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创新推进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

2014-01-04 00:42刘仲华
茶博览 2014年2期
关键词:茶叶消费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茶学学科带头人刘仲华教授 摄/渔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茶园面积从2001年的114.1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238.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从2001年的70.2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178万吨,且于2005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12年,我国茶叶干毛茶产值为953.6亿元,茶产业的综合规模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茶叶的第一产业(农业,茶叶初制与精加工)规模接近1000亿元,第二产业(工业,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规模也达到1000亿元,第三产业(茶消费、茶馆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规模也接近1000亿元。2012年,我国仍为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出口茶叶31.3万吨,实现创汇10.42亿美元。茶产业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中的规模与地位在不断提升,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增强,并且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因素

尽管我国茶叶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内部许多不平衡因素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尤其是产销失衡隐忧日益突显。在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系列不平衡因素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在茶叶种植领域,存在着茶园面积的增长与茶叶产量的增长不平衡,茶园面积和产量的增长与茶业效益提升的不平衡,有机茶数量的增长速度与有机茶巨大市场需求的不平衡,茶园作业机械水平与茶产业劳动力匮缺的不平衡。因此,我国茶业必须实现由面积增长型向产量增长型、质量增长型和效益增长型转移。

在茶叶加工领域,存在着茶叶加工装备水平与茶叶品质提升、茶产品创新对加工机械设备需求的不平衡,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与茶资源利用率的不平衡,茶叶产品的奢侈化与大众消费需求的不平衡;茶叶产品多样化与茶叶质量标准化的不平衡。因此,我国必须提升茶叶机械装备水平,优化茶产品结构,拓展茶叶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市场营销领域,存在着茶叶的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拓展速度的不平衡;茶叶品类繁多与知名品牌匮缺的不平衡;营销渠道建设与消费驱动乏力的不平衡;企业资金需求与行业盈利能力不足的不平衡。因此,必须实施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同步推进战略,强化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全面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模式转型。2013年也是我国茶产业启动转型升级的发展元年,过去十多年茶园面积与产量的高速增长,使得产销平衡可能逐渐被打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来修复和调整茶叶种植、加工、营销领域的诸多不平衡因素,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随着全球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加强,如何消除茶的质量安全隐患是茶产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不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真正符合有机茶标准的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也绝不需要担心产品销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茶产业领域就高度关注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研究推行了一系列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作为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尽管茶叶的农药残留控制在我国农产品中实施最早、把控最严。但是,国际市场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限量指标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近年来茶叶中水溶性农药残留(吡虫啉、啶虫脒、乐果、三唑磷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茶叶市场的关注,并提出了严格的残留限量要求。茶叶中稀土元素的限量标准(2mg/kg)是否取消问题,尽管经历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若干次激烈的商讨,但最终仍然予以保留。这一标准的维持对于采摘标准相对成熟的茶类及土壤中稀土元素丰富地区的茶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此外,重金属残留、后发酵茶中有害微生物污染、环境有害物污染、非茶类夹杂物或添加物污染等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大力推行有机栽培、绿色防控,建设标准化茶园,实施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有机化、无害化、清洁化生产,才能为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扫除质量安全的基本障碍。

中国茶叶出口必须实施的战略转移

我国茶叶2012年出口总量为31.3万吨,出口金额10.42亿美元,出口均价3.30美元/kg。其中,绿茶24.87万吨,7.56亿美元,3039美元/吨;红茶35847吨,1.19亿美元,3315美元/吨;乌龙茶17372吨,7985万美元,4597美元/吨;花茶7322吨,5155万美元,7040美元/吨;普洱茶4288吨,3622万美元,8448美元/吨。2013年前10个月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26.32万吨,同比增长1.19%;出口金额9.96亿美元,同比增长16.38%;出口单价3.78美元/kg,同比增长15.01%。位列我国茶叶出口前10位的消费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毛里塔尼亚、日本、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多哥、塞内加尔和中国香港。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板块在维持茶产业产销平衡、提高茶资源利用率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近10多年来,我国茶叶出口增长速度与茶叶生产总体规模和内销规模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茶叶出口数量中有近2/3出口到了欠发达的非洲国家,以低质量的散装茶出口为主,产品均价中剔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后增幅不大,出口茶叶效益相对低下。因此,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在有效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我国茶叶出口的五大战略转移,提高出口茶叶规模与效益增长速度,促进茶叶国际贸易走出尴尬的境况。这五大战略转移分别是:(1) 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转移。即在稳定欠发达的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达国家市场的拓展,提高发达国家市场的相对份额。(2) 由绿茶出口一枝独秀向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即确保绿茶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向多茶类增长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3) 从出口数量增长型向规模效益并举增长型转移。(4) 从中低档茶出口为主向中高档茶出口转移。(5) 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自主品牌茶出口转移。

依托技术创新实现茶叶生产技术与装备升级

在我国茶产业中,茶园栽培管理与茶叶采摘环节的劳动力匮缺,已经成为阻碍茶园栽培技术推广、导致茶叶采摘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开展茶园微型耕作机、施肥机、修剪机和适用于名优茶采摘的高精度采茶机的研制与推广,已经迫在眉睫。在茶园基地建设与栽培管理中,全面实现良种化、有机化、机械化、标准化;在茶叶加工环节中,必须采用现代加工技术与先进装备改造传统茶叶加工,实现加工过程的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茶叶品质,降低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提振消费是维持我国茶叶产销相对平衡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茶叶内销数量在近十多年中保持着高速增长,且内销茶叶的质量与价格远远高于国际贸易。尤其是近5年来,我国茶叶产量以每年10-15万吨的速度递增,内销规模的同步增长,在平抑我国茶叶产销平衡矛盾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第二大经济体,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还不足1kg,与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较高的科威特、伊拉克、英国等还有几倍的差距。可以设想,我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每增长100g,未来若干年我国每年增长的10多万吨茶叶在内销市场上即可完全消化。基于国际国内茶叶市场拓展的现状,通过产品创新和消费驱动力挖掘,积极扩大内销规模,可能是消化我国过去3-5年新增茶园面积带来的产量增长及消除产销失衡的隐忧最现实可行的途径。

产品创新是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

茶作为饮料和功能食品,品质风味(好喝)、形态优美且方便(好看)、养生功效(有效)是其吸引消费者最关键的产品属性。因此,健康、品质、外形则成为茶产品创新的三大突破口。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应关注以健康为卖点的功能型新产品开发,以品质为卖点的风味型新产品开发,以外形为卖点的方便型新产品开发,通过三方面产品创新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1) 以健康为卖点的功能型茶产品开发。“健康元素”是驱动国内中高端消费群体和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主导因子。茶叶中最受关注的品质成分和功能成分主要有: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L-茶氨酸、咖啡碱等。全球每年上千篇SCI文献集中在茶与健康研究领域,国内外大量研究也已证明,通过这些功能成分独立或协同作用,使茶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炎、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提高免疫力、防辐射、抗病毒、抗过敏等多种保健养生功能,为茶叶消费区域和消费群体的拓展注入了科学的动力。绿茶在欧美发达国家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展、乌龙茶在日本消费热潮的兴起、白茶在欧美的风行,都是健康要素驱动的直接结果。以健康为卖点的功能茶制品的开发,可以提振产品的健康消费欲望、强化产品亮点、提升产品卖价。高儿茶素茶、高EGCG、高甲基化EGCG、L-茶氨酸、高茶黄素、高氨基丁酸、低咖啡碱、富硒、富锌茶树品种及茶产品,显然具有比常规茶产品更高的健康诉求,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亮点。高茶氨酸茶(如安吉白茶、湘西黄金茶)、高甲基化EGCG茶、高茶黄素红茶(如金骏眉、信阳红、茶祖三湘红等)、低咖啡因茶、高花青素茶及富硒茶的消费群体与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与热销,也都是在功能成分作用下茶叶健康养生功效有效提振消费的成功案例。

(2) 以品质为卖点的风味型茶产品开发。六大茶类由于原料标准和制茶工艺不同,造就了它们特色鲜明的品质风味特征。然而,茶叶作为嗜好性食品,香气、滋味等风味品质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产品购买要素。以六大茶类的关键加工工艺为基础,通过茶类工艺杂交,组合优化,创制出具有全新的色、香、味、形品质特征的新产品,引导茶叶新型消费趋势,可以获得更大的消费空间。茶青绿茶与蒸青绿茶工艺杂交形成的蒸炒型绿茶,使蒸青茶的绿色与炒青茶的香味有机融合,色香味品质俱佳;绿茶与乌龙茶工艺的杂交获得的高香绿茶,具有优雅的花香和翠绿透亮的汤色;红茶与乌龙茶工艺的杂交,把浓郁的花果香融入到浓厚鲜爽的红茶滋味中,金花大红袍把大红袍独特香味与茯茶金花的健康元素融为一体。这些集聚两种茶的工艺精髓和品质优点于一体的风味型产品开发,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喜好。

(3) 以外形为卖点的方便型茶产品开发。茶叶具有日常生活消费品和文化艺术品的双重属性,优美高雅的外形、简约方便的消费方式是茶叶产品创新的另一发展趋势。广大消费者熟悉的杯状奶茶(香飘飘、优乐美等)就是抓住方便、高雅、时尚的产品元素,在短短的数年中,缔造了近200亿市场规模的产品创新与营销神话。因此,中高端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和白茶产品与包装必须朝着高雅化、时尚化、简约化发展,传统黑茶(千两茶、茯砖茶、黑砖茶、普洱茶、青砖茶、六堡茶、康砖茶等)必须朝着方便化、高档化方向发展,让消费者以最简便的方式能够品鉴到茶品的色香味带来的愉悦。

(4) 创新茶叶冲泡方式,设计方便快捷的泡茶器具。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群体因为健康、时尚、品位而爱上品茶。然而,时间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茶叶传统的冲饮方式,要获得一杯好茶,不仅占用较多的时间,而且对泡茶的温度、水质、时间、冲泡次数等具有要求十分苛刻。如何让一个没有太多时间且茶叶冲泡技艺不高的人能够喝到一杯如意的好茶,需要茶企站在消费者(尤其是时间特别珍贵的职业群体)的角度,开发出让他们在办公室、家庭、会议室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泡上一杯好茶的自动化泡茶机,这将从方便化、标准化的角度驱动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

研究发掘茶的健康元素创新促进茶叶消费的原动力

茶是二十一世纪最健康的天然饮料,这是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形成的共识。然而,一方面,世界上了解茶与健康研究成果的群体比例在5%以下,需要广泛开展饮茶与健康的科学宣传与推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的健康属性已经远远超越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消脂去腻、延年益寿的传统解说。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分析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从细胞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水平发掘与诠释六大茶类独特的保健养生功效及其作用机理提供了方便,为茶叶消费市场的快速拓展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科学依据。一系列的现代最新研究表明,茶是现代食物结构下人体营养与代谢平衡的理想调控剂。在我国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健康元素已经成为茶叶消费的第一驱动力。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年中,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实验室,以八马赛珍珠、老纪大红袍、文新信阳红、君山牌君山银针、湘益茯砖茶、白沙溪千两茶、品品香福鼎白茶、茂圣六堡茶、羊楼洞老青茶等为研究对象,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了它们的保健养生功效与作用机理,为各大茶类的健康消费提供了强劲的科学支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消费促进效益。我们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证明,饮茶是人们远离亚健康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当今工作与生活环境下,茶的降脂、减肥、降糖功效是吸引高端消费群体的重要因素,茶是饮酒群体肝脏健康的保护剂,茶的降尿酸作用是高蛋白食物消费者的理想饮品,茶叶的抗辐射功效在年轻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茶的调理肠胃功能使茶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茶的防癌抗癌作用可使现代人远离人类第一杀手,茶的抗炎降火作用有利于现代人应对工作、生活与环境压力,茶的美容抗衰老功效是扩大茶叶消费永恒的动力。尽管茶有如此之多的保健养生功效,但饮茶完全有别于服用药品和保健品。饮茶是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怀着愉悦的心境品鉴茶叶色香味的韵味,并使品茶者远离亚健康;而吃药则是人们怀着痛苦的心情为了驱赶疾病的痛苦而迫使自己服用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的药品。可见,前者的市场空间更加巨大。当然,尽管不同茶类均具有茶叶共同的健康属性,但是,由于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它们在品质成分与功能成分的积累上是存在特征性差异的。因此,不同类型的茶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作用效能,这种差异化的健康属性与品质风味相结合,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了最合适的产品选择。

依托茶叶深加工,高效利用茶资源、拓展茶的应用空间

茶叶深加工是以茶鲜叶、成品茶、副茶或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提高茶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茶的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现已基本形成以功能成分开发和有效组分开发为主体的两个基础产品体系。功能成分体系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为主体,有效组分体系则以速溶茶和茶浓缩汁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利用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茶浓缩汁为原料,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目前,2013年,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我国茶叶总产量6%的茶叶原料,创造了我国茶叶1/3强的产业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存在着巨大的未来拓展空间。但是,随着全球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产物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面临着质量安全、成本与效益等因素的严峻挑战。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要突破瓶颈,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由过去专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创新转向重点开展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在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制技术方面,也应由过去单一的追求纯度,发展到全面考虑安全性、纯度、消耗、成本、效率、效益等综合质量指标体系,从产业的硬件条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来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茶叶有效成分功能性终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是实现资源高倍增值的关键环节。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应以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健康消费理念的转变,推进茶叶深加工产业的投资,迅速从大规模建立茶叶提取物工厂转移到建立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个人护理品的产业化开发上来,从而拓展茶的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扩大深加工产业的规模与效益。

创新营销模式实现我国茶叶市场突围

六大茶类的品类特色、不同茶区的地域特色造就了我国茶叶贸易与流通领域存在专卖店、商超、茶叶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直销等多种流通模式并存的局面。不同的企业应依据其市场基础、产品结构、区域特色和企业营销团队实力,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模式。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等最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天猫淘宝2012年11月11日销量191亿,相当于王府井百货2012年一年的销售额;相当于2012年麦当劳中国旗下1400家门店合计销售额的近2.36倍;2013年11月11日的销售额剧增到350亿元。茶叶行业同样也步入了电子商务营销时代,龙润电商和艺福堂2013年11月11日缔造单日销售额突破1000万的营销奇迹,还有一批企业日销售额在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同时,以直销网、加盟连锁网、电子商务网为基础的三网融合营销模式,正在缔造茶叶营销突围的奇迹。以龙润旗下理想集团、湖南华莱生物、天士力帝泊洱、湖南润和茶业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茶叶企业正在构建三网融合复合营销新模式,并快速打造了年销售额过亿、过十亿的茶业营销佳绩。可见,茶叶营销模式创新与市场突围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猜你喜欢
茶叶消费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40年消费流变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茶博览2014年2期

茶博览的其它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