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是个强大的哲学家,有一套特别庞大又特别有逻辑的哲学体系。但这种强大并不能征服我。
不能征服我当然不是因为教科书上说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实际上我喜欢更唯心一点的,十几年前读哲学系时,让我着迷的是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甚或是一众古希腊哲学家。其中有一个叫普罗泰戈拉的说过一句话,叫“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如此之酷(尤其是在考虑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神统治着世界),让我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两年半前《人物》做市场化改版时将之作为了杂志的slogan并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形之下,老黑要刻板乏味得多,何况中国青年又会习惯性逆反一切被权威冠以“博大精深”的“集大成者”,不喜欢这个西方哲学史上的巨擘显得尤为自然。那会儿我们叫他老黑,因为在西哲课本上他老黑别人,然后马哲又老黑他……
但要说对我这十来年新闻人生涯影响至深的,而且反复印证给我信心的,还是黑格尔说的一句流传甚广也谬传甚广的名言:存在即合理。说谬传,是因为在咱们这儿这话就等于哲学版的“国情论”,为一切陈习陋规和僵硬体制辩护。比如上大学时的学生会干部,无论奖学金、国外交换还是保研好事总是能轮到他们,比如把所有学生中的乙肝患者分配在同一个宿舍,比如有的地方女生要考公务员体检的时候还要量乳房是否对称,一旦追问,你总能听到团委或者后勤老师跟你掰扯黑格尔那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同时我发现这话也是有针对性地使用的,因为后来有一次由于宿舍不够,一批男生和女生被分在了同一栋楼,一个学期后男生被请了出去,当我们要求恢复这人性化的制度时,那个管后勤的老师再也不开这腔了。
当了记者之后我问了更多这样的傻问题:为什么要违背法律给拆迁户断水断电断路,有的时候还断命?为什么一边村子里每户都出现了癌症病患和死者,另一边邻近的工厂还在视若无睹地排放污水和毒气?为什么一个有地质隐患的县城几十年来多次计划搬迁却因为行政惯性被死死困在了地震断裂带上结果满城尽毁死伤枕藉?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在那个团委老师模样的人嘴里,那句话在等着我。面对这些人让我犹如面对无物之阵:他们有着相似的模样、相似的话语、相似的思维以及相似的衣着审美,喜欢穿着宽大的深色西装或者一件拉链从领口开到胸口的毛衣,有几次,我盯着他们领口上晃动的拉链陷入恍惚,那句话总会埋伏在某一个时刻如约而至,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初无力感的来源,它使我感到失去了坚持做新闻的意义。
对于“存在即合理”的误解其来有自,在黑格尔那个年代,它就被用来为普鲁士王朝的“现实”统治的“合理性”辩护了。可人家毕竟没有让这句话一直这么合理下去。可能很少有中国人像哲学系的学生一样在《法哲学原理》和《小逻辑》上看到过这句话的全本,“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就像有一派基督信徒认为真理的本性即是“理性”,对“绝对精神”执着者如老黑而言,理性已不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者一定会成为现实。
正本清源来讲,在黑格尔那里,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也是必然的东西。在某一时刻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不合理的。换而言之,某种弊病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将它消灭之后的美好更加合理。因此他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
举个例子,福山在《人物》这期“问地球30人”的特别栏目中在回答关于中美法律制度演进的问题时说,“如今美国的很多情形都不存在于我们的传统之中,仅仅数年前情况可能还大相径庭,例如整个公民权利运动。我们无法想象对于黑人的歧视可以合法,但之前一个昏暗时代的法律恰恰就是如此。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式不应在于传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理由,而在于什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什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期《人物》用遴选和报道2014年度面孔的方式在回答这个问题。
每年的年度面孔特刊,我们都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报道那些对社会和时代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这话包含两重意思:年度面孔评选的首要标准是影响力,他们是过去一年的成功者:首富、名导、影帝、大师、获奖者,这是一个人物集合。作为赢家,他们自然有值得被尊敬和推崇的理由。同时他们还要兼具价值观和时代性,《人物》从来不是一本贩卖成功学的杂志,就像我们一再重申的,这本杂志将一直和那些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人站在一起。这些人是另一个集合,他们代表着时代精神和历史矢量。一本严肃杂志评选和报道的年度面孔应该是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那部分。
你会发现我们选择的这些年度面孔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这些人将别人以为无法撼动的坚硬现实视作“偶然的存在”,致力于推动各自领域的进步并以此影响时代。
比如其中最炙手可热的马云,任何一份2014年的风云人物盘点都会把他放在最显要的位置。相信这主要是因为他是今年的首富,以“机场成功学”的指标来衡量,显然目前有关他的视频在机场书店的屏幕前拥有最多的拥趸。他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也毫无疑问可盖过诸多同侪,尽管这个国家历来盛产奇理斯玛式的企业家和商人,牟其中、张瑞敏、史玉柱、王石、雷军等等,但这些人加起来都未曾赢得过像马云那般世界性的声誉。但最打动我的并不是这些。这次采访马云时,我在杭州问一个阿里巴巴的高管朋友,什么使马云走得这么远,对方给出的答案是价值观,马云给高管开会反复问的都是这能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这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什么是他必须要做的?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改变社会。如果放弃了这些价值观,“从此我们就会成为一家平庸的公司,为利益而活着”。同时,没人能否认这个时代对他的成就,他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这一代人也成就了他。
这组年度面孔中最不知名的那张是张燕生,念斌的律师。什么是她必须要做的?坚持给一个判了4次死刑的无辜者辩护,挽救了一个蒙冤者性命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始终信仰的司法正义。同时你会从她的故事发现,时代会不公,深文周纳的冤案被不停制造,但这仍是一个司法公正可以得到彰显、值得为之奋斗的年代。如果死刑复核权未被收回最高法,2010年念斌已经被执行死刑;如果新刑事诉讼法未确立强制出庭作证制度,警察和鉴定专家的谎言就不能被质证。某种意义上,是张燕生和这个时代的进步一面的合力挽救了念斌。
这些年度面孔的故事,各有担当,各抱情怀,在这个冬天,他们带来更湿润的价值体系以温暖灵魂,他们也再次印证着老黑那句话的正确,给我希望。
《人物》愿和这些值得追随的人一道,拒绝在“存在即合理”面前止步,坚信“合理的终将存在”并决心为此做些什么。
必须要做吗?必须要做。因为一切不合理的存在都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