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间的不断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媒体融合固然对传媒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对融合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理性的反思,从而推动传播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分类 模式 消极影响
罗娟,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硕士。
“融合”原本起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词才被应用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综观媒体融合这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卓识的人,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体形式汇集到一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融合被认为是一种嫁接模式,即各种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媒体融合现今已成为传媒运作的流行理念,媒体形态的多样化给受众带来多方面的信息,但也带来很多诸如信息庞杂无序、媒体滥用权力、新闻同质化等负面影响。
一、媒体融合模式的分类
1. 组织融合。组织融合主要是指依靠行政力量将众多独立的媒体融合成一个共同体,成立单媒体的集团如报业集团。我国传媒业最早的组织融合是以报业集团的组建为发端的,在1996年1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先后整合了如《老人报》《广州英文早报》《新现代画报》等资源。
2. 资本融合。资本融合是指实力强大的媒体集团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收购其他媒体,当然两个媒体集团间通过资本方式进行的合并也归属此列。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行业中,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媒体之间的融合早已成为惯例,如世界前十大传媒集团的壮大史其实就是一部并购史,它们无一例外均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使自身发展壮大,完成从单一的传播模式向涵盖影视业、广播业、出版业、娱乐业和网络等多领域的跨越,最终成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世界传媒大鳄。
3. 传播手段融合。传播手段融合指大型传媒集团将旗下不同类型媒体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重新进行整合,实现这些媒体之间的信息内容共享,业界常称之为跨媒体发展,或全媒体。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就是此类融合中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依托这个全媒体数字平台,集团中不同媒体的记者将采集到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完全纳入全媒体数据库之中,形成待编稿库,各媒体在策划版面和编辑稿件时可方便地从中调用资料,最终产生适合不同媒体的单一或多重传播表现形式。
4. 媒体形态融合。媒体形态融合指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这种媒体集合了先前存在媒体中的几种甚至全部的功能。如当今十分流行的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由于手机本身具备的如拍照、摄像、录音、音乐播放、短信、彩信、wifi和3G等技术,手机在众多的媒体形态中显得异常瞩目,具备了将媒体形态进行融合的介质功能。
二、媒体融合产生的基础
1. 技术整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信息源融合,亦即任何媒体类型的任何内容和表现形态均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转换为“0”和“1”这两个符号进行存储和传输,从而为媒体边界的消解提供了可能性,为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是接收终端融合,指媒体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具备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特性,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以及多媒体终端等。
2. 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指媒体在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产品时,其单位所用成本低于单独生产的成本。原因显而易见,因几种媒体可同时分享这种投入所生产出的可移植性内容,如报刊记者可为网站提供新闻图片和视频资源,而网站则可为报刊提供互动的平台,因此投入回报率可得到大大提升。
三、媒体融合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新组织文化缺失,增加管理成本。刚融合后的媒体集团大多只是发生了物理意义上的变化,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化学变化,表现在大多数媒体集团只是在集团层面多出了集团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集团战略研究室等一系列部门,下属各媒体仍是各自为政,导致决策和审核环节增多,影响到决策效益。同时由于原先各媒体的组织文化各异,导致媒体集团内部各媒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减弱,进而影响到媒体集团组织战略的实施,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对媒体集团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性影响。所以,通过组织融合成立的媒体集团,首要任务是尽快梳理各单位合并前企业文化中的长处,通过去粗取精的过程,最终产生集团层面的新组织文化,让大家形成一种归属感。[1]
2. 媒体融合易导致内容同质化。全媒体记者模式和新闻内容的共享机制突出的是共性而淡化了个性,强调资源的共享而不是信息的独占,因此出现同质化在所难免。如对大型运动会的报道,各传媒集团一般会组建新闻中心或发稿平台,将各子媒体记者集中起来联合发稿,主体内容大多一样,这种模式暴露出的同质化问题值得关注。而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常会交叉使用多种媒体浏览新闻和获取信息,如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手机报等,这种不同介质媒体间的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媒体融合亟须解决的问题。
3. 媒体融合容易滋生媒体垄断经营,消解媒体的多元化。媒体融合的核心举措就是媒体组织机构的整合,因其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管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当媒体集团通过跨媒体和跨地域融合之后,加强了原有媒体的发言权。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兼并和融合,最终传播市场上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几家拥有发言权的大型媒体集团,原来可听到多种声音的媒体市场将只能无奈地接受这少数几种声音。媒体融合产生的媒体垄断效果,最终影响了受众对外部世界的全面认识,长此以往导致受众思想的单一性。媒体集团会整合旗下所有的媒体产生相同的传播内容,形成对外统一的口径,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将新闻信息进行过滤,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新闻事件进行倾向性的评论。[2]
4. 新媒体推进速度缓慢。借助新媒体形式对多种媒体形态进行融合,因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导致推进速度缓慢,这种技术限制来源于两个方面。以手机媒体为例,首先是手机产品本身的局限性,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手机屏幕可视面积较小,手机实时传播的音频效果和画面质量也不能让人完全满意,这也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手机电池的耐用性也无法让人满意,目前的手机电池大多只能支持两到三个小时左右的视频播放时间,加上手机本身重要的通话功能所消耗的电量,这也给手机多媒体的融合带来了阻碍。另外,由于电信运营商对网速的限制,导致用户手机下载速度缓慢且价格昂贵,这些问题对吸引受众也会产生消极效应。
5. 新媒体语法带来对其传播价值的争议。在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如果传统媒体只是将网络作为自身内容的再转载媒体,而网络只是将传统媒体内容作为其带动流量的附加手段,则基本上意味着失败,至少是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媒体融合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将介质渠道数量简单增加,而应是媒体属性的嬗变过程,而新语法变革就是信息从传播方式到接收方式再造的表现形态。在当今无“微”不至的传播时代,微内容与过去传统媒体中常见的“大块头”制作相比,已转变成为袖珍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网络链接、一篇文字短小的网络日志、一张图片、一段音频或视频、RSS的内容列表等等,这些貌似零星散乱的数据形成网络的神奇力量,但这些碎片化的传播形式很显然更加适应年轻受众,但并不能为所有年龄层次的受众所接受。[3]
参考文献:
[1] 南长森. 媒体融合本土化反思与评骘[J]. 编辑之友,2012(7).
[2] 徐沁. 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D]. 浙江大学,2008.
[3] 彭兰. 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 青年记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