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微阅读开始大行其道。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阅读口袋书、手机报、Twitter等,都代表微阅读。这一段文字是目前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关于微阅读的一个比较流行和比较被认可的定义。这表明,微阅读首先是一种阅读方式,其次这种阅读方式必须借助网络终端或手机等设备来完成,并且它的阅读内容通常篇幅短小。比如,微博的博文最多只有140个字的长度。
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最大的特点即“碎片化”。这种碎片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微阅读通常不受阅读环境的限制,利用的是人们的闲散时间,无论是乘坐交通工具期间,还是排队等候期间,无论所处环境是否有充足的光线,只要持有阅读终端即可实现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其次,微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通常包括好友动态、娱乐明星、星座、运程之类的话题,并且获取的信息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跳转的、不关联的,也即阅读内容呈现碎片化。
应该说,微阅读的碎片化特点带给人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浏览大量的信息。它恰好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上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于是这种借助新的技术和工具而诞生的阅读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甚至沉迷,微阅读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0%。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手机阅读接触人群平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40.44分钟,相比2011年的37.42分钟增长明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成(58.5%)的手机阅读接触者每天花费30分钟以内的时间在手机阅读上;有19.6%的手机阅读接触者表示每天会花费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在手机阅读上;另外,有21.9%的手机阅读接触者表示每天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其中还有8.9%的手机阅读接触者每天在手机阅读上会花费两个小时以上。
其中,18~29周岁人群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达62.2%,其次为30~39周岁人群,其手机阅读接触率为35.9%,而60~70周岁人群的手机阅读接触率仅为1.3%。
相比之下,作为传统阅读方式的代表之一,图书馆的阅读则处于连续几年借阅量急剧下降的状态。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在汇文系统统计模块中对2010~2013年(截止到3013年10月21日)馆藏借阅人次及借阅册次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借阅人次
表2 借阅册次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近4年来,借阅人次和借阅册次均不容乐观,呈逐年下降趋势。借阅人次从2010年的15805人次下降到2012年的13065,下降率为17.3%;借阅册次从2010年的238795册次下降到2012年的143592,下降率为39.9%。并且各类型读者的借阅人次和册次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本科生读者是借阅主体,其次是研究生。2010年本科生借阅量为11168人次,139584册次,到2012年为8900人次,81444册次,人均借阅册次从2010年的12.5册下降为9.2册,下降率分别为20.3%和41.7%。2010年研究生读者借阅量为4195人次,92614册次,到2012年则为3814人次,57277册次,人均借阅册次则从22.1册下降为15册,下降率分别为9.1%和38.2%。2010年教师读者的借阅量为442人次,6597册次,到2012年为351人次,4871册次,人均借阅册次则从2010年的14.9册下降为11.1册,下降率分别为20.6%和26.2%。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年龄上更为年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读者显然从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中流失得更为严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年轻读者已经并且正在成为新兴的微阅读的主力军。
人们在享受这一新兴阅读方式带来的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对它充满了迷茫与恐慌,提出了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微阅读是一种伪阅读,甚至还有作者直斥微阅读为一种败坏阅读风气的阅读。但一切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对于微阅读,最理性的态度莫过于与其恐慌不如接纳并合理使用。微阅读带给人们的不全是障碍和阅读危机,其实它给图书馆阅读服务也带来了生机。
显然,微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如果说图书馆倡导的传统的阅读服务是一种深阅读,那么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而浅阅读解决的则是信息的问题,二者解决的是阅读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互相取代。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比2011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5.77本上升了0.97本。此外,74.4%的18~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
正如前面所说,微阅读作为浅阅读,解决的是彼此孤立的、碎片化的信息的接收问题,还只是一种信息粗加工的形态,但这种阅读方式借助网络、RSS、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强大力量,实现了信息的主动推送,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在此基础上,也为读者在大量浅阅读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研究重点,科学选择进一步的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而导读是图书馆阅读服务的一项传统工作:在了解读者爱好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荐图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读者的阅读内容和性质,影响他们对书籍的选择和领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驾驭,微阅读必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的阅读服务。
为了应对阅读危机,避免图书馆读者群体的流失,很多图书馆纷纷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读书日、读书节等活动为契机,尽可能地刺激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相比于传统的组织方式,如能充分利用微阅读的各种平台,必然赢得广大学生读者的好感,也将实现更为便捷的互动参与模式。
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微阅读的特点,利用微阅读各种平台,推广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做好导读,引导读者从微阅读过渡到长阅读,从浅阅读到深度阅读。
可以是微博,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借助这些微阅读平台,以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实现信息的推送和阅读的引导。
微书评即微型书评,主要以书为对象面向读者进行内容介绍或评论,探讨书籍内涵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从而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短小精悍”是微书评的特点。微书评通过评论图书,起到宣传介绍优秀图书的作用,帮助读者鉴别图书,指点迷津,实现高效优质阅读。图书馆员熟悉馆藏,能够根据不同读者的专业、学术水平以及阅读需求来确定所需评价的图书,从而针对馆藏文献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应成为图书馆微书评写作的主力军。同时,可以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尤其是本校知名教授参与撰写微书评,使得微书评更有公信力。
微阅读更倡导读者的参与互动。只有用户的积极响应,才可以反馈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令人满意,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对于一些热点和重要的信息,图书馆可以通过微阅读发布平台及时推送一条微阅读简讯进行报道,使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通过微阅读平台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通过微阅读平台与读者的交互有助于营造图书馆与读者全方位互动的良好氛围。
[1]耿晓光,安东梅.微阅读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长尾”效应[J].图书馆杂志,2010(12):14-16.
[2]张英.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图书馆建设,2011(7):51-53.
[3]李玉梅,王沛战,周晓峰.微阅读时代下图书馆对青少年阅读指导功能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118-120.
[4]李林容.手机出版的发展特点浅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4):62-65.
[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14-05-21].http://cips.chuban.cc/kybm/cbyjs/cgzs/201304/t20130419_140027.html.
[6]安武林.一种败坏阅读风气的阅读[J].新湘评论,2013(4):24.
[7]颜格.“微”阅读“伪”阅读?[J].上海信息化,2013(7):75-77.
[8]盛小弟.数字阅读特点及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2(8):85-86.
[9]温晓明.图书馆微阅读服务发展策略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2(23):90-92.
[10]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60-63.
[11]王家莲.微书评在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研究,2013(1):69-71.
[12]麻小红.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与图书馆服务对策[J].图书馆研究,2013(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