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更重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新课程改革,改变自己旧的教育理念。所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直是我思索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这几年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与学生换位思考
千百年来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观念转变,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的代名词,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行使者。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次调查:描述你们心目中的好教师。结果让我吃惊的是,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是具有亲和力,说话幽默风趣,不摆教师的架子,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这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优秀教师观。原来我一直认为“师道尊严”的教师是让学生敬畏的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成绩,而一旦放下“师道尊严”,学生就会轻视我,自然也就不会配合教学。
经过这次调查,结合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加上平时对学生的研究,我愈发意识到我的一些观点真的太过陈旧,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本身处于青春发育期,个性在发展、在完善,很多观点都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他们开始抵触一些单纯说教的教师、家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高高在上,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就会适得其反。学生在校和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其实比和家人在一起要多得多。教师的观念及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顾及他们的身心同步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为语文教学增添有效的双翼。
二、培养主动参与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基础,而初中语文则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谈不上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给学生当老师的机会。很多初中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效率很低。所以,要让学生感受教师在课堂中所要把握的知识容量。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了“我是老师”这个环节,每3名学生一组讲解一篇小短文或者一首古诗,一名同学带领正音、朗读,一名同学分析字句,一名同学讲解中心思想,每节语文课5分钟,分三节课完成。虽然部分学生不好意思,但是由于是“硬任务”,都积极准备起来,学生自觉分工,小组的合作十分融洽,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理解文章的本领。坚持了近一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逐渐提升,回答问题更自信积极了。这是我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第一步。
2.“半真半假”学语文。第二步我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如果只接受不思考就是不利于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犯些“小错”,让学生挑“毛病”。一开始是字音,在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我故意读错读重,以此考查他们的分辨能力。学生突然发现原来老师也会犯错,一下来了兴致,一段时间,我的语文课成了挑错课。渐渐地,凡是学生帮我纠正的错误,他们都很少再错。但是这样我的“错误”越来越少,所以在文章的句段理解上,我有时会故意往偏离中心意思的地方引导。于是“信师派”和“辩证派”就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具备了分析能力,更掌握了独立思考的本领。
3.放手飞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先辈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名句,今天读来仍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初中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基础之上,已经完成了对大部分常用字词的掌握,初中语文更多的是掌握学习方法。经过之前的锻炼,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条件,需要教师制造一定的机会来锻炼他们。我在教学中会放很多的“权”给学生,基础的字词我不再包办,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文章的分析我也不再一揽到底,而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我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激烈的讨论,可以看到学生“随意”地离开座位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在这之前我是无法容忍这样看似嘈杂散漫的课堂的,现在看来,只要学生参与,就是好的课堂。
三、语文教学要张弛有度,让学生敢于参与
不少教师在改革中不断摸索,但总是会走不少弯路。在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刚提出的时候,很多教师的做法很极端,对学生过多放手,造成不好的后果。其实把时间过多地还给学生时,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因为学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但在学生观点偏颇的时候、骄傲自满的时候,我不会一味地偏袒他们,而是会指出不足。我培养学生的自尊,但不培养学生的自满。放手给学生的同时,我不断为自己充电。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习性。张弛有度地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敢于参与加以鼓励和赞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到知识。
让学生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不是万能的,需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更准确的答案。师生协作,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现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4][德]陈琦,刘儒.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