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婚礼轶事

2014-01-10 16:55刘建民
北京纪事 2014年1期
关键词:街坊邻居新郎新娘轶事

刘建民

时下年轻人结婚,名车豪宅、婚纱钻戒、高档饭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婚礼的红包也跟着通货膨胀一路水涨船高。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婚礼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从小在老北京四合院长大,亲身经历了四合院里的百姓生活,也见证了四合院里街坊邻居家的子女男婚女嫁、喜结良缘的婚礼轶事。虽然时光已过去了40多年,但发生在四合院里的婚礼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我记得我们院儿里第一家举行婚礼的是外院儿孟大婶家的大儿子。他在一个机关工作,新娘子姓胡。得知他们要结婚的消息后,有热心的邻居牵头儿给即将结婚的夫妻凑份子。我记得当时每家每户都热情地参与凑份子。有给5块钱的,有出10块钱的。份子凑完以后,大家推举两个人,作为代表给新婚夫妇买新婚礼品。我记忆中给他们买的脸盆儿、暖水瓶。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买的暖瓶上印着毛主席语录。那个特殊时期的婚礼突出政治是第一位的。除了刚才说的给新郎和新娘买的脸盆儿和暖瓶之外,我们还给他们买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尊带荧光粉的夜光毛主席半身塑像。

婚礼开始,新郎新娘首先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而后新郎新娘互赠毛主席像章。接下来二人互相介绍恋爱经过。之后参加婚礼的人用一根木棍儿拴根绳儿,绳儿的另一端拴一个苹果,让新郎新娘去咬这个苹果。一咬苹果,后面的人就推新郎和新娘。看到新娘倒在新郎的怀里,围观的人群就会会心地大笑。婚礼现场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接下来是背诵毛主席语录、唱毛主席语录歌。我记得新娘子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赢得了街坊邻居的阵阵掌声,之后是新婚夫妻二人合唱《敬爱的毛主席》。随后新郎新娘将喜糖撒向空中,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也挤在人群中哄抢喜糖。我印象特别深,那时我抢了一块大白兔软糖和一块小儿酥糖。舍不得吃,装进裤兜儿里,等着馋了的时候再吃。因为年龄小贪玩儿,糖搁兜儿里好几天忘了吃,天气炎热大白兔软糖融化了,和小儿酥糖粘在一起,连裤兜儿上粘的都是糖。回家让妈妈给我洗裤子,结果挨了母亲一顿责骂。

那时,四合院里的年轻人还不盛行在外面饭店办婚礼,而是把婚宴设在家里。既减少了家庭的经济开支,又增强了家庭的喜庆气氛。所以四合院里摆喜宴成为当时院里的一景儿。谁家要是办婚礼,可把这家人忙坏了。婚礼前一个多礼拜就开始准备,采购、加工食材。举办婚礼的头天晚上,把所有该炸的食品都过一遍油,为的是当天婚宴上菜快。

我哥哥结婚的时候请了一位老厨师,老厨师带着自己的徒弟为我哥哥的婚宴掌勺。因为我家住房面积小,所以把做饭的地方设在我干爸爸的家中。当时有十几条鲤鱼需要炸。老厨师的徒弟炸鱼,老厨师在一旁指导。我清楚地记得老厨师教他徒弟炸鱼时的话语:“要等油热了再把鱼下锅。要提溜着尾巴炸脑袋,炸透了一面儿再翻身炸另一面儿。”这些当年老厨师炸鱼的诀窍,我铭记在心。在之后40多年的生活中,每当做鱼的时候,我都是按着老厨师的方法炸。炸出的鱼外形美观,不破不散,受到家人和来家作客的亲朋好友的赞扬。

孟大婶家大儿子结婚,在四合院里摆婚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吃了一天。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傍晚来临,曲终人散。婚宴宣告结束。忙碌了一天的孟大叔,心中高兴,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又挨家挨户上门儿,把街坊邻居家的男主人请到家中喝喜酒,庆祝他的大儿子喜结良缘。酒桌上,笑声、贺喜声此起彼伏,四合院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前面有车,后面有辙。自从这次婚礼过后,在四合院里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家的子女结婚,在四合院里举办婚礼,当天晚上街坊邻居家的男主人都要应邀去吃喜酒。在我的童年时代,见证了四合院中数个婚礼场面。直到1981年8月,我父亲单位福利分房,我家搬到朝阳区的团结湖小区居住。四合院的婚礼场面才在我的视线中消失。

现如今,年轻人的婚礼场面越办越大。婚礼的消费水准也水涨船高,让人望而生畏,谈婚色变。然而我对四合院里的婚礼充满了留恋之情,虽然婚礼的场面不是很大、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很温馨。尤其是街坊邻居喝喜酒的晚宴场面,让人其乐融融、倍感温暖。我怀念那段儿四合院里的婚礼轶事,更怀念那段儿邻里互助、和谐温馨的四合院生活。

猜你喜欢
街坊邻居新郎新娘轶事
傈僳族传统“婚后再名”婚俗探析
尊重
祥子在2018
不用摄影师的婚纱照
你像领导
棋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