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娟
(桂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广西 桂林 541001)
桂林市分为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截至2013年12月底,五城区环卫站共有一线环卫工人2439名,按工种分为道路清扫保洁工人、上门服务工人和其它工人(包括司机、中转站内工人等)。其中清扫保洁工人1682人,上门服务工人596人,其它工人161人。
1) 历年来环卫工人数量均有较大缺口。2009—2013年缺口人数分别为1747、1742、2111、1843、1114人,均在1000人以上。2013年随着机械清扫的逐步推广,工人缺口人数有所缓解,见表1。
表1 2009—2013年环卫清扫保洁工人人数缺口统计结果
2)环卫工人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辞职频繁。五城区环卫站几乎每个月都有工人辞职,1 a内辞职人数多达十几甚至数十人。对七星区环卫站和象山区环卫站的统计调查显示,仅2013年,七星区辞职的环卫工人数就达到33人,象山区达到24人。
3)工人总体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期望及相关要求。环卫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低学历工人比例大。据统计,桂林市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人有2162人,占职工总数的89%,其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工人1222人,占总数的50%。大中专(含高中)学历工人仅占11%。另外,90%以上的工人为进城务工农民,来自桂林市周边农村及外省农村,绝大部分工人在入职前未曾在正式的、有组织的单位工作过。因此,工人在接受培训提升素质、提高组织纪律性、遵守劳动规章、遵从用人单位管理等方面均难以达到管理部门的有关期望及要求。工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事件常有发生,甚至一些过激行为事件如罢工也有发生。
1)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目前我国仍是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部分依靠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持续不断的转移来满足。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等的阻碍,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不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流动,而是一种从农村到城市最后再回到农村的候鸟式的迁徙。农民工在城市可以“立业”,但不能“安家”[1],农民进城务工的短期行为特征非常明显。一线环卫工人几乎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组成的,而环卫部门并未为环卫工人解决户籍问题。环卫工人收入较低,普遍买不起房,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在桂林市落实户籍。很多工作了10~20 a的环卫工人仍然无法获得“市民身份”。另外,我国存在着正式工与非正式工的二元劳动力市场。非正式工在工作稳定性、工资待遇、福利、升职等方面都与正式工存在较大差别。由于指标限制,环卫部门很少给予一线环卫工人正式编制。2013年底桂林市五城区环卫站有一线环卫工人2439名,其中非正式工人(合同工)2359人,占职工总数的88%。尽管近几年来在社会保障、廉租住房、环卫工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帮助工人解决了不少难题,但受非“市民身份”和非正式工身份的影响,环卫工人没有心理上的归属感,其队伍还是不稳定。
2)工作性质的影响。环卫工作与垃圾直接接触,即使遇上恶劣天气也要照常作业,负责晨扫的工人需要在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外出清扫,冒严寒酷暑,长期受风吹、雨淋、日晒。肮脏的垃圾、粉尘、臭味,恶劣的天气及早起等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是一大考验。这些工作性质使城区环卫站在劳动力市场应聘者稀少,很多新工人坚持不到1个月就悄然离职。
3) 劳动强度大。HLD 47-101—2008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对于城市一、二级道路人工清扫保洁面积的定额标准为3125 m2/(班次·人);7层以下无电梯住户人工上门收集的标准为340户/(班次·人)。而截至2013年12月,桂林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为1487.44万m2,理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然而实际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却由于经费原因并未按要求完全作业。初步估计,桂林市的机械化清扫率约为30%,其余全部靠人工,按1682名环卫清扫保洁工人计,人均清扫保洁面积达6190 m2,接近国家定额标准的2倍。全市实行环卫有偿上门服务户数约24.9万户,按596名上门服务工人计,人均上门服务户数为418户,是国家定额标准的1.23倍。此外,由于桂林市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分布不合理,工人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人力三轮车,上门服务工人运送一车垃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
4)危险系数高。环卫工人常年在马路、街道上作业,遭受交通意外的风险极高。调查显示,2012—2013年桂林市环卫工人作业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共56起。其中有司机肇事逃逸的,有提供极少赔偿就失踪的,也有因赔偿问题到法院打官司的。这些交通意外给环卫工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同时,中暑也是环卫工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2—2013年,工人中暑共发生21起。另外,环卫工作的特殊性使很多环卫工人正遭受一些疾病的损害,如因长期日晒雨淋导致的风湿病,长期暴露于灰尘、废气中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由于早起、休息无法保证以及长期在路边作业精神紧张引起的高血压等。
5)待遇明显偏低。桂林市环卫工人的工资从2006年起按广西最低工资标准发放。2013年桂林市政府同意建立一线环卫工人工资增长机制,工人工资参照政府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并承诺“十二五”期间,环卫工人工资逐年增长10%。然而,环卫工人工资总体水平仍偏低。2008—2013年环卫工人月平均工资分别为580、670、780、820、1000、1400元;而同期桂林市区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分别为2233.75、2496.92、2789.58、3061.83、3393.67元(2013年数据尚未出炉),两者差距非常明显。
6)社会地位低。虽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环卫工作不体面这也是社会共识。虽然媒体报道中环卫工人拾金不昧、扶助摔倒老人之类的新闻总能引来社会一片赞誉,然而嫌弃、诋毁、辱骂甚至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也不鲜见。据统计,2012—2013年,桂林市环卫工人遭遇被殴打事件共有11起,遭辱骂事件150起。另外,由于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匮乏,乱丢、乱扔、乱倒、乱吐随处可见,工人辛苦扫完回首发现才干净了的路面又面目全非,劳动成果得不到起码的尊重,这种挫败感也非常打击工人工作积极性。
1)提高认识,把解决环卫工人招工难、稳定环卫工人队伍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去。环卫工人绝大部分都是进城农民工,因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应尽量覆盖环卫工人这一弱势群体。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户籍改革制度,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桂林市政府应该尽快改革户籍及以此为中心的各项制度,采取措施使有意愿落户的环卫工人逐步落户桂林市。为来自农村的环卫工人顺利进入城市、能够在城市留得住和由农民工真正转变为市民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使他们在城市安居。同时,适当提高一线环卫工人中正式工人的比例(比如提高到30%或40%),逐步把工龄长、能力强、态度好的非正式工人转变为正式工人,使他们在城市乐业。
2)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继续提高一线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落实工人工资逐年增长机制,激励工人更热衷环卫事业;改善环卫工人居住条件,对签订1 a以上劳动合同的环卫工人,按规定为其缴纳住房公积金;同时继续争取廉租房或公租房,解决环卫工人住房困难问题。
3)加大环卫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适当增加并科学合理规划垃圾中转站,改变垃圾中转站分布不合理的局面;配套设置环卫职工作息用房,逐步解决环卫职工常年路边吃凉饭、喝凉水、无处更衣和存放工具等问题;继续增加有效的环卫机械化作业车辆并充分使用,提高机械化作业率,既能从一定程度弥补人数不足的缺口,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又能有效降低道路清扫工人发生交通意外的风险[2]。
4)建立环卫工人安全保障机制。晨扫工作时间段在车流量大的作业路段设置安全标识、标志,逐步完善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在为从事一线作业的环卫工人办理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再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设立环卫职工救助资金,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捐助[3],用于救助因工伤或患有重病住院治疗且家庭特别困难的环卫职工;安排工人每年或每2年进行1次正规的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5)加强环卫管理和执法。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应有相关的环卫执法监督配合,对乱丢、乱扔、乱吐、乱倒行为进行教育处罚,切实落实“三分清扫,七分管理”的城市管理模式。
6) 加强环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关爱尊重环卫工人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风尚,营造关心环卫工人、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理解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环卫工人对工作和社会的认同感。
改善环卫工人招工难现状,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对环卫行业投入等之外,也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参与和维护,为环卫工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若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街道则长久干净整洁,这是对环卫工人最大的尊重,能让他们从每天无休止的重复劳作中解脱出来,内心上会更有工作认同感,也更尽职尽责。
[1]任丽新.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C].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2]张毅恒.破解环卫职工队伍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J].杭州研究,2010(1):49-52.
[3]杨人.建立机制,解除农民环卫工后顾之忧[J].城市管理,2007(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