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作者认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地去读,就此提出了朗读的四个层次:试读——范读——精读——背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层次 朗读法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新课标》在“阅读和鉴赏”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呢?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朗读仅仅作为一个教学步骤浅尝辄止甚至蜻蜓点水地体现出来,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即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由易到难地诵读课文。为了达到这一诵读的目的,我认为文言文朗读要讲究层次,整篇文言文教学大致可分四个朗读层次。
1.试读
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在教授《离骚》时,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一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就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地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以便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更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可以派上用场。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得要好。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2.范读
教师范读能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读出文章节奏感。好的范读往往会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前面试读的基础上,老师再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句读停顿、逻辑重音、节奏韵律、语气声调等。教师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模仿的样本。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说:“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而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
3.精读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就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所以我们要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进行揣摩、分析,以读代悟,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在《离骚》的教学中,经过范读这一环节后,我先设定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字比较有特色?有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兮”的作用,因为本文每句中都有一“兮”字,“兮”字使文章通顺,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使诗歌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作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让学生带着对“兮”字的理解再读课文,也不妨去掉“兮”字试试,再讨论归纳。学生情绪高昂,大声诵读,沉浸在审美境界里。整个课堂学生自始至终读得兴味盎然,读出了“兮”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可以说学生从诵读中得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
4.背读
通过朗读领悟了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寓意之后,就戛然而止地结束教学,其实也不是最理想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在全体同学深刻领悟了文本之后,再次回到朗读上来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读文本,则既能与初读首尾相呼应,又能进一步巩固朗读指导的成果,真正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
采用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反复诵读,并且要层次分明地去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吟诵中琢磨、感知、体察,最终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3).
[3]杨学军主编.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5(11).
[4]徐永平主编.语文教学通讯[J].语文报社,2006(1).
[5]江凯波主编.语文月刊[J].《语文月刊》杂志社.
[6]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