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琦
本文所说的教学校长是指中小学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简言之“教学校长”。本文对教学校长如何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展开探讨,也为校长抓好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教学校长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线指挥者;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推动者;是学校中心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直接引领者;是学校其他工作的有力助推者。管理教学工作是教学校长实现自身教育理想、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平台。进一步认识教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和岗位价值,对做好分管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校长的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校长的基本职责包括:教学常规管理,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课题研究,教学质量监控,骨干教师培养,教务处事务管理及教务人员自身建设,配合其他副校长完成有关工作,完成校长交办的有关工作,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有关工作。
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是教学校长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根本问题。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抓好每个学科,特别要抓好非考试学科的教学,注重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引导教师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坚持不懈地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不懈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爱暂时后进的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在教学校长的工作中有三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考试不考但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要扎实抓好;二是面对各类考试,坚持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建立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三是相信“坚持全面发展才能‘率’在其中,‘分’在其中”。做到这几点,表明你是在真心实意地推进素质教育。
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现在有效的管理招法上。一个教学校长工作几年后,工作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效果上,更重要的是寻求到有本单位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招法。有效的管理招法应具备如下五个特点:一是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工作的需求;二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管理工作规律;三是简约、可操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负担都不重;四是能长时期坚持,有长期实施的内在需求,能在坚持中调整、发展、创新;五是不走形式,确有实效。
笔者参与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的检查验收工作,看到不少好的教学管理招法。如,有的学校每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实行“一月一重点”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提高了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学校扎实推行“主备制”的集体备课制度,明确“主备人”和参与人各自的责任,克服了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弊病;有的学校采取随机抽取和领导点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平日推门听课的对象,提高了常态教学检查的透明度和影响力;有的学校对教师听其他教师的常态课提出明确要求,并每周提供可听课程的具体安排,所有教师均参与听课和被听课活动,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显著作用;有的学校提出说教材和说课的明确要求,开展全员说课活动,让教师带着充分的把握走进课堂;有的学校明确教师要带着思路上课,利用“教学简案”将个性化思路展现出来,克服了背教案的倾向;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个性化作业,并通过评比、展示等方式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有的学校坚持每日对每班3至5名学生前日所学情况进行测评,并加强对学习暂困生的辅导,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实效性;有的学校实施年级工作大事记制度,保证了年级办公体制下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有的学校聘请家长做学校课堂教学观察员,听课后填写课堂教学观察记录,促进了家校结合,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服务家长的责任心,等等。这些招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借鉴。
开发校本课程并取得实在的教学效果,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实际运作中,应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进行开发。可以结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特色或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地缘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前沿信息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拓展开发校本课程;也可以利用家长、校友及其他社会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中,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长线短线、大课小课均可;应注意年级特点,不求全校统一;应防止只围绕学科拓展开发校本课程的倾向。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路径、步骤、规范和流程,具有相对稳定、可操作、可借鉴、可广泛运用等特点。形成并自觉运用体现新课程理念和高效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引导层次较高的教师自觉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点和风格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学校应该用模式、规范、程序等,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之中,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路径、步骤、规范、流程开展教学工作,使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在不少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高效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大体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提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要求,用以规范教学行为。如有的学校提出,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不超过20秒,提问学生不少于学生总数的1/3,学生活动和练习不少于15分钟,及使用媒体、抓好反馈、准时上下课等要求,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具体化。二是提出一种课堂教学理念,诠释其内涵,用以指导教学。如“和谐教学”“协商教学”“生命课堂”“尚美课堂”等。三是提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落实的具体路径,指导各科教学。如“先学后教”“导学案教学”“自主探究”“三学五步”等。四是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提出若干具体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系列(群)。
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高效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是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要领是处理好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的关系,引导教师既要按照一定的路径、步骤、规范、流程开展教学工作,又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灵活变通,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校本研训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作为教学校长,应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自觉研究各种校本研训方式的有效性,不断探索、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学校特点并被大多数教师认同的校本研训形式和具体的活动流程安排,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发展、创新,使之日臻完善,从而形成一两种能长期坚持的有效方式,进而逐渐形成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的优良传统。
笔者在到访过的学校中看到很多好的做法。校本教研中,有的学校每学期围绕一个明确的专题开展教学月活动,做课、研讨的重点突出,主线清晰,体现出阶段性推进教学研究的显著成果;有的学校开展“教改大课堂”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三节公开课、一节专家点评课,做课教师由开始的本校教师发展到本校教师和聘请的外校教师共同担任,这一做法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学校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围绕同一教材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多人做课,在实践研讨中比较、提升;有的学校开展“打造精品课”活动,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在多班讲同一内容,反复研讨,逐步完善,形成大家普遍认可的教学范式(此种做法是平日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不同于做观摩课前的试讲);有的学校开展常态课录像研讨活动,从骨干教师做起,逐步扩大范围,以被录像教师自我分析评价为主,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促进教师深入反思,扎实提高教学水平;有的学校开展教学叙事反思活动,讲教学案例,围绕重点环节分析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学规律,等等。
在校本培训中,除一般的“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外,有的学校深入了解教师需求,为不同需求群体的教师提供“超市”式培训服务,并尽可能请本校教师出任培训教师,挖掘各种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读一本指定书籍(规模较小学校每人不同,规模较大学校每组不同),将读书心得制成课件,期末进行半日交流,调动了教师认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精读一本书、了解多本书和自觉进行后续阅读的良好效果;有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建立学习信息卡(册),每周一卡记录读书摘录或体会,每学期汇集成册,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有的学校定期举办班组学习信息交流会,放大学习效果,相互传播促进;有的学校严格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将少数人的学访成果变成多数人的学习收获;有的学校以毕业班试卷对教师进行专业考试,引导教师围绕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的教学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等。
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的小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做好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引导、推动等相关工作,是教学校长的重要工作职责。
引导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合理选定课题,是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可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某个方面作为研究课题;可将如何教好某部分教科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可将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的改革探索作为研究课题;可将探索某种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可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和辅导作为研究课题;可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探索作为研究课题;也可将开展某方面课外活动的实践探索作为研究课题,等等。除此之外,还可将其他的微观改革探索作为研究课题。选定课题的着眼点,可以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也可以从深化和拓展已有的教改成果出发。课题应“近”“小”“实”“新”,防止流于形式。
做好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引导和推动,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要抓好“如何确定课题”的培训和指导。二是按不同年度的不同要求进行课题试申报,在试申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对选题进行论证、调整,正式确定研究课题。教师报什么就是什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是将所有确定的课题汇总成全校的小课题研究规划,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四是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培训,提出明确要求,正式填写课题申报立项表。五是以交流、典型引路等方式进行中期推动。六是撰写论文或结题报告。这样的论文和报告应有研究的过程,有反映研究成果的案例,有规律性的认识或体会等。此外,小课题研究要和立项的重大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应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把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大计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果。
培养学科带头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要使教师们认识到,没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整个队伍就会长时间在低水平上徘徊。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校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最大限度地减少“羡慕、嫉妒、恨”的负面影响。二是发现苗子选好才。要选择政治素质好、师德修养高、有较大潜能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在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提升境界走正路。三是确定专人进行指导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安排培养对象拜校内较高水平的教师或校外名师为师,有针对性地引领和帮扶,不断提升他们的层次。四是给任务、搭舞台,在各种活动和展示中锻炼成长。特别注意做好每次活动后的点评和自我总结反思,力求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到层次较高学校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六是建立骨干教师研讨、交流机制,如骨干教师研讨班、论坛、沙龙、读书会等。七是为相对成熟的骨干教师举办个人教育思想或教学成果展示研讨活动,积极扩大影响,体现带头作用。
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将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最大化。如,恰当铺垫;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鼓励发散思维;肯定错误答案中的合理成分;晚作结论慢表态;倡导个性化思考;包容不同见解等,向探究要质量。二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合理安排基础性训练、针对性训练、系统性训练、多样性训练、个性化训练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向训练要质量。三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剔除教与学过程中的无效成分。学会做减法,坚持少而精,努力实现教学的简约有效。四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式,鼓励合作,鼓励进步,鼓励创新,淡化竞争。五是抓好两头教师,抓好两头班级,抓好两头学生。以好的典型引领,以落后变先进的典型激励,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六是注意教师任课安排的整体布局,兼顾当前和长远,防止骨干教师在毕业班过于集中的倾向等。
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校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作为班子中的副职,还应选准角度定好位,恰当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是要尽职尽责完成分管工作。二是重大问题及时向主要领导请示,必要时提请领导班子办公会议作出决定,不越权擅自作主(紧急情况除外)。三是对主要领导交办的、分工有所交叉的以及应急的工作不推诿,在解决难题时敢于担当。四是关心整体工作,对涉及整体工作的重大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是注意和其他副职的沟通、团结,善于和其他副职合作完成全局性重要工作。六是维护班子整体形象,不突出个人,不揽功推过。七是给下属一定的工作空间和权限,做到既不包办又不失控。不越权,不推诿,不包办,不失控,是副职做好工作的合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