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项目。从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到韦纳的自我归因,归因理论历经几个时期逐渐成熟。本文将给出归因的定义,回顾归因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深入研究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归因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指导作用
1.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人们对于和他们相关的事件给出的认知上的原因或理由(Biddle,1993)。简而言之,归因是把某个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一些具体的原因。
归因活动就是人们如何发现“为什么”问题的答案的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归因活动早已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参与到“归因”的过程。归因活动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人的情感偏好、动机关系不密切,归因的结果不会影响人的情感、动机和随后的行为,这种归因活动被认为是客观的。但社会现象的归因和人的动机、情感关系密切,归因的结果可能会影响人的情感、动机和随后的行为,这种归因活动是主观的。人们对于工作或学习中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或推断则属于后者。
具体到本篇论文,归因被作者定义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寻找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归因理论的发展
归因理论从社会心理学发展而来。归因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海德早期的作品。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出版象征着归因理论的诞生。随着海德的步伐,许多心理学家也对归因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琼斯和戴维hkW7km2AJdCRDRTUU6iwXcZAPOwbYX4tVTVLUjuBFlA=斯(Jones and Davis),凯利(H. H. Kelly)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韦纳(Bernard Weiner),他把归因理论广泛应用于实践。归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到研究其结果和影响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
随着归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归因理论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于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这些研究包括学生不及格现象,对学习持有的不正确态度,还有学生的心理焦虑,等等。归因理论在人们处理这些复杂问题时给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正如第二语言研究所显示的一样,归因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习者的动机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秦晓晴,2002; Tremblay et al,1995;William and Burden,1999),甚至会对他们的学习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1海德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被公认为归因理论之父。1958年,他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即个人怎样形成意图和动机这样的心理概念或个人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海德把归因理论定义为“朴素心理学”,因为人们经常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找出日常生活中他们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理解或思考事件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解释一些事情或他们某些行为发生的原因时,他们可能会归因到一些外部(情境,环境)和内部(意向)的因素。内部归因指某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做出某种行为,包括需求、愿望、情感、能力、意图和努力;而外部归因或情境归因,指的是某人因为他所处的情境表现出某种行为,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海德强调,如果某人把他或她的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他就可能会降低对将来成功的期望,可能在将来不会努力。(Heider,1958)
2.2韦纳的归因理论
海德的思想对许多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韦纳(1986-1992)。在海德的理论基础之上,韦纳把成就动机理论和控制点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他自己的极具影响力的归因理论(Weiner,1986),“自我归因理论”(张春兴,2000:311)。韦纳对于归因理论的贡献非常大,他把归因过程和成就背景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归因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归因于对学术成就的影响。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在于个体如何解释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以及这些解释的后果。
韦纳采用三个主要的归因向度把个体感知到的原因分为三类: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韦纳(1972)确定了在自我归因背景下的四种主要归因。这些归因包括:个人完成问题任务的能力、付出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对结果影响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韦纳(1986)把成功和失败原因的列表归入因果结构的三个大的向度:控制点向度关于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向度关于稳定与不稳定;可控性向度关于可控制和不可控制(Weiner,1986)。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的动机“推动”来源于人们在分析因果性归因结构之后,如何在向度中分类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3.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归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秦晓晴(2002)对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归因进行了定性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英语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试图归因于如学习环境、英语教学、语言能力和努力等因素。李昌真(2007)使用问卷和访问来调查不同语言级别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他们的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果和他们的成就因果性归因,结果表明动机对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影响巨大;不同级别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归因倾向。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韦纳的三个向度对于人们在心理上的归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向度在内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期望信心和情感有着巨大的启示。
控制点向度关注一个原因究竟是内部(人为的)或者外部的(环境的)因素。韦纳认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和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如能力和动机,或者归因于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运气。内部或外部控制点看上去和自尊感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或失败被归因于内部因素,他的成功就会使他更加自豪、更加积极向上,而失败则会使他变得自卑。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英语考试的成功归因于他们的个人因素,考试成功说明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比较强,这样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稳定性向度是关于原因是否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韦纳看来,归于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对人们对未来表现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把他英语考试不及格归因于他能力不足,那么将来他还可能会不及格,因为能力被认为是稳定的;如果他把不及格归因于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或者糟糕的天气),他在将来的考试中就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英语考试不及格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考试一次不及格并不能说明他学习英语的能力不行,这次失败是偶然的。这样,学生不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反而会怀着对未来成功的美好期望,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可控性向度是在成就领域里要考虑的第三中心向度。可控性向度区分了可以被控制的原因,如努力和效力,和不可被控制的原因,如天资、情绪和运气。韦纳认为这种可控性向度和情感紧密相连,如生气、同情、感激或羞愧就如果我们认为可以控制的事情却失败了,我们会感到可耻或内疚;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就可能会感到自豪。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英语学习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己的努力,这是学生们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他们会因为成功更加自豪,进而更加努力。
4.结语
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归因能帮助学生总结过去的经验,调节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功。而不正确的归因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他们失败。韦纳的研究给教师更好的教学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利用归因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把英语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把不及格归因于一些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引导他们在将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Heider,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Wiley,1958.
[2]Tremblay,P. F.,& Gardner,R.C.Explain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Learning,1995.
[3]Weiner,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Psychology Review,1985.
[4]李昌真.运用归因理论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行为[J].外语届,2004(6).
[5]齐晓峰.论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6]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1).
[7]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