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军区司令部装备处处长 魏化勇 副处长 张建忠
为深入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地方装备科技资源优势,弥补现役部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保障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安徽省军地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周密筹划,军地合力、务实推进,按照与基干民兵“统筹编、重点建、归口管、共同保”的原则,坚持“四个着眼、四个规范”,探索了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编、训、管、保”的方法路子,有效提升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贯彻编组出战斗力的思想,紧贴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部队装备保障需求,调查核实全省高新技术资源潜力,统筹整合、科学规范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编组。一是明确编组原则。把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纳入基干民兵统一编组、重点建设,不脱离基干民兵另建队伍、多头编组。年初,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组建任务结合整组一并下达,各地按整组计划同步实施、统一验收,较好地解决了过去任务多头下达、队伍重复编组的问题。二是整合专业种类。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全省主要整合编组三类队伍:依托中电38所、7410工厂、神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军工企业及其售后服务厂家,组建雷达、装甲、光电干扰、军用汽艇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支前保障队伍;依托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江东造船厂等民用装备生产企业,组建工程机械、船舶维修等战时保障任务较重的军民通用装备支前保障队伍;依托科大讯飞信息科技公司、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技术领先、融合紧密的高新企业、院所和高校,组建头盔主动降噪、保密通信、低功耗红外热像仪等装备改造研发队伍,较好地解决了过去种类繁杂、编用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三是优化规模结构。在规模大小上,坚持以减轻编兵单位压力、能够独立遂行任务为前提,宜班则班、宜排则排,灵活编组,不搞一刀切。在编组对象上,坚持军地结合、指技兼顾,每支分队以编兵单位抽编的技术骨干为主、适当预编部分技能相通、相近的退伍军人参加,队长或指导员由1名现役干部兼任,做到现役干部懂指挥、退伍军人素质强、地方人员技术精三者优势互补,较好地解决了队伍贪大求全、不够实用等问题。全省共组建12个专业、13支队伍、168人的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专业对口率和在位率达10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81%、中级以上职称达75%。
针对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学历层次、专业技术、保障任务、装备器材等特点,改进组训方式,优化训练内容,提高训练实效。一是多种方式灵活训。在落实岗位自训,提高技能的同时,依托市级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集中统训,抓好共同科目、战备常识、政治教育、装备业务等补差训练,提高保障分队国防意识、军人素养和军事技能;按照军区下达的挂钩带训计划,组织保障分队入营参训,充分利用部队的场地、骨干和装备器材,抓好地方技术与部队保障需求对接训练,提高军地协同、共同保障能力;结合部队大项军事演练活动,组织保障分队联演联训,提高保障分队与现役部队合编联保能力,锤炼保障分队战斗精神和意志。二是选准时机科学训。针对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所在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相对较重,一次性成建制抽调人员外出训练难度较大的实际,着眼互利双赢,科学选定训练时间,提前与编兵单位沟通协调,最大限度避开生产旺季,并采取压时间、多批次等办法,减少训练造成的损失,维护编兵单位参训积极性。三是着眼实战从严训。坚持战斗力标准,对每个课目严格施训、严格考核。军事共同科目省军区系统谁训谁考、专业技术科目军地联考、挂钩联训部队主考、综合演练全程参考,个别课目不合格的回炉复训,多个课目不过关的坚决淘汰,确保训练质量。
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分属不同系统、专业种类较多、人员分布零散,教育管理难度较大,他们着眼随时管得住、联得上、收得拢,着力在规范教育管理上下工夫。一是明确主体和职责。依据分队不同专业和所在单位隶属关系,分别明确教育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其中武器装备支前保障分队教育管理,以军工行业系统为主、属地兵役机关在国防教育、政治考核等方面协助;通用装备支前保障分队教育管理,以当地兵役机关为主、编组单位结合日常工作配合;装备改造研发分队教育管理,以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为主,所属院所和高校及军分区(人武部)积极参与。集中训练和遂行任务时,参照部队条令条例,由省军区系统或配属部队统一教育管理。通过合理区分责任,明确主体,摸索共同管理的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实效。二是完善措施和办法。军分区、人武部和市、县(区)科技动员办公室将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单独登记造册,逐人建立信息卡(包括姓名、单位、职务、地址、联系方式、服役情况、身份证号),并录入动员潜力数据库;县级人武部和科技动员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教育管理,坚持每月一联系、每季一见面、半年一集中、年底一讲评,对思想不好、表现不佳的队员及时调整出队,并将每名队员现实表现情况及时通报所在单位;落实县级人武部、街道武装部、社居委民兵分队三级教育管理责任制,确保对每名队员情况明、控得住、管得好。三是建立临时党、团组织。根据队伍分布、党(团)员人数及未来遂行任务组合模块,建立党、团组织,每名党(团)员平时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生活,集中训练和遂行任务期间,严格按部队党、团组织制度,强化党、团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每名队员始终置于组织监督和有效管理之中。
积极探索上下共保、军地联保机制,促进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长效建设、科学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抓装备保障。制定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平时训练、战时遂行任务所需的维修平台、机(工)具和指挥、生活器材的配备标准,明确部队专用维修装备器材向上请领、逐步配发,民兵制式维修器材省军区统一调剂、按编落实,军民通用装备维修器材预征预编、及时征用。可采取自备、购置、调剂、预编等渠道和措施,按案储备常用装备器材,建立健全相应登记统计,拟制请领、购置等方案和计划。二是军地合力抓经费保障。对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建设经费优先保障、重点倾斜,训练经费由军事机关保障为主,年初按任务编制预算,年中按进度统一划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弥补;分队日常建设经费由编兵单位保障为主,因建设和训练带来生产和科研较大损失的,科技系统采取经费直补或政策扶持的方式予以补贴。三是立足长远抓政策保障。出台《安徽省关于加强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建设的意见》,及时将试点成果固化为政策制度,明确各级把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做到每年整组点验必查、军事训练先训、装备保障优先、建设经费倾斜;从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编制机动指标中拿出一定数额,将专业技术性强的分队干部编为预备役军官,激发荣誉和责任,保持干部骨干稳定;发挥省军区系统桥梁纽带作用,定期组织科技专家进军营,与部队官兵座谈交流,明确装备改进研发需求,增强分队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