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2013-12-31 00:00:00董平
考试周刊 2013年105期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某些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学已从传统的知识论转向现代的主体论,由侧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灌输转向注重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感悟,注重自主发展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从现代的视角去审视。

一、拓宽课外阅读范围

课堂上实现了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纸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从课文中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

二、利用多媒体,增添阅读情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形象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容易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添语文课的情趣,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单一的、狭隘的,即停留在训练和培养阅读知识、阅读技能的浅层次上。只顾及显性的直接目标而忽视隐性的潜在目标,新课标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与文本相遇时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高层次的个体回归,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指向,才有可能辟出一个宽广的教学空间。当阅读教学回归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时,学生才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才能将文本中的积极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追求合二为一,让学生发展自我,自由地成长。教师应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倾向,减少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这样才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绿色阅读”。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是师生播种希望的田野,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一个死气沉沉甚至压抑沉闷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进行阅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营造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状态。

四、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自学能力的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创造性方面多下工夫。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可先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对未知的探索,产生于问题或任务存在之时。因而让学生探索一个个未知问题,读思结合,既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自学能力。此外,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可以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给学生创造一点可以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环境,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学“另有所得”。

五、趣味教学,创造乐趣,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

朱光潜先生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情感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准备一些趣闻、轶事、典故、幽默笑话等,恰到好处地引进课堂。创造乐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乐在其中。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人乐此不疲。要使马儿愿意喝水,最好在草料中加点盐。同理,教师也有必要学会加盐调味,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一副对联道出了表演艺术的真谛,很为戏剧大师梅兰芳所推崇。又如杭州西湖冷泉亭的妙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拆字趣联“此木为柴,因火成烟”,等等,无疑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对联的相关知识,也使语文课生发出了无限的魅力。

六、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含义就是在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超越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发展。只是在阅读课上的文章篇数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所以需要额外扩充阅读。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通读,让他们看一些名著的简介,对于整部著作有大概了解。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经常找一些短文让学生作为额外的练习加强和巩固,提升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在阅读练习中,我让学生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答题,自己如何理解就如何作答。这样在面对以后的考试,学生会形成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理解文章分析文章都会有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再盲目地做答。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教学就能从单一地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