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 地方部副主任
一位被称为“社会活动家”的驻湘记者,居然有4天联系不上,急煞了大家。朋友猜测,“陈永洲事件”后,他一年多前写的一篇报道遭对方起诉,人或被“带走”了。几个人一合计,遂上他家寻人,没料想是寒夜笔耕感冒,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起不来。
一80后记者骂道:看看,这就是你70年代的老东西赖在新闻行业里混饭吃的下场。驻湘记者有气无力地回道:你这黄口小儿,在这个行当里混,哪个不是江湖夜雨十年灯!
同样作为驻湘记者、同样作为70后的“老赖”,我更愿用“敬畏”这个词来描述当下的职业。我像一只远征的蝙蝠,脚趾抓紧《中国经济周刊》的屋檐,倒转乾坤,以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光荣与梦想。
小时候,算命先生说我77岁寿终正寝——那好,我时常提醒自己——站在2049年的这个时点来看我的文字,不受胁迫,经受时间的检阅。而时过境迁后,我在检阅自己的文字时,仍会发现有不少错字、病句以及存在瑕疵的观点,顿生绝望。
村上春树说,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只有这样想时,我受伤的心才稍稍宽慰,毕竟还有半生的时光任我成长。
十年一觉“记者”梦,恰同事不再少年。处江湖之远,在微信的时代里,我们聊着各自的家眷和共同的国家。偶回总部开会,老总们把工作摆弄得热血沸腾之后,一帮哥们儿一场夜宴一壶浊酒喜相逢。微斯人,吾与谁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