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用青稞作为淀粉质原料酿造酱油的生产工艺,通过检测氨基酸态氮的变化和对青稞酱油感官评定的研究,确定青稞酱油的最佳生产工艺。
关键词:青稞 酱油 生产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28-01
酱油是我国人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不仅能满足人们口感的需要,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青稞中蛋白质含量约为6.35%~21.00%,平均值为11.31%,高于小麦、水稻、玉米,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以上3种谷物。用青稞代替小麦作为淀粉质原料酿造酱油,能使酱油的营养价值更加丰富、医药保健作用更加突出。据资料介绍,青稞中β-葡聚糖含量是小麦的50倍,膳食纤维含量是小麦的15倍,不仅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生理节律及清除体内毒素等均有良好功效。其支链淀粉比普通的支链淀粉高出26%,可抑制胃酸过多,对病症有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另外青稞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等可促进人体健康发育的物质及钙、磷、铁、铜、锌、硒等矿物质元素。青稞酱油的生产,可以降低人们患糖尿病、高血压、肝病、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在日常饮食的同时,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
1 材料与方法
(1)原材料。大豆、青稞、麸皮、食盐等。(2)菌种。沪酿3.042米曲霉。(3)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 操作要点
2.1 原料选择
选取品质优良、无霉变的豆粕、青稞、麸皮作原料。
2.2 原材料处理
经查阅有关资料得,原料处理时豆粕的直径为2~3厘米,青稞中的淀粉裸露出来最好。向青稞中加入原料总量的75%水进行煮制。待青稞完全煮开裂后,补足蒸发的水分,与豆粕粉、麸皮混合均匀,堆闷约40分钟,蒸料。原料蒸熟后,迅速冷却到35~40 ℃左右,接种。种曲用量为全料量的0.2%~0.3%。
2.3 实验配方的制定(如表1)
2.4 成曲制备
接种后,将曲室的温度保持在29~33 ℃,相对湿度87%以上。随着米曲霉的繁殖,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当品温达到34~36 ℃,进行第一次翻曲,之后要严格控制品温,不能超过37 ℃,否则酶的活力会受到影响。孢子转为黄绿色时曲。
2.5 酱醅发酵
先配制浓度为10%到11%的食盐水溶液,加热到45 ℃左右,拌入成曲,成曲的含水量按酱醅计为100%为宜,混合均匀放入发酵容器中,铺平后将表面踩实,这样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的氧化作用,踩实后在表面撒1~2厘米厚的食盐做盐封,防止酸败和氧化层的形成,用水浴设置水温50~55 ℃,前期发酵45~50 ℃,9至10天分解作用达到高峰,此时要进行第一次翻醅,通过翻醅使酱醅松散均匀散发不良气味,并使料醅温度均匀,同时便于料醅氧化呈色。翻醅后再铺平踩实,表面再撒一层食盐作盐封,经10~17天发酵将醅层表面的食盐除去,进行第二次翻醅。翻醅后酱醅进入后发酵,品温控制在48~45 ℃,发酵时间为20天左右。
2.6 浸出
酱醅成熟后,及时将二淋油加热至80℃左右,接人缸内浸泡成熟酱醅20小时。然后进行淋油、配制,即得成品。
2.7 青稞酱油的感官评定(如表2)
3 结果与讨论
3.1 酱醅汁液氨基酸态氮[4]的变化
由酱醅汁液氨基酸态氮的变化可知青稞酱油的最佳配方是2号实验,即豆粕55%,麸皮20%,青稞25%;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蛋白质分解产物—— 氨基酸态氮的的含量越来越多。在前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增加的幅度较大,而后期发酵过程中,由于酱醅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分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也降低。
3.2 青稞酱油的感官评定
由酱油的感官评定结果可知,2号实验的感官评定分数最高,87分,2号实验为最佳酿制工艺,与酱醅汁中氨基酸态氮所得的结论一致。原因是决定酱油香味与口感的主要是氨基酸态氮,在一定的范围内,氨基酸态氮含量越多,酱油口感也就越好。
参考文献
[1]周永治.几种酱油的酿造方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25(3):30-33.
[2]党斌,杨希娟,刘海棠.青稞加工利用现状分析[J].粮食加工,2009,34(3).
[3]王雪波.鸡油菌酱油的研制[J].中国调味品,2012,12(37).
[4]杨锐.酱油氨基酸态氮几种测定方法的讨论[J].中国调味品,1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