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华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但是就目前在水利工程给排水施工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施工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文章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给排水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给排水系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状况,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一条件得不到坚实可靠的保障,将会影响农田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给排水工程是农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提高农田水利给排水系统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1 农田水利工程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給水排水施工的手段相对粗糙,比如说在相连接的阀门之间出现渗水的现象,管线安装的尺寸达不到要求造成的噪音很大等。施工中的材料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给排水管道的设备都应该按照相关设计要求,但是某一些施工为了节省原料,就使用了一些不合格的设备,致使在给排水工程在后期就很容易发生渗漏堵现象。
还有很多施工人员,连最基本的施工工艺都没有掌握,就开始进行施工,同时,一些监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设备和管道的安装精准度不够标准,导致实际施工中的接口不准确,设备的位置达不到预定的地点,坡度、标高、通气等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些工程中根本没有说明注意的事项,也造成了排水质量的不达标等。这些因素严重造成了给排水管道质量问题。在施工的时候质量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就造成了施工的质量下降,许多的技术人员连最基本的工艺流程都不熟悉,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2 农田水利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2.1 合理安装给排水管道
首先,在进行给水管道安装时,应该注意给予给水镀锌管,杜绝焊接,在进行连接时进行丝扣连接,同时丝扣连接根应该将螺纹外漏在外面,并且将官螺纹做好其防腐工作。给水铸铁管承插接口的灰口位置应该密实并且饱满,做好相应的防湿处理,当遭遇侵蚀性的地下水时,应该在管道的接口位置涂抹一些沥青,防止其受到腐蚀。其次,到目前为止,给水支管大多采用的是一些板内暗装,尽管推广使用的给水塑料管耐腐蚀性比较好,相对的冲击性比较差,这就后期的渗漏堵埋下了隐患。最后,对于给水管材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选择好的材质是相当重要的,连接件的材质是否具有一致性。
排水管道的安装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合理的安装:①管道要做好防水层,杜绝出现在防水层做完后出现打洞、埋设管道以及剔槽等。还应该注意其洞口的处理,因为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以防渗漏等。②管道接口结构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应该符合相关设计要求,并且管径应该小于或者等于0.6m,同时将接口的混凝土管口的浆皮刷净;对于管径大于0.6m的管道口应该进行凿毛。③排水管道是靠压力差来自行的排水,从而避免出现管道堵塞以及沉积等问题。这就要求在安装管道时应注意一定的坡度,杜绝出现其陡坡、倒坡以及高低不平现象。
2.2 合理安排管道应对地下水位的方法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土层都具含水量高,孔隙大,压缩性强和渗透性较差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特殊的流变性等。根据弱土层地基处理的办法,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换填土层技术、排水固结技术、置换及拌入技术和土木聚合物等办法。而我们要说的换填土层技术就是将地基下面一定深度的软弱土层挖掘出来,回填一些强度很高的碎石和砂石等强度很高的材料,以此来提升土层的承受力。其作用在于:第一,提高浅土层的基础承载力。因为地基中的剪切破坏是源自于地面,伴随着应力的增大开始了纵向的发展,所以抗剪程度很强的砂石可以很好的置换基础下面的软弱土层,减少地基的破坏。第二,防止冻胀。因为粗颗粒的垫层材料的孔隙非常大,不容易产生毛细管的现象,所以可以很好的防止在寒冷地区造成的冻结和胀破现象。第三,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砂石等垫层材料的透水性能非常的强,软土层受到压力之后,垫层就可以很好的将基础下面的水压力迅速的排解和消散,很好的提高了垫层下面的软弱土层的固结能力和强度,将地基发生塑性破坏的几率降到最低。
3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给排水设计和农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给排水施工技术和质量的有效控制。那么在进行给排水施工时必须结合设计和施工技术,完善给排水的合理性。文章结合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提高给排水施工的合理性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工程给排水的合理化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为我国农业用水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梁伟坚.典型作业区域及管段地下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及工艺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0):124-125.
[2]关瑜.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62-63.
[3]张嘉成.浅谈UPVC低压暗管在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12(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