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教学目标,实现“三步走”策略

2013-12-31 00:00:00王恒
考试周刊 2013年105期

要想学习有效,必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对话——了解学情。

一、立足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要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二、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驾驭教材。“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首先应读教材。

(1)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2)读生字词。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

(3)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4)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读。“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目标,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位。

(5)读单元组“导读”和综合学习,明确教材的位置、作用、训练点等。

2.其次要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当然,读教参因人而异,也可以网上参考。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多参多看,“厚积而薄发”。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学生、“吃透”学生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总之,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老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先把自己当做学生去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老师要先钻进“森林”,再跳出“森林”,牢记制定教学目标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对话——了解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