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
——陕西某预备役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4-01-11 00:57:57陕西某预备役师师长杨延富
国防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团预备役部队

陕西某预备役师师长 杨延富

为适应预备役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尽快改变信息系统落后的问题,陕西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建成了“三网五系统”,有效提升了部队信息化水平。

一、积极转变观念,厘清建设思路

由野战部队改编为预备役部队后,部分官兵打仗意识弱化,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作战部队的事、是上级机关的事、也是花钱费力的事,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师党委首先从破除思想障碍入手,强化教育引导。联系近年来外军预备役部队参加局部战争及我军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和维稳任务的实际,帮助大家充分认识预备役部队在未来战争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照预备役部队与作战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差距,使大家认识到一旦发生战争,预备役部队配属支援现役部队作战,靠现有装备和技术很难建立有效的通信联络;回顾近年来因信息装备落后导致在演习训练和执行任务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大家强化职能使命意识,增强建设信息化部队的现实紧迫感。在此基础上,师党委紧盯信息技术前沿,按照“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平战结合、野固一体、军民兼容、上下联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顶层设计、分头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一是建设规划顶层设计。为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前沿性和超前性,避免走弯路,先后多次组织师团主官和业务骨干赴广州、成都、上海等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考察,邀请两级军区、院校专家教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了建设规划统一制定、装备统一采购、网络统一搭建、频谱统一划分,确保了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高质量。二是建设内容分头实施。针对信息化建设内容多、项目杂的实际,将繁重的任务分解到师直和各团,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师机关重点是构建网络系统,搭建网络平台,并搞好专业骨干的培训,为全师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抓好本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信息化设备。各团主要是结合使命任务,并根据不同兵种的训练需求,购置训练器材,完善训练设施,以满足自身训练演练和遂行任务需要。三是建设投入量力而行。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且预备役部队又没有专项保障资金,师党委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寅吃卯粮,不超能力建设。对于条件不具备、可建可不建的项目,坚决不建;对于建设条件成熟、战备训练急需的,且现有经费能保障的项目,采取向地方申请、节省正常经费、家底费补助等多种办法搞好建设。四是建设进程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工作,不可能一次性到位。师党委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按照先基础后应用、先应急后应战、先机关后基层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2010年抓设计,主要完成了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论证工作;2011年抓硬件,结合师团新营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购买了野战指控方舱、信息节点车以及视频监控设备等硬件;2012年抓软件,完成了信息网络建设,引进和开发了10余套软件,初步建成了“三网五系统”;2013年抓升级,对信息化装备系统进行配套升级改造。同时,加强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全师广泛开展了信息化“学建用”活动,全师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二、着眼使命任务,突出建设重点

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目标,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牵引,突出手段、力量和人才建设,提升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层次。一是突出信息化手段建设。立足部队现实需要,坚持主动作为,积极申请专用线路,师团全部接入了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和指挥自动化网,为部队战备值勤、演习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用好综合信息网和指挥专网的基础上,师重点突出了作战指控、管理教育、视频监控、动员集结和室内办公五个系统建设。在作战指控系统上,实现了指挥方舱与固定指挥所、指挥方舱与省应急办之间的信息数据和音视频互联互通,野战指控能力大大提高。2012年9月执行维稳备勤任务,在部队驻地分散、指挥距离远、机动时间长的情况下,师团利用指挥方舱和营连情报信息网络向预编区下达了紧急出动命令,10小时内快速动员集结700余人、车辆46台,按要求到达指定地域。同时,利用卫星通信车第一时间与省应急办建立了音视频互通,为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领导机关分析判断情况、快速定下决心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指挥效率。在管理教育系统上,师团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建立了政治工作网,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预备役部队专栏,为开展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平台;充分利用上级配发的预备役部队人员管理和车辆GPS定位系统,强化了对人员和车辆的动态管理;研究开发了电子门禁、指纹识别等管理系统,实现了部队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实时化。在视频监控系统上,结合新营区建设,对视频会议显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购买安装了多屏显控系统,并在师多功能厅安装了DLP一体化投影箱体,提升了视频会议显示效果。安装了视频系统,将视频会议从团机关辐射到基层营连,充分发挥了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效能,有效解决了预备役部队人员难集中、教育难落实等问题。在快速动员集结系统上,借助地方电信应急通信系统和3G网络,研究开发了信息群发系统,实现了动员集结指令的快速传递。在办公系统上,积极走开无纸化办公路子,组建了机关办公局域网,购置了专用服务器,为每个办公室购买配备了专用电脑,并安装了电子军务和网络终端安全系统,在办公室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将文件发送到师领导和机关各科室,改变了以往呈送文件、下发通知来回跑的现象,节省了承办文电的时间,提高了机关办公效率。二是科学编配信息化作战力量。师团党委坚持向编组要战斗力,深入挖掘预编区信息化作战力量潜力,先后吸纳了预编区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的一大批信息化技术人才。三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协作中育、岗位上砺”等办法,先后选送50余名官兵参加了总部院校、军区基地信息化学习;每年结合四级军事主官集训,聘请驻地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讲解信息化知识,传授信息化技能;先后与多家军事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教学协作关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坚持把在职在岗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落实办班培训、岗位自训;组织全师现役官兵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95%的官兵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扎实开展信息化“学、建、用”活动,有效提升了现役官兵的信息化理论素养和信息化装备操作技能。

三、坚持军民融合,提升建设层次

注重发挥预备役部队军民融合、双重领导的优势,依托驻地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队伍,不断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经费军地共担。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师团信息化建设的帮助支持,军地齐心协力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任务。近年来,师团先后从省政府和榆林、延安、渭南、铜川、咸阳等预编区申请经费,购置了指挥方舱、应急通信卫星车、移动终端信息交流平台和无线网桥等信息化设备,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前沿技术民为军用。及时把握社会前沿科研技术,采取“拿来主义”,科学研析、取其精华、化民为军,对相关技术进行改造、移植、嫁接,提升了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三是网络人才军地共用。按照“纳才出战斗力”的思路,积极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产业的信息化人才编进来,广泛吸纳社会上信息网络人才,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近几年,师团先后从各预编区遴选出200余名高素质人才纳入“高素质人才储备库”,这些地方高素质人才在部队信息化装备改造、战备训练、演习演练等任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师团预备役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
铁军·国防(2023年3期)2023-04-24 00:54:31
俄部队军演
环球时报(2022-02-18)2022-02-18 17:55:42
儿在部队又立功
老友(2021年12期)2021-01-10 17:08:12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晚晴(2018年1期)2018-12-12 07:57:04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铁军(2017年12期)2017-12-22 18:03:27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铁军(2017年12期)2017-12-22 17:22:37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