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水平和精神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不高,本文试图从需求理论为视角来分析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7-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能够深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委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但是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还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载体和方式等还很难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没有很好认识到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要从源头上努力解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动机问题,马斯洛提出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对我们思考如何让大学生接受或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探索,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
人的价值实现,就是使人的潜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过程,而人的价值实现都必须付诸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既改造着自己又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既及时解决人们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同时又着眼于人的理想价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还通过发挥主体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精神意志来更好开发主体的潜能,提升主体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主体的理想价值。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升教育的成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需求理论的出处以及跟本文的联系
恩格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行动起来,”这种愿望动机就是人的内在需求。根据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人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外界的刺激和内力的驱动,人的行为都来自相应的需求。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五层次的需求理论,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其中第四层次为社会需求,主要是获得尊重,得到肯定和社会地位等,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主要是成就感和价值感。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认为发展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
于是根据前面的阐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内在需求是行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富有成效,首先得要获得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有这个愿望和动机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内在的驱动力;需求是有层次的,我们要鼓励大学生超越低层次的需求,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进步的需要,追求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追求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
3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但是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误解甚至是排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内化成自身的内在需求,这就和我们的理想产生了差距,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难保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抱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拿文凭为了就业,而无需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我们发现现有高等教育更多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教育在提升人思维品质、精神状况和理想信念等内在价值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社会看重的是显性的个人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一个人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等内在性的价值却被疏忽了;其二是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等还不够与时俱进,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背负着太多的包袱,不仅有纯思想教育,还有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一切因为很难讲透讲深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更多得是灌输,多数是空洞的理论教条,缺少活力和灵性,也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考虑,缺少对学生人性的升华。
4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既有社会层面的氛围改造和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也就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时,要更为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但从高校来说,我们更要立足现在,实事求是,要着重在高校现有的框架中做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
(1)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要紧紧抓住第一课堂主阵地,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方面的认识,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从事学业和开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对于责任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责任能够激发创造性,责任能够提高成效性。
(2)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多层次多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基础素质和目标追求,要按照分类跟进的原则,对于学生党员则要强化先进性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学生干部要强化科学思维和务实肯干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公益活动积极参与者进一步强化公益事业和专业技能的结合,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突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3)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情况和国家基层现状,正确认知提升综合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知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和爱心才能帮助社会更好地发展。实践不仅能够增长才干,更能够体验感情,提升道德追求,在获得成就感中得到价值的实现。
(4)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第二课堂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努力用时代的表现方式去赢得学生的认同,要特别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强活动主题和内容的创新,用“流行”主题去陪伴学生,用“流行”内容去贴近学生;要加强宣传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特别是要采用新媒体走近学生甚至环抱学生,比如处于“微博”和“微信”的微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我们的“微言大义”。
参考文献
[1]徐晓琴.从理论\实践方面认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支教实践活动为例[J].经济师,2010(4).
[2]孙国安.论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