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我的电脑还有光驱的时候,用光盘看过《漫长的婚约》。电影的具体情节,早已忘了,却一直记得这部电影和奥黛丽托图。
在重温它之前,我心想,这大概是关于爱的坚守的故事吧。看完之后,我又隐隐地觉得,它是披着爱的外衣,讲了战争的残酷。或者说,看起来说的是玛蒂尔和马内的爱情,其实展示了五组被战争改变了的人生。这方式很像法国人,看上去优雅而随意,还透着几分凌乱;但其实,她可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装扮,为的,就是这样随意的美丽。
《漫长的婚约》对于战争残酷的描写,远远不止于泥泞灰暗的战壕和金色麦浪的乡村之间强烈的画面对比。所有人的人生,因为战争发生着无能无力而又无法逆转的改变。无力,就是最深的残酷。“我们都逃不掉,我们都是牺牲品。”
战争究竟有多残酷?其实我们也都只是想象。听去过战区的朋友说过,其实战争中的人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他们也只是那样自然而努力地生活着,跟每一个你我一样。我不知道。
而对于我,关于战争,能想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从未见过的爷爷,另一个是在暹粒遇到的一位奶奶。
爷爷的故事听起来更像一个段子,抗战的时候,爷爷是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在努力地筹备着自己的布坊事业。但每一次,新店开张的那一天,就会遇上日机轰炸……
而暹粒的奶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陈月亮。今年她应该70了吧,是柬埔寨的华人移民第二代,在那里经历了战争,红色高棉。她没有儿女,六个兄弟姐妹剩下三个,如今的她和姐姐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每天忙碌到深夜,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小店可以兑换人民币,她中文不错,很喜欢跟中国来的游客聊天。她对未来有些无助,有些担心。她也想回潮州看看,可太贵也没时间。如今想到她那双善良而倔强的眼神,还是会心疼。可是真的不知道能对她说什么,只是告诉她,会好的。多么苍白,无力。
而托图演的这个姑娘玛蒂尔,似乎一直执着地在与残酷做着抗争。
她很相信,用很多的自我暗示来让自己相信。
“如果这扇门一直开着,马内就活着。”
“如果我数到七,火车没有进隧道,售票员没有来,马内就死了。”
“如果我能赶在汽车前到拐弯处,马内就能活着回来。”
我也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如果他今天来找我,我们就能在一起”。再比如,每次看时间的时候总喜欢留意数字,好像里面有特别的含义和命运的暗示之类,记得碰上的特别数字,比如生日,比如1314,心里再默默地做着各种联想。就连我看的《漫长的婚约》的翻译版本把那个战壕翻译成“宾果晨曦”而不是“宾果黄昏”都能给我带来正暗示。
我想,喜欢这种游戏的人,大概都是阳光的吧,他们愿意想方设法让自己相信美好。即使这种小赌博的结果是不好的,他们也会再一次开启跟自己打赌。而不愿意相信的人,会特别理性地告诉你,“虚幻的希望,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吸引力法则”,只要你不断地向宇宙释放这样的能量和气场,你的希望就真的会出现。当然,前提还是你得勇敢和努力,就像玛蒂尔一样。这个姑娘的身上,就综合了这三种让我觉得特别美好的特质:相信、努力、勇敢。
看电影这回事,大概都是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所以每个人被打动的共鸣点不一样,喜欢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我作为一个特别怂而且不够努力的人,总是会被这样的美好品质所折服。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画面,是在电影的结尾处,镜头跟着玛蒂尔走向花园,因为是从暗处走向阳光,所以四周全是黑的,只有一扇门在黑暗中透过来了强光。让我想起来和爸爸一起回祖籍地的老宅,也是这样,一扇门的光,外面是明媚的绿。这让我觉得,这样的暗门和光,就是回家的感觉吧。
在电影里,美好的玛蒂尔,她真的想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在帮她。我愿意相信这样的美好,能够抵抗一切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