的学生来说容易上手。

六个阵亡士兵的尸体拒绝被埋葬,他们怀着对生活的眷恋,对梦想的执着,质疑自己死亡的价值,愤怒控诉,死不瞑目。这个剧目的情节铺排得比较均匀,六个士兵及其亲人的对手戏戏份都可以单独成立,互不影响,方便排练,适合作为练习剧目,这样就有12个人的戏份可以安排,此外,贯穿全剧的还有中尉、将军、参谋及埋葬尸体的士兵。如此一来,舞台上虽然不必同时容纳20人,但整个剧目需要近20名演员,加上剧务、导演、舞灯光就足够几十个人忙的了。在相对独立的6组对手戏里,每一组都可以作为临时的主角,这样每组对手戏都可集中展现。其他戏剧往往全剧除了一两个演员外,其他人只作为配角出现,演员们得不到足够的练习和展示。因而,《灵魂拒葬》可以解决戏份不均匀的问题。

该剧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这使它的演出不必拘守于对表演上要求体验生活程度较深的社会写实剧的手法。表现主义戏剧擅长在舞台上以可视可听的手段将人物的内心与感受直接或间接外化,而该剧以较多笔墨展现青年人内心的渴望,常常使用直接倾诉的方式宣泄情感,陈述主张,演员常常面对着对手或者观众直接夸张地朗诵台词以表达诉求,其表演方式较为直接,适合于初演者练习。endprint

这部戏剧常常因为其选材角度而令人啧啧称奇。戏剧一开场,6位士兵很快就阵亡了。战事激烈,青年士兵在一边奉命攻陷阵地,一边在聊天中互相熟悉对方,此时,炮弹从我方阵地打来,士兵阵亡。指挥战场的将军与参谋的对话则显示了他们无视己方士兵的生命,下令炮轰,从而将自己的士兵打死。随后,奉命挖掘墓坑埋葬尸体的人发现6具尸体拒绝被埋葬,这部戏的主体部分得以展开、呈现。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度里回来”,所以,对于死后的情形,也就无现实生活可以“模仿”,演员则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去表现死后的世界。获得了自由权的演员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大胆演出,这对于演员来说无疑是较为讨巧的一出戏。由青年演员表达对青春的眷恋,对梦想的渴望,对被规定命运的抗议,自然是驾轻就熟,不难把握。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这部戏剧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不仅较为丰富、深刻,而且深深契合了青年人的价值观。

三、该剧受欢迎的主题因素之一

该剧在故事层面上的意义自然是反对战争,倡导和平,饱含人道主义立场。

戏剧在开场不到十句话的时候就让士兵阵亡了。战士们正在最前方执行命令舍身杀敌,攻陷山头,而我方指挥官却完全不顾及战士生命下令炮轰,从背面将自己的战士射杀,造成了士兵的无意义阵亡,其他战士也在混乱的冲锋中死去,当然也包括20岁的士兵杰米。戏剧开场即充分揭示了战争在貌似理性、崇高背后的极大的无序性、随意性,从而也就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欺骗性。于是,人们对于战争的宏大叙事意义也就在片刻间成为虚无。英雄、责任、爱国、伟大的理想与正义、祖国的主权与荣誉这些为战争的宏大叙事所频繁使用的词汇顿时失去了依托,变成了没有所指的能指。战士们的台词也进一步强化了这层含义:“这是他妈的什么战争”,“狗娘养的战争”,“停止战争”,“一条命换4码该死的土地”,“该死的臭气熏天倒霉透顶的军队”。战士们不过是为了地图上的一个箭头而无意义地送命,那是一群年轻的、鲜活的生命,他们原本的身份是“银行职员啦,技师啦,大学生啦——”,与这些相反的却是战士们眷恋的毛茸茸而感性的生活:香烟,女人,阳光、洗澡……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士兵眼里简直就是无上的享受,充满诱惑,令人向往。两相对比,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旨昭然若揭,极为显豁。

一场激战结束,战场即时变为坟场,狼藉的尸体,让生命变得毫无尊严和体面,而活跃于死亡之上来享受这场尸体盛宴的则是那脑满肠肥、身体壮硕的老鼠,那些以“银行职员”、“技师”、“大学生”饱腹的老鼠。在这部简洁的戏剧里,老鼠的登场具有强烈的荒诞感和讽刺性,进一步暴露了战争最基本的真实面目。

如果瓦解掉战争的崇高意义,那么支撑起反对战争的价值天平是什么呢?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让20岁的杰米、银行职员、大学生、香烟、女人、阳光、洗澡的价值得以与空洞的责任、荣誉抗衡,而获得价值确立。

人道主义是一种普世价值,当然,当今年轻的大、中学学生也不会抗拒或者放弃这一价值取向。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灵魂拒葬》具有极其广泛的接受面。

《灵魂拒葬》以尸体的主体行动和意志表达的神奇构思获得了观众和评论者极大的赞誉。此时,我们也许应该提及一首中国古代的汉乐府短诗《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这首诗与《灵魂拒葬》无论是构思方式还是主题意趣具有惊人的相似。从战斗结束入笔,让尸体说话,赋予否定生命、饱餐尸体的乌鸦以活跃的在场,以具体的、感性的人道主义,抗衡虚伪、空洞的宏大意义掩饰下的战争。相似的美学追求让相隔几千年的作家选择了相似的艺术表达。

如果戏剧《灵魂拒葬》只具有反战或者说人道主义的主题的话,我们也许会觉得它未免有些单薄。事实上,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当代学生的欢迎,还有更深层次的主题隐喻。

四、该剧受欢迎的主题因素之二

《灵魂拒葬》是诉求被压抑者的呼喊,命运被掌控者的申诉,绝对个体价值的宣言。

六个士兵的诉求似乎都很平凡,他们是普通人,每个人的生活理想似乎也不值得拿出来颂扬。农民士兵眷恋他的土地、耕作和乡间气息。年轻的父亲惦念他的幼子。恋人间的思念与守护,母子间的牵挂与感恩,姐弟间的失散与重逢……这些与以国家、民族名义而进行的战争相比,似乎不值得也没必要反复渲染。如果说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而每一个士兵身后都有一个同样感人的“故事”,如果战争考虑这些因素,那么它还能进行吗?因而,战争中这些命题必须悬置。

六个士兵除了代表共同的士兵群体,他们每个人还代表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独特个体的声音从来在强调“一致性”的集体中无法表达,近乎失语。如果集体主义或团体主义的主张再有“国家、主权、责任、荣誉”等宏大意义保驾护航,那么,个体的诉求就会变得及其微小、微弱、卑微、猥琐,而毫无被关注的可能性。个体诉求被压抑及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的情况,在今天的语境下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未获得充分的肯定。当今,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以极大的包容去处理各种个体的特殊行为和观念,但并未真正肯定其价值。在总体上而言,个体仍处于集体文化的压抑之下,这种感受在青年人群体中最为强烈。所以,艺术作品为个体价值的合法性而呐喊就仍具有现实针对性,也就仍然可以获得观众的支持和共鸣。

被悬置的士兵诉求与生活中被遮蔽的个体表达具有可类比性,而演员在表演时加入自身或者当下的生活经验,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表达现实生活的诉求是戏剧表演常见的现象。所以,戏剧由演员和作品人物来连接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从而完成作品的内含表达和外部隐喻;其外部隐喻直指当下青年人,尤其是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感受。

作为个体价值的表达,该剧具有广泛的个体接受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会有着被压抑、被决定、被遮蔽的主体感受,而这种感受需要得到倾诉,那些不符合宏大意义的个体价值需要得到文化上合法性、合理性的确认。而这一点正是这部戏剧最有价值的部分。

从舞台表演方式上,每一个阵亡士兵的个体诉求都给与尽量平等的戏份,也就代表着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诉求都是平等的。而六个士兵尸体的戏份总和远远大于将军和参谋这些代表国家利益者的舞台表演时间,动摇的将军和不择手段的参谋已在表演中自行瓦解掉自己宏大立场的正义性,变得荒谬而不可理喻。

在表演手段上,六个士兵反复用较为夸张的倾诉对观众表达他们的渴望,宣示他们的主体感受,告诉观众,无论他们的愿望是多么渺小,多么乌托邦,但对他们个体来讲都是有价值的、珍贵的,不能被取代,不应被剥夺的。个体诉求的合理性是天经地义的,它不比任何别的价值逊色,它的重要性与任何其他价值相比都无法被置换、被取消,对个体而言,它比一切都重要。

士兵们拒绝被埋葬,个体价值拒绝被代言,他们死不瞑目,他们要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个体诉求而呐喊。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群体,任何重大的事件中,集体的抉择都不能泯灭掉个体的主体意义,都不能取消他的个体权利、个体判断及个体体验。剥夺了个体价值的任何集体价值都是荒谬的、无意义的,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当代校园青年人的深度体验。当然,这部作品的目的不在于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而在于弘扬个体价值的重要意义,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作者简介:

王凤霞(1972-),广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成果(13BZW105),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行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浅谈袖子在服装潮流中的创新设计
“流行”的历史衍变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