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京,刘俊杰,韩 刚
(1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2农业部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
近年来,中国生猪价格发生了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多数学者认为,散养户大量存在是引起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规模化养殖能够稳定生猪价格[1-8]。然而,生猪现代化生产远远领先于中国,业已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猪市场同样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表明规模化养殖并不是生猪价格稳定的必要条件[8-10]。
由此可见,散养户、规模养殖场等养殖主体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已有文献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那么,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对生猪价格波动是否有影响,影响是否一致,是助长了生猪价格波动还是对其有稳定作用?这需要考察生猪价格形成机制和养殖主体行为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目前国内已有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研究养殖者行为与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意味着可以将生猪价格描述成各养殖主体最优化行为的结果。其意义如下:首先,由于价格是由养殖主体行为决定的,因此,考察生猪价格形成也就是考察生猪养殖主体行为,这也有利用传统经济学中“价格黑箱”(Black Box)问题的解决。其次,这可以使我们分析养殖主体行为及其变化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养殖户(场)是研究生猪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视角,养殖主体不断分化的现状使得生猪价格形成面临着新的挑战。价格形成问题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短期内市场价格如何收敛(或偏离)于长期均衡,并研究个体市场行为对价格形成的影响[11]。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事实上是对传统经济学供求决定均衡价格理论的微观解释和假设的颠覆:一方面,它并不满足于传统供求理论对于长期均衡价格的偏爱,认为价格的短期行为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它摒弃了传统价格形成理论中个体对价格影响同质的假设,认为由于存在信息非对称、交易成本等因素,个体对价格形成的影响不同[12]124-125。
本文利用2001-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养猪业伪面板数据,结合对养殖主体生猪生产行为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建立模型检验了不同规模养殖者在价格波动中的行为差异及其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等核心问题,阐释了中国生猪价格的形成机理。
本文依据年生猪出栏量将所有养殖者划分为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中规模规模场和大规模养殖场四个类型,其年出栏生猪分别为1~49、50~499、500~9 999和1万头以上。以上四类养殖主体是当前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表1对此有详细描述。
表1 养殖者描述性统计(2001-2011)
由表1知,2001-2011年,中国生猪养殖主体分化明显,散养户快速减少,规模养殖户(场)迅速上升。从养殖户(场)数量上看,2011年与2001年相比,散养户少了40.71%,而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主体分别增长了1.79倍、8.07倍和4.37倍。从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比重来看,散养户出栏比重下降幅度较大,而规模养殖户上升幅度明显。2011年与2001年相比,散养户生猪出栏比重下降至30.89%,年均下降8.4%;而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出栏比重分别增加至34.15%、27.90%、7.06%,年均增速分别为7.45%、15.13%和12.16%。
结合以上两方面可知,中国生猪养殖主体中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增速显著,逐步占据了散养户退出的市场空间。然而,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在数量和出栏量变化上并不一致,如中规模养殖场在数量和出栏量变化上快于大规模养殖场,而大规模养殖场又快于小规模养殖户,表明近10年来中国生猪养殖主体发生了显著分化。
面对周期性、大幅度的生猪价格波动,各类养殖主体生猪生产行为是否相同,差异是什么?本文采用生猪年出栏数量增长速度分析养殖者生产行为在价格波动中的差异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sii,t表示t年第i类养殖者生猪出栏数量增长速度,slai,t、slai,t-1分别为t年和t-1年第i类养殖者生猪出栏量。该指标用来反映各类养殖者从2001年开始的生猪出栏增长波动情况。生猪出栏增速曲线上升(或下降)代表与上一年相比某类养殖者在该年生猪出栏量增加(或下降)。
图1 2001-2011年不同类型养殖者生猪出栏量增速和猪肉价格趋势
图1显示了2001-2011年养殖者生猪出栏增速波动和猪肉价格趋势。其中,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爆发时期,蔓延全国26个省份,疫情在长江流域一些省份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中小型养殖场;2009年7至10月,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爆发高热病;2010年2至9月O型口蹄疫、蓝耳病等及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流行性腹泻,发病范围遍及全国。猪肉价格在2006年后开始大幅度、周期性波动。由生猪出栏增速和猪肉价格趋势可以发现不同养殖主体生产行为有以下特点:
1.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增速与猪肉价格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676 1、-0.564 7,呈现“追跌卖涨”态势,是猪肉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主要推动力量。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是依据当期生猪价格进行仔猪补栏的,而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在育肥猪出栏时,生猪价格可能已经发生了逆转。例如在2006-2007年猪肉价格下降时期,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增速反而较高,而在2008-2009年猪肉价格上涨时期,出栏增速却呈现下滑态势。
2.中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增速比较稳定,与生猪价格相关系数是-0.023 8,2001-2011年生猪出栏量增速维持在20%左右,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表明其生产行为能够独立于生猪养殖周期,是中国猪肉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
3.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增速与猪肉价格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345 9,呈现“追涨杀跌”态势。例如在2008-2009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时期,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增速高达30%,而在2001-2006年和2010-2011年生猪价格下降时,其增速均低于10%。
以上分析表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增速与价格成负相关,表明其生猪养殖行为存在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是生猪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主要推动力量;中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增速比较稳定,生猪生产行为能够独立于养殖周期,是中国生猪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增速呈现“追涨杀跌”态势,在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时,反而可能加大其波动。
生猪价格波动中各主体市场行为的差异与养殖者个体特征、生产投入和经营盈亏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利用2013年7月份和12月份课题组对河南、湖南、江苏生猪养殖主体市场行为的调研数据,获得了各类养殖主体在个体特征、疫病防治和成本利润方面的数据。
1.养殖主体差异。由表2知,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负责人通常是农村5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养殖模式是家庭兼业式,养猪与种植业是其收入主要来源。而中大规模养殖场负责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低,多数具备专业生猪养殖技术。这使得后者在市场信息获取、分析和养殖行为决策上具有相对优势。
表2 2012年四类养殖主体主要负责人个人特征
2.疫病防御行为差异。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防疫意识比较淡薄,防疫手段落后,在防疫和技术服务方面投入不足。2012年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平均每头出栏生猪防疫费用是中规模养殖场的83.33%、85.31%,大 规 模 养 殖 场 的 90.55%、92.70%,而技术服务费用分别只有中规模养殖场的14.81%、42.59%,大 规 模 养 殖 场 的 11.94%、34.33%(见表3)。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与中大规模养殖场在防疫费用投入时间上也存在差异。调查中发现,前者的防疫费用多数是疫情出现后的事后投入,没有真正起到“预防”的功能,而后者是疫情出现前的预防性投入。因此,近年来严重疫病抑制了小规模养殖户快速发展,加速了散养户的退出,中大规模养殖反而由于具备较强的防疫能力得以快速扩张。
表3 2012年四类养殖主体生猪防疫费用和技术服务费用(元/头)
此外,中大规模养殖场在疫病防治方面优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除了经费投入超过前者外,还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大规模养殖场在选址、水源等方面能够较后者更规范,在疫病流行时,较好的地理条件能够阻断疫病传染的路线①猪疫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猪的排泄物以及病死猪的处理不当,大中规模养殖场由于具备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上述病原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效隔离。;二是中大规模化猪场固定投资较大,因此在消毒、防疫及猪舍建设等方面较后者更全面、科学,并且大中规模养殖场通常具有一些养殖经验丰富的饲养员,能够将疫病影响最小化。
3、生猪生产成本、利润差异。除大规模养殖场外,生猪养殖利润率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而生产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见表4)。2012年中规模养殖场每头生猪利润率分别高出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7.17和6.59个百分点,而生猪生产成本分别比两者低0.83元/千克和0.29元/千克。这是因为与后者相比,中规模养殖场养殖技术高,设备完善,机械化水平高(可以从较高的物质费用占比中看出),从而人工成本较低。
与中规模养殖场相比,大规模养殖场利润率低了0.89个百分点,而成本高出0.04元/千克,这是由于其过高的机械化水平和养殖设备分摊了较高的成本,可见养殖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表4 2012年四类养殖主体单头育肥猪成本与收益
与中大规模养殖场相比,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在个体特征、疫病防御、生产投入方面差异明显,在市场信息获取和养殖决策方面处于劣势,导致其在价格波动中抗风险能力较弱,出现亏损或较低的利润,这是其逐步退出市场和增速缓慢的原因。而中大规模养殖场的相对优势,展现了相对较强的规避风险能力,能够在生猪价格波动中快速增长。
这里建立养殖主体生产行为与生猪价格的两个模型:第一,考察四类养殖者生产行为对生猪价格影响的异同;第二,分析各类养殖主体生产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为了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本文利用2001—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生猪价格和四类养殖户(场)生猪出栏量年度数据,共1 320个观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养殖主体市场进出、样本轮换和样本非随机流失问题,目前并不存在有关四类养殖主体的真正面板数据。为了得到时间跨期较长的面板数据,本文应用群体分析方法构造四类养殖户(场)的伪面板数据,其允许每期观测的个体不同,重点关注的是个体组成的群均值的演化行为,来揭示相关变量的总体分布特征[13]。采用经典的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其模型如下:
式(2)中,Pi,t是t时期i省、市、自治区的生猪价格,fodi,t、plei,t、chii,t分别是育肥猪饲料价格、仔猪价格和鸡 肉 价 格;slai,j,t为 不 同 养 殖 主 体 生 猪 出 栏量,βi和φj分别是相应变量的参数。
因变量为生猪出栏价格,自变量为饲料价格、仔猪价格、鸡肉价格和四类养殖主体生猪出栏量。本文在控制饲料价格、仔猪价格和鸡肉价格的情况下,检验四类养殖主体生猪出栏量估计参数φt是否显著不等于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该检验依据Newey-West对其进行修正[14]。
模型(2)估计的F统计量为294.30,矫正的R2为0.94,表明方程估计结果比较满意。表5显示,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成显著负相关,而中规模养殖场和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成正相关。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出栏量越多,生猪价格越低,出栏量每增长一个单位,会引起生猪价格下跌5.13和2.24个百分点。然而,中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成正相关,生猪出栏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生猪价格分别上涨0.36和0.18个百分点,前者在5%置信水平显著,而后者不显著。
由模型分析得知,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成反比,而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成正比。下面将用模型(3)进一步分析四类养殖者交互进出生猪养殖市场是否影响生猪价格。
表5 模型(2)估计结果表
用每年各类养殖户(场)数增长率度量其进出生猪市场的 行 为。 用 grri,1,t、grri,2,t、grri,3,t、grri,4,t分别代表i省市自治区t时期散养户、小规模户、中规模养殖场和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率。与模型(2)一样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检验,即根据检验模型,以样本区间内四类养殖主体数量变动情况为样本,对每期生猪价格在横截面上进行回归,得到φ1至φ4四个估计参数序列,其它变量类似模型(2),并对其进行Newey-West修正后进行统计性检验,同样方法可以得到控制变量的估计参数序列βi。模型(3)为:
表6表明,模型(3)估计的F统计量和矫正的R2比较显著,估计结果比较满意。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增长速率与生猪价格成负相关,而中、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速率与生猪价格成正相关。其中,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生猪出栏价格分别降低6.65和1.37个百分点;中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增加一个百分点,使生猪价格分别上升4.74和6.83个百分点。因此,中大规模养殖场进入养殖市场数量越多,未来生猪价格越可能上升,相反,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增长越快,未来生猪价格下跌可能性较高。实证结果表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进入市场推动生猪价格下跌,而大中规模养殖场进入养殖市场则促使价格稳定。这进一步验证了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使其养殖决策存在系统性心理偏差。此外,控制变量饲料、仔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成本投入,与生猪价格显著正相关。鸡肉价格系数不显著,可能因居民消费中鸡肉对猪肉替代程度不高有关。
表6 模型(3)估计结果
本文依据年生猪出栏量将养殖主体分为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中规模养殖场和大规模养殖场四类,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至2011年养猪业动态伪面板数据和养殖主体生产行为的实地调研数据,检验了养殖者行为差异与生猪价格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第一,四类养殖主体生猪生产行为差异明显。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存在系统性心理偏差,采取“追跌卖涨”的逆周期生产行为;中规模养殖场生猪生产行为比较稳定,能够独立于养殖周期;大规模养殖场采取的“追涨杀跌”的顺周期生产行为。
第二,养殖者行为影响生猪价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增速与生猪价格成负相关;中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增速与价格相关性不高,是生猪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大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增速与生猪价格成正相关,即生猪出栏量越高,接下来生猪价格可能越高。
第三,生猪价格形成过程是养殖主体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是生猪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主要推动力量;中规模养殖场是生猪价格稳定的主要群体;拥有较强市场信息优势的大规模养殖场采取“追涨杀跌”的养殖策略,可能加大生猪价格的波动。
这个结论对于建设公平、高效的生猪市场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大规模养殖场并非在所有时候都能起到稳定生猪市场作用,其追涨杀跌的惯性养殖策略在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时期反而可能加大价格波动。二是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是养殖市场比较脆弱的部分,其追跌卖涨的逆周期养殖策略影响其养殖收益水平。因此,需要不断扭转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的信息劣势地位和心理偏差程度,引导理性养殖。中国生猪养殖市场需要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特别是提高年出栏量生猪500~9 999头中规模养殖户的比例。
本文提出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也解释了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的原因。本文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行为差异的深层原因分析尚不够深入,今后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四类养殖者异质行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将研究其对生猪价格形成的影响。
[1] 王东阳,程广燕,肖红波,等.对转变生猪业发展和调控方式的若干思考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2] 刘全,程彬,郑广宇,等.辽宁省生猪生产周期性分析及预测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0).
[3] 李明,杨军,徐志刚.生猪饲养模式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4] Qiao F,Chen J,Carter C,et al.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Backyard Hog Production in China[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11,49(2).
[5] 曹佳,肖海峰.农户对当前生猪补贴政策的评价——基于河北,辽宁两省农户调查的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6] 沈银书,吴敬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动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0).
[7] Kaparaju P,Rintala J.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Adopting Anaerobic Digestion Technology on Dairy,Sow and Pig Farms In Finland[J].Renewable Energy,2011,36(1).
[8] Lee Y,Hu H F,Ch’iu C Y.Using Agar-alginate Immobilized Cyanobacteria(Dermocarpella sp.)Arranged in Tubular Chains to Treat Swine Farm Waste Water[J].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13,25(6).
[9] 胡向东,王明利.美国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成因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9).
[10]Parker P S,Shonkwiler J S.On the Centenary of the German Hog Cycle:New Findings[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41(1).
[11]Bandi F M,Russell J R.Market Microstructure Noise,Integrated Variance Estimators,and the Accuracy of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1,160(1).
[12]Vives X.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in Markets:the Impact of Market Microstruc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13]Deaton A.Panel Data from Time Series of Cross-section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5,30(1).
[14]Perron P,Phillips P C B.Does GNP Have a Unit Root?A Re-evaluation[J].Economics Letters,198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