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才与装备的协调发展

2014-01-12 00:58周春恒田力丰
政工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储备军事部队

●周春恒 田力丰

推进人才与装备的协调发展

●周春恒 田力丰

习主席强调,要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实施好科技强军战略和人才强军战略。贯彻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根本的是通过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驾驭新装备的能力,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力支撑。近期,我们结合部队这几年装备发展实际,就推进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做了一些调研思考。

一、推进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必须把握装备体系建设的长远走向,更加注重人才建设总体筹划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以新型作战力量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这是未来一个时期装备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感到,装备建设越是体系化,人才建设越需要配套化,否则就难以实现人才与装备的有效衔接,难以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因此,人才建设必须适应未来装备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筹划。一是“树立新理念”。近年来,各级都在强调“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着眼新的形势任务,新装备人才培养必须在超前谋划的同时,体现全面性、开放性和系统性。树立“全面培养”理念,以联合作战素养为基础,以信息化素质为重点,以国际化素质为特色,全方位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树立“开放培养”理念,充分认清“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马”,军事人才培养既需要用好地方教育资源,也需要借助世界军事强国的教育资源,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树立“体系培养”理念,既突出作战力量人才培养,又关注支援和保障力量人才培养,以各类人才的无缝链接,促进作战体系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定准大盘子”。装备发展对人才配套提出的新要求,是确定人才建设“大盘子”的重要依据。要梳理具体需求,紧跟装备建设进程,科学测算各兵种、各方向、各专业人才需求,按照急需优先、适量储备的原则,合理确定发展规模。要搞清差距不足,对照未来装备建设发展需求,深入分析人才队伍数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对策举措。要统筹人才资源,分类研究部队储备干部、退役装备和撤并改单位待分流干部、院校生长干部等人才资源的数质量和专业分布情况,择优用好新装备建设所需各类人才。三是“画好路线图”。推动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对人才建设进行科学设计和控制,形成完整配套的建设规划。在建设思路上,着眼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重视搞好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在发展重点上,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要,突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在保障措施上,加大人才建设经费投入,加快推进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完善培养、保留、激励等制度措施。

二、推进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必须着眼装备快速规模列装的实际,切实抓好人才队伍预置储备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步伐,这在客观上要求增加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存量和增量。但人才成长需要一定周期,相对于装备快速列装存在滞后性,必须前瞻预置、超前培养、即需即补,形成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储备时机要适当。人才储备早了容易造成浪费,储备晚了影响装备战斗力生成,必须科学把握储备时机。装备部门应根据装备研制和生产进程,提前通报装备建设计划和人才配套需求;军务部门应根据装备建设进度,针对人才匹配需要,提前研究通报编制预案;干部部门应会同有接改装任务的部队,根据预编计划,统筹考虑不同专业岗位干部成长周期、岗位稳定时间和职级梯次搭配等因素,及时拟制人才储备方案。二是储备形式要多样。抓好岗位超编储备,职务明确的领导岗位干部以超配副职的形式储备,技术保障干部按“一岗多人”形式储备。抓好院校送学储备,将拟储备干部有计划地选送到军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脱产培训进修、担任教官,或临时抽调到训练机构担负教学及保障工作。抓好成建制储备,在接改装任务较重的基层部队中,可积极探索预先成建制储备舰员队、机组等工作模式,确保列装计划下达后,能够直接抽调组建接装部队。三是储备重点要突出。在储备规模上,坚持既符合接装要求又不造成积压,而且要注意年龄、职级、专业等方面的梯次结构搭配,防止集中扎堆。在储备对象上,把新装备急需、实践要求高、培养难度大的干部作为重点,突出抓好骨干人才预置。在储备方向上,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储备人才重点安排在战备训练任务饱满、接改装任务较重部队的相应岗位,确保人才得到充分锻炼提高。

三、推进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必须针对装备科技含量加大的特点,大力加强人才能力培养开发

随着装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各种高新技术更加密集,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部队实际情况看,现有人才培养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遂行任务的需要,尤其是在培养新装备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应着眼新装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盘活用好现有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开发质量。一是院校教育与部队自训合力推动。新装备汇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信息化程度高、技术含量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院校教育与实践锤炼“双轮驱动”,院校在解决知识结构基础性系统性的同时,可将相关专业课安排到新装备试验试航一线进行,适时组织教员到新装备部队代职锻炼、参与新装备试验定型,增强新装备施教能力;部队应着重提高操作使用新装备的实际能力,加快与院校网络的全面互联互通,借力促训,提高战备训练的科技含量。尤其对关键岗位和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探索走开院校和部队联教联训路子,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双措并举。随着新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大,科技强军与国家科技创新联动性更强,实现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更需要借助地方优势教育资源。在依托签约高校培养上,应及时调整优化国防生培养数量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重点向新型作战力量急需人才聚焦用力。在依托装备生产厂家培养上,需加大新装备骨干到生产厂家“嵌入式”培养力度,针对新装备操作保障难题,搞好技术“嫁接”和“移植”。在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上,可采取直接接收、特招入伍、聘用文职等办法,围绕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点对点”从地方引进熟悉新型装备、掌握关键技术的优秀人才。三是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有机结合。借助世界军事强国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大力推进新装备人才培养。要完善军事留学机制,以新装备部队师团职指挥军官和关键岗位干部为主体,每年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增长指挥才干。要探索到外军部队锻炼路子,视我国与世界强国军事交流情况,每年安排新装备干部到相关国家一线部队见习或任职,增强操作使用高新装备和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要扩大军事合作渠道,积极参加国际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参加与外军的联合军演,学习借鉴先进训法战法,锤炼实战能力。

四、推进人才与装备协调发展,必须破解人才配套的体制性难题,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调研感到,现行政策制度对新装备人才建设支撑力度还不够,新型作战力量人才辈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紧缺专业人才边培养边流失的现象仍然存在,新装备人才激励保障政策还不够到位。必须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制度机制。一是从选用机制上促进新装备人才脱颖而出。应健全任职资格制度,对直接反映军事专业核心能力和关系人才全面发展的任职经历、专业资质、任职培训等资格条件作出刚性规定,有效牵引高素质人才群体培养。应注重科学考察评价,深入研究装备发展对人才素质状况提出的新要求,细化完善考评标准,准确把握考评重点,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考察了解的有效机制,切实掌握一批素质全面、作风过硬的新装备骨干。应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紧贴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客观需要,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拔出来。二是从调控机制上提高新装备人才使用效益。随着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武器装备更新周期缩短,部队专业高度分化,而人才培养周期逐渐拉长,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健全调控机制,提高使用效益。要精确调控配置,依据人才队伍宏观调控数学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科学预测新装备人才需求变化,合理确定数量规模、结构比例和投向投量,实施精准培养、精细管理、精确补充。要确保用当其时,统筹考虑人才的素质优长、性格气质与部队特点、岗位要求,在人才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候,科学配置到最适合其发挥才干的岗位,激发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要严格特殊人才管控,建立新装备部队特殊人才数据库,从严控制各级各类特殊人才转业复员和调动改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从激励机制上解决新装备人才后顾之忧。部分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由于专业新、岗位新,职业发展没有先例可循,在发展方向和路径上还不够清晰;一些新组建部队经常在外转场训练、试航试训,干部住房医疗、家属随军、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困难比较多。当前,应着眼激励新装备人才岗位建功立业,研究职业发展规律,综合考虑新型作战力量体系设置、岗位职责要求、个人发展意愿等因素,对不同类别人才培训、任职、交流等作出规范,使个人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增强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应调整完善人才吸引激励政策,以专业特色人才为重点,进一步着眼军事职业的奉献性和高风险性,研究制定职级晋升、津贴待遇、福利保障、荣誉激励等措施规定,积极解决官兵实际困难,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作者系海政干部部干事】

猜你喜欢
储备军事部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老部队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