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海涛
人民海军在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回顾海军装备建设发展历史,新装备已成为战斗力生成模式新的增长点。新世纪新阶段,为加快中国海军建设发展步伐,确保“能打仗、打胜仗”,努力锻造一支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人民海军,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强国建设,需认真总结海军装备建设经验,以资鉴人民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人民海军装备按照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奠基初创时期(从1949年诞生到1956年)。人民海军的装备主要是通过缴获接收、整修改装、国外购买等,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当时,共有舰船183艘,总吨位43268吨①参见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仅相当一艘中型航母吨位。这些舰船部分来自国民党起义部队,部分来自战场缴获,另有部分为以往的遗弃遗留。其中,最老的有清末从日本购买的“楚”字号炮舰和民国初年的“永绩”号炮舰。从1950年开始,通过香港,人民海军先后购进美、英、日等超龄舰船48艘②参见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59页。。1953年至1955年期间,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拨出专款,从苏联购买了一批战斗舰艇、辅助船只、各型飞机、专用火炮、水中兵器和弹药,以及设备、配件等。依靠这些新旧混杂、参差不齐的装备,人民海军相继组建了驱逐舰、潜艇、猎潜艇和鱼雷艇部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团级)和海岸炮兵部队,人民海军五大兵种初具规模。
发展壮大时期(从1956年至改革开放前)。1953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六四协定”,人民海军装备建设开始进入“转让制造”阶段。先后购买了护卫舰、潜艇、扫雷舰、大型猎潜艇、鱼雷艇等五种型号舰艇的全部技术图纸和一批材料、设备,在国内制造生产。1958年,人民海军又从苏联购买了五型舰艇和两种导弹的动力装置、雷达、声纳、无线电、导航器材等51项设备的设计技术图纸及相关资料,以及部分装备器材项目的制造特许权③参见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234页。。通过“转让制造”顺利过渡到仿制改进,使得海军武器装备和配套设备增加了新品种,技术性能获得一定提高。同时,海军武器装备的专业设计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国内舰艇科研和生产制造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以此为基础,针对中国海区特点、国家工业现状和当时战备形势,自行设计、研制、生产了巡逻艇、猎潜艇、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新型常规动力潜艇、核动力潜艇、远洋测量船及其辅助船只等,使人民海军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制生产海军装备的道路。
转型跨越时期(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缩小差距、提高质量,人民海军在充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全面整治和加强配套的基础上,加速武器装备的研制进程,重点加强了新型装备科研,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武器装备系统获得跨越发展。1998年10月12日,正式组建海军装备部,标志着海军装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海军装备建设坚持自主创新,有重点、有选择地升级改造,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海军武器装备加快了体系化、系统化建设。2012年9月,“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和着舰成功,标志着人民海军正在步入“航母”时代,显示了人民海军不断增强的实力。
依据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思想要求,人民海军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装备建设指导思想,为海军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此相适应,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也经历了四次体制转变。
“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快艇部队),以空、快为主”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在初创时期,人民海军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强大海军的战略决策,根据当时海上军事斗争形势,确定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的建设目标。1950年8月召开的海军建军会议,明确装备建设要坚持“空、潜、快,以空、快为主”的指导思想①参见胡彦林:《威震海疆:人民海军征战纪实》,26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当时中国造船、航空基本处于一片空白,而装备只能从前苏联购买,同时考虑到飞机、潜艇和鱼雷快艇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形成战斗力相对较快,把空、潜、快部队很快搞起来,有利于尽快形成保卫海岸安全的能力。这一阶段,海军装备发展体制从“万国牌”转向“苏联式”。最初各兵种的武器装备没有正规来源,制式繁杂,老旧破损,后来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了仿苏造船工业,海军装备统一成了苏联制式。
“空、潜、快,以潜为重点”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在海军发展壮大时期,随着海军赖以发展的经济、财政和科技状况的改善,同时根据国内船舶工业和经济形势还不能满足作战需求和装备建设要求的实际情况,海军党委于1959年10月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指出:“今后海军建设以导弹为主和不断改进常规装备,以发展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形成“空、潜、快,以潜为重点”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重申1954年提出的武器装备“三步走”建设步骤,并经历了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和自行研制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使中国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制生产海军装备的发展道路。这一阶段,海军装备体制从“苏联式”转向“自主式”。经过消化、吸收和自力更生,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
“精干、顶用、配套”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一支精干、顶用、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海军”要求,按照“近海防御”战略,借鉴世界各国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经验,海军提出了以质量建军为核心的“精干、顶用、配套”的建设指导思想,海军武器装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海军装备发展体制从“低技术”转向“高技术”。特别是“八五”以来,重点对海军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和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攻关,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用于急需的海战装备建设,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列装海军,较大地提高了海军现代化水平。
“发展新型武器装备、优化装备结构”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海上作战的实际需要,按照“突发事件有准备、局部战争有保障、威慑有手段、发展有基础”的目标,加紧构建海空一体、适应近海作战和远海防卫作战的海军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海军党委确立“发展新型武器装备、优化装备结构”的装备建设指导思想,海军武器装备加快向远近结合、攻防兼备转变,有力地捍卫了国家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这一阶段,海军装备发展体制从“重平台”转向“重体系”。在信息系统的融合下,海军装备加快向作战体系建设转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水平不断提高,体系对抗能力不断增强,装备保障能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人民海军初创时期,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极度薄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造船设备和技术落后,海军基本没有建设经验和造船能力。因此,人民海军从第二个发展阶段开始,在装备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先后迎来了四次造舰高潮。
第一次造舰高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0年冬,海军筹建造船部(1952年改编为舰船修造部)。海军在修复、改装旧舰艇的同时,开始自行设计建造机帆船、小型巡逻艇、登陆艇及运水船等。为做好转让制造工作,海军和有关工业部门选定国内五个造船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派驻工厂监造组和军代表,建立了驻厂军事代表制度①参见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442页。。1957年1月,第一艘“转让制造”的护卫舰航行试验取得成功;2月12日,首批两艘潜艇试航成功。1955年2月至1959年5月,共制造51艘“转让制造”鱼雷艇。
第二次造舰高潮(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1974年8月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攻击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②参见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731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197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横向干、液补给装置研制成功,标志着人民海军勤务舰船建设和后勤保障能力有了新发展。③参见丁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733页。1986年12月14日,中国第一艘新型导弹护卫舰交付海军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标志着人民海军拥有了核打击能力。
第三次造舰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军舰自造,民船外购为主”的方针,采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人民海军舰艇数量、质量进一步提高。期间,建造了“中华第一舰”112舰(“哈尔滨”舰),这是人民海军20世纪90年代战术技术性能最先进、高技术最密集的军舰;同时,坚持“成套引进、综合提高”的原则,引进了苏联的“现代”级驱逐舰和“基洛”级潜艇,在大大增强中国海军舰艇实力的同时,中国舰艇的建造水平很快提升了至少一代。
第四次造舰高潮(21世纪开始)。人民海军装备进入“系统发展、创新研制”的快车道,每年都有新型舰艇下水服役,外媒称“人民海军装备如同下饺子一样下水”。海军新式驱逐舰、护卫舰和大型船坞登陆舰等装备已完全摆脱“苏式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2006年9月,被誉为“中华神盾”、中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列入海军编制序列,具备对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攻击能力,以及超视距打击和区域防空能力。一批具有较大续航力、自持力、抗风和耐波能力的大型舰艇陆续列装,特别是随着一批以新型综合补给舰为代表的后勤保障舰船装备部队,为海军“走向深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民海军装备建设发展60多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海军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历史经验给今天人民海军建设以重要启示:
第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海军装备建设发展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始终把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作为海军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对此曾作出重要决策和指示。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示,对于充分认识海军装备建设的突出战略地位,打牢提升海军综合作战能力思想基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海军装备建设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第二,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1959年针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毅然决定“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④参见杨国宇:《当代中国海军》,243页。。为此,中国军地展开协作攻关,第一艘核潜艇用了十多年时间,于1974年正式入列。近年来,海军发扬多年来与国防工业、科研部门军民结合的优良传统,调动全国力量,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智攻关,圆满完成海军装备建设任务,实现了海军关键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积极适应战略调整和发展。战略需求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首要动力。人民海军在由“沿江沿岸、近岸”向“近海防御”,再向“远海防卫”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沿江沿岸防御,配合陆军作战”,“近岸防御作战”,“积极防御、近海作战”,以及“近海防御、远海防卫作战”等作战思想转变。海军装备与之相适应,综合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第四,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独立自主的装备建设是大国海军必由之路。人民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海军装备。近年来,又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通过吸收和借鉴世界军事强国海军装备建设成功经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海军装备建设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