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误区和对策研究

2013-12-31 00:00:00仲明徐峰
考试周刊 2013年105期

摘 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行为观念无疑代表了年轻人的主流和方向,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明天,也影响到社会文明。婚恋观是个体在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折射点。大学老师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培养他们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婚恋责任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美好婚姻家庭的正确认识,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婚恋观 存在误区 处理对策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状况。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周岁,生理、心理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恋爱的尝试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整合教育道德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存在哪些误区呢?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情表达方式。爱情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现在的校园提供了许多机会让学生更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恋人们缠绵的地方,他们不顾周围路过的同学,旁若无人地做着自认为很浪漫的事情,甚至有恋人在大白天许多人路过的校道旁开始自己的缠绵。马克思曾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虚,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过早的亲昵。”爱情是激情的涌动,是喜悦的流露,它需要传递与表达。但是爱情的表达要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基础上,尊重群体的心理,是合乎场合的。爱情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观念、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应当学会采取合适的爱情表达方式,避免粗俗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

(二)以物质为主导的婚恋追求过程。有的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于另一半的经济条件和工作岗位很是看重,如果男方经济条件不好那就一律免谈。在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在恋爱中,向对方提出过多的物质要求,这不但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亵渎了爱情的纯洁美好。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有的女生便产生一傍大款二傍高官的念头,至于这些男士的其他条件则可以降低。恋爱在他们眼中纯粹是交易,他们逐渐成为金钱和权势的奴隶,虽然在物质上相对富足,但精神空虚,很少有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三)以感性为主体的性爱呈现形式。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在踏上社会之前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人的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情感及职业等方面还极不稳定,因此恋爱的成功率并不高,如果恋爱中的男女由于缺乏理智而出现越轨行为,而恋爱关系又不能走向婚姻,一旦处理不好就将对以后的情感和家庭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故不宜过早发生性行为。当代学生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对性行为持较为开放的态度的人数有上升趋势,校园恋爱、同居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更有甚者对性行为持不严肃态度,在校园里造成不良影响。

(四)以恋爱为生活全部的爱情经营模式。由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往往会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一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生活的主要目标,于是花前月下、出双入对,对恋爱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以至于荒废了学业,疏远了同学间的友谊。此类情况在海外学子中尤其普遍。在国内时在家长的约束下他们还是以学业为主,一旦出国念书,在“山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就容易将学习抛诸脑后,恋爱和有娱乐就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学业的荒废就不可避免。恋爱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和理想需要我们去追求。

(五)以偏激行为来处理失恋的消极心理。从心理角度来看,失恋可以说是大学生求学期间最严重的挫折之一。失去了对方的爱情,而这种情感又无法替代,就容易使失恋者产生消极表现和做出偏激行为。主要体现在:

1.自卑心理。失恋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产生极大怀疑,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再去爱人。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觉得没有面子,在同学、亲友面前无地自容,特别在异性面前失去自信,这表现出失恋大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出现偏差。

2.绝望心理。这是失恋所带来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尤其当处于热恋中,其中一方被另一方拒绝而分手时,这种心理表现得格外强烈。当事人很难心理平静,甚至可能发誓以后不再恋爱,对爱情绝望。

3.报复心理。这是大学生激情犯罪的一个常见起因。失恋后,有的学生失去理智,把自己的痛苦全部归因于对方的抛弃,认为对方对不起自己,因此产生报复心理。特别是由于一方不道德而导致的失恋或恋爱进程明显受他人阻挠,更容易使当事人产生报复心理,这种心理带有破坏性。

4.悲愤、渺茫消沉心理。有些学生一旦失恋,就学业、前途也不顾了,终日沉浸在极度痛苦中,变得性格古怪,使人难以接近;有的人选择对自己行为不加约束,放纵自己,借酒消愁,对他人的关心不予理解,冷漠、痛苦,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分裂症;有的什么都不考虑,只感到一片渺茫,今后也不知怎么办。

5.一了百了的自杀念头。当失恋者感到十分痛苦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他们会采取非常极端的做法,走上绝境,以死来求得痛苦的解脱。

二、改变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误区的对策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进行一些尝试,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大学生良好婚恋观的道德培养途径。通过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种途径是我们值得尝试的。

(一)加强“两课”建设,加强婚恋观教育。尽管我国的教育从小学起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但是由于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在有这样的说法,一学期的辛苦教育,学生一个假期全忘了,甚至有“五小于二”的说法。因此要使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了积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外,还要让其树立起正确的“心理”,自觉增强反腐抗变的能力,面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能自觉抵制。因此在加强“两课”建设的同时,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如人生观、婚恋观和心理卫生等选修课,对正确的婚恋观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可侧重对大学生恋爱道德和恋爱责任的教育,拓宽和丰富“两课”的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

(二)利用主题讲座、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形式展开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则以受教者的身份被动的接受教育。主题讲座、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形式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同时注意处理好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之间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在父母的过度庇护下,成长经历一般比较顺利,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极易产生受挫心理,造成情绪波动。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利用主题讲座、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学会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站在思想前沿,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思想活跃,渴望友谊、交往,同时社会阅历浅,从学校到学校的生活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鉴别能力上不够成熟等特点。因而在高校的婚恋观教育中,要围绕社会上婚恋问题的热点和焦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同时,积极营造校园小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净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对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是校方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监管者。学校首先要组织力量对校园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认清爱情“可遇而不可求”的实质;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纵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

家庭也应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不是大学的必修课。父母要教育子女,爱情不能制造的,如果为了恋爱而恋爱,那么学分和感情分都会受到巨大的损失。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要勇于提倡大学生寻求纯洁高尚的爱情,坚决反对盲目地游戏爱情。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形成互动,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使之格调高尚、行为端庄。

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形成互动,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使之格调高尚、行为端庄。这样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另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不轻尝禁果、跨越雷池。

总的来说,大学生恋爱背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已越来越少,年龄、家庭、地位,信仰这些都成为不设限的限制,为大学生恋爱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虽然他们的恋爱观随时代发展愈趋现实,但一些封建保守思想仍存在。爱情是美好的,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学里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其他有意义的事等着我们去尝试。所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乐观,积极、真诚、有分寸地恋爱是我们最明智之选。

参考文献:

[1]李小英.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2]邹春平.浅析大学生恋爱现象.宁德专学报,2005VOL15(5).

[3]郭霞.对大学生性观念及婚恋态度的调查与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