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西学术期刊与山西的文化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沿袭至今的学术期刊许多创刊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中有一大批期刊具有拓荒意义,不仅是山西期刊史上的亮点,也是中国期刊史上不能忽略的标志。今天,山西的学术期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环境因素、制度因素,也有传承因素、创新因素。文章针对山西学术期刊在全国的位置,从经验、不足、对策等方面作了分条论述。
关键词 山西学术期刊 拓荒 期刊史 中部6省学术期刊比较
课题带头人:齐峰,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成员:康宏,《编辑之友》杂志社主编;吕晓东,《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加强学术期刊建设研究”成果。
提起山西,人们总能想起日进斗金的票号,也许还能记得滚滚的煤金。至于山西的文化,特别是山西的学术期刊在学界还没有明显的代表。
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学术期刊一直以小众的、高端的文化范围定位,似乎难与大众接缘,但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一个成熟的学术期刊需要有相当长时间的思想积淀。
撒切尔夫人有两句话让中国人惊醒:“今日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1]
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肯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文化的影响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学术期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作为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的形象也会越来越多地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
一、山西学术期刊研究的对象界定
关于学术期刊界定和学术期刊的分类,说法多样,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例,将期刊分为四类,一般期刊、学术期刊、行业期刊、检索期刊;将学术期刊定义为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文章等,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2]百度百科只鉴定了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的区别,将学术期刊范围定义为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展示研究领域的成果。[3]业界也有三分法:消费类期刊、学术期刊、专业期刊;将学术期刊功能定义为特定领域学术研究者的学术信息。[4]
以上几种分类法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的分类认定与标准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很难确定在同一刊物中既有动态展示,又有分析研究的文章,属于学术期刊还是非学术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的分类中就不分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主要是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像《图书馆论坛》《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就计入其中;而在山西新闻出版局期刊处的期刊分类中,类似的期刊《基层医学论坛》《山西电子技术》不在学术类期刊中。
分类的依据、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基于对山西学术期刊的研究,为了研究方便,本文的研究以山西新闻出版局期刊处对期刊的分类为基础。
在目前学术期刊质量的划分上,评价不一,众说纷纭。普遍认同两大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尽管学界也有微词,比如数据不一、统计指标和权重的合理性不够完善等等,但目前还没有更合理更公允的体系。本文的研究就以此二体系为基础,分析山西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此外,在学界最新的统计数据中,《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中国国际影响力13ce0feab3aabd360fb6407dc5919fab9daec41b8e83e021a3e05928fb3ac108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是学术期刊最新走势的一个参考,也是本研究的基础之一。
在各类体系的入选期刊中,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不同,占比相差很大。山西作为内陆省份,从地理位置看,与中部6省相近。本研究以中部6省为基点,看山西学术期刊的位置。各省的期刊数字以万方数据库的统计为基础。
二、山西学术期刊现状及在全国的位置
据山西新闻出版局期刊处2013年统计数据,山西的学术期刊共有82种(按普通分类看,山西的学术期刊应大于这个数字),约占山西期刊总数(200种)的41%。就全国期刊来说,全国拥有期刊数9800多种,学术期刊4700种(说法不一),[5]占全国期刊的47.9%强。从这个数字看,山西的学术期刊比例低于全国学术期刊的比例。由于学术期刊分类标准不同,所以学术期刊的比例仅可作为一个参考。但以同一评价体系中入选的学术期刊种数来横向比较就是较有价值的参考了。
普遍认为,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是该学科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期刊。一个地区的核心期刊的数量基本代表了该地区办刊质量的高低,同时它也是该地区文化水平的直接反映。
1. 从CSSCI看山西学术期刊现状
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其期刊源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选期刊都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能体现各学科最新研究水平的重要期刊,学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规范。就其近几年来收录的期刊来看,山西入选的期刊有限,在中部6省中居下游状态。(参看表1、表2)
2010—2011年度CSSCI共收录527种期刊,占全国期刊总数(9800多种)的5.37%。山西入选比例是3%,低于全国入选的平均比例;从中部6省看,山西居第5,略高于江西。有4省的入选比例高于4%,只有山西与江西低于4%,而且两省的比例相近。(参看表1)
2012—2013年度CSSCI共收录535种期刊,占全国期刊总数(9800多种)的5.46%。山西入选比例是3.5%,依然低于全国入选的平均比例;从中部6省看,山西与江西入选比例相同,居于末位,不足湖北、湖南入选比例的一半。(参看表2)
从山西本身来看,2010—2011年与2012—2013年的入选期刊数目在上升,尽管上升幅度在中部6省中依然处于下游,但不能否认山西的期刊在前进,也不能否认山西的期刊人在努力。新入选的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主办的《理论探索》,一直致力于提高刊物的质量,2012年进入CSSCI,一代代期刊人为此奋斗了20年。
从CSSCI入选的期刊来看,近几年学科分类基本稳定,共有25个学科分类,2012—2013年的27类是将语言类分为三类:中文、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类。在25个学科类别中,从山西这两次入选的期刊看,共有7个学科入选,也就是说,山西在这7个学科中稍有优势:哲学、经济学、新闻学与传播学、高校综合性学报类、综合性社会科学(2010—2011年入选)、语言学(中文类,2012—2013年入选)、政治学(2012—2013年入选),这两个年度入选的期刊(按学科顺序)分别是《系统科学学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问题》《编辑之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晋阳学刊》《语文研究》《理论探索》。在其他近20个学科中,山西期刊还暂时处于空白阶段。在两年度入选的7个学科中,有6个学科入选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大学或科研院所;只有新闻学与传播学入选的期刊属于企业主办。
从主办单位看,大学、科研院所办刊是学术期刊的主流,学术资源、办刊经费上优势明显。企业办刊所以入选少,也有此因。
无论哪种单位办刊,此7类学科是近30个学科中山西学术期刊中较为优势的学科,也是应该推动的学科。保护优势、发挥长处,是发展的科学方法;但如何保护、如何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拓展、是联合,其中有大学问。在中部6省中,山西的学术期刊整体看居于下游,当山西的长处不长、优势不再时,再去分析、再去规划,那就是远逝的风景了。
2. 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看山西学术期刊现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初是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研究的,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期刊所带来的信息选择、阅览、收藏的难题,经过一定的计量方法去统计、分析、鉴别,从众多期刊中筛选高质量期刊,为馆藏和读者阅读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92年首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6]至今已出版6版,统计方法不断成熟,“筛选的期刊一直维持在我国正式出版期刊总数的20%左右。[7]相对于CSSCI的选取比例5%左右,数量明显偏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质量。但相对于全国9800余种期刊来说,激发了更大范围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而,也是目前学界、业界普遍认可的质量评价体系之一。
从1992年至2011年的6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仅就山西学术期刊看,所占比例大不相同。(见表3)
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各版数量及山西入选数量情况看,山西学术期刊入选的比例随着《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比例变化而变化,但低于全国期刊收录的平均比率。且近两年有下降趋势。《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分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但从收录山西的期刊看,入选的均为学术期刊,6版中山西学术期刊连续进入zh2pPcVTLp9/0buxPll7o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按《山西期刊史》统计资料显示共有7种:《教育理论与实践》《经济问题》《语文研究》《编辑之友》《理论探索》《山西档案》《日用化学工业》;[8]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资料统计共有10种,除了以上7种外,还有3种:《燃料化学学报》《车用发动机》《辐射防护》。[9]从2011版全国入选期刊情况看,山西居中下游。(见表4)
从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区分布表可以看出,山西居于全国31省市的第18位,在中部6省中居第四位,与第五位的安徽在入选数目上基本相同,优势不明显;约是中部6省中湖北入选数量的1/4。
3. 从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看山西学术期刊现状
在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中,2012年发布的首份全面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名单中,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向社会揭示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有了统一的国际影响力品牌标识。[10]在这次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34种中,山西无一期刊入选;在《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科)》34种中,山西有幸有一种期刊入选。(见表 5)
在这68种学术期刊中,京津沪有明显优势,其他地区每一地区平均不到一种,山西有1种《经济问题》入选,从这个角度看,山西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其他省市的平均水平相当,它的入选不仅仅体现山西学术期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会对山西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的方式和途径有新的启示。从中部6省看,湖北在68种期刊中入选5种,湖南、安徽、山西各入选一种,山西的学术期刊正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前路漫漫,还需努力。明白现状,认识差距,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术期刊的建设。
三、经验分析
从以上各种数据看,山西的学术期刊整体实力一般,但也不乏有实力的个别期刊。在上榜的个别期刊中,有许多是全国知名期刊,在本领域的期刊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还有许多期刊没有上榜,但它们在山西期刊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的期刊的影响已越洋过海,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提升了山西的形象,更为山西的期刊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以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引领学界研究新方向
山西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学术期刊,多为20世纪80年代创办,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均以拓荒而闻名,这种现象在之后的30多年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人们的思想刚刚从禁锢中解脱,求知的欲望空前高涨,催生了一大批新的书刊。山西期刊界也和全国一样,创办了许多新刊物,其中有不少刊物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们不仅是山西期刊史上的亮点,也是中国期刊史上不能忽略的时代标志。它们的创办除了时代因素外,不可否认的还有山西学人的智慧、才情及文化底蕴和欣赏水平。
80年代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专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一直以师徒形式传承的出版行业,少了一点专业规范和深入的专业研究,胡乔木同志更是积极倡议加强编辑学专业研究,以此为契机,山西人民出版社创办了《编辑之友》(创刊号《编创之友》),填补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空白,成为“我国第一个编辑工作专业刊物”,这是曾任新中国第一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在病中的口述题词。[11]编辑出版一直以传帮带为主要手段的技术操作工作由此转入学术研究的行列。高校开办了编辑学专业教育,出版界成立了科研机构,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陆续举办。一些编辑学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课题成果大都发端于此刊,直接推动了编辑学及相关出版学的研究。其后出现的《编辑学刊》《编辑学报》《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等刊物一步步扩大了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研究成果。编辑学出版学渐次进入研究高潮。
《编辑之友》作为期刊史上的一个标志,2009年被评为60年有影响的期刊,出版界仅此一家,山西也仅此一家。
《名作欣赏》是山西在80年代创办的又一个名刊,它采用的欣赏文章后面附原作或部分原作的形式,在期刊界也是破天荒的,再加上欣赏的名作多是刚刚解禁的“毒草”,欣赏文章都是熟读经典、满腹经纶的著名学者,所以,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刚刚度过书荒年代读者的热捧;而且,它的创办,引领了之后形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鉴赏风,鉴赏的范围也在一步步扩大,从书、画、家具及一切艺术品都成为鉴赏的对象进入期刊领域。
《名作欣赏》风行几年后,以上海辞书出版社为首推出文学鉴赏辞典;此后,鉴赏类图书、期刊陆续见于市场。
由山西师大1981年创办的《语文报》最初是以期刊形式申报,1991年由刊号改为报号。[12]它开创了一个以基础学科为内容的办报先河,在它之后,关于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报刊陆续出炉。它在中国所有媒体中首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首选资料。
此外,还有许多刊物的创办开了山西期刊史的先河,为全国期刊史书写了第一笔。1981年创办的《党史文汇》,开创了我国利用期刊向大众进行党史宣传的先例,它是我国第一本大众化的党史期刊。之后各省纷纷推出同类期刊。同期创刊的《对联》(全名“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是全国第一份以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特有的景观为内容的期刊。1980年创办的《山西地方志通讯》是全国第一份关于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指导性刊物,具有领先意义,它是全国性地方志编纂工作启动的产物。《兵工安全技术》为国防工业科技期刊,以安全为中心,研究与普及并重,是国内关于这一领域唯一的期刊。《同煤科技》1985年公开发行,是全省乃至全国由煤炭企业创办的第一份正式科技期刊。《生产力研究》,1986年创刊,它是中国内地第一种这一领域的期刊。
这些刊物,在山西期刊史乃至中国期刊史上的记忆是抹不去的,其独有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中有的仍是本领域的品牌,有的随着创作队伍的萎缩、编辑队伍的流失,影响已大不如前,有的只是流星一般一划而过;但这个特殊时期所彰显的山西学人的学术敏感性、思想超前性是无可辩驳的。
2. 以先锋思想提升学术影响力
学术期刊是思想的表述,以思想建刊、以思想立刊。所以说,一个学术期刊受关注的程度与地区无关、与规模无关,甚至与资历也关系不大,有无先锋思想才是其有无影响或者影响大小的主要条件。创办于1973年的《山西师大学报》(前身《山西师院》《山西师院学报》),远离山西省会,由于选稿时注重稿件的思想性、先锋性,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最有影响的高校学报之一,不仅在教育界甚至在整个学术界都是备受关注的刊物,而且影响跨出国界传至海外。1980年,日本的中国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国各大学报总目录》,实际上只选了中国17种大学学报的文章目录,山西仅有一种,就是《山西师院学报》,其余都是重点大学。[13]
《山西师大学报》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创新力,让一个“小院校”办出了一份“大学报”。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在不少人还犹豫观望时,《山西师院学报》就组织两期文章进行讨论,成了这一讨论中山西最受关注的媒体;同年,“农业学大寨”还在号召中,大寨经验还被奉为经典,《山西师院学报》在第四期就推出本校教师在调查基础上思考的大寨记工法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作用的文章《试论农村人民公社定额记分制度》,很快就被《光明日报》转载。其1985年刊发梁衡的《文章自然相似论》对散文名家杨朔的模式化散文提出批评,这是对散文创作形式主义的最早批评。[14]
《山西师大学报》以先锋思想一次次提升了自身的影响,不仅在山西的大学学报,甚至在中国的大学学报及国际上的学报中的影响都是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
3. 以著名学者带动学术建设,彰显学术实力
著名学者是其所在领域的标杆,由于他们自身学术思想的高度和其自身的影响相互促进,使他们占有的学术资源更丰富,学术思路更开阔,学术观点更前卫,他们的学术思想常常引领本领域的学术风向,学术期刊以著名学者带动更多的学者参与学术讨论、加强自身的学术建设队伍、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这是所有期刊的经验,在学界叫借鸡生蛋,其实应该说有鸡才会有蛋。著名学者与期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
《晋阳学刊》是“文化大革命”后山西乃至全国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之一,也是山西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之一,囊括文史哲等多个方面,在地域及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学界曾被誉为与吉林的《社会科学战线》、上海的《学术月刊》、山东的《文史哲》并列的四大社科刊物。许多著名学者如任继愈、蔡尚思、张岱年、谭其骧等都对刊物给予积极支持,本刊对晋国史、傅山的研究还引发了全国对晋国文化研究的高潮。
《经济问题》1979年创刊,在全国对经济问题还不敏感的时期,山西就创办了这一期刊,它是山西创办最早的经济期刊。由于抓住了经济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国内一些知名经济学者如于光远、孙冶方、厉以宁、马洪等人的支持,大大提升了刊物的学术影响。《经济问题》不仅在多项排名中名列前茅,其影响逐步扩大到国外,1996年,伦敦欧罗巴出版有限公司主动联系,在《工商与经济学研究指南》上详细地介绍了此刊;1997年,泰国的《华人月刊》泰文版全文转载了《经济问题》刊发的《未来15年的世界贸易发展与中国》一文。2012年,在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中,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科)中,《经济问题》在列,是山西唯一一家上榜期刊。
4. 以实践研究,凸显学术效益,扩大学术影响
山西以前一直定位为全国的工业基地,因而,与其相应的科研单位较多,宣传其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也较多。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科技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能够直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并产生效益,期刊影响也随之扩大,有的跻身于国际期刊界的名刊队伍中。
《山西电力技术》立足于为电力生产建设服务,许多论文直接用于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刊发《35KV真空断路器开断电炉变压器时截流过电压及其限制措施》,太钢直接采用其提出的限压新技术,以前每年要烧损20多次的电炉变压器再未发生烧损,每年仅变压器修复费用就节约100多万元。《山西能源与节能》的许多研究就是针对山西经济发展特点,其刊发的煤层气方面的研究,广泛应用于实践,节约了燃煤,减少了大气污染。
有些期刊在实践研究中获得国际重视。《新型炭材料》就是其中之一。《新型炭材料》(初名“新型碳材料”)1985年由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创办。1998年,由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随着新型材料群的应用领域由航空、核能、电子、交通、建筑、生物、医学等行业的一步步拓展,这个新材料的研究领地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关注。2002年,《新型炭材料》入选SCI-E(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数据库),成为全球入选的五种炭材料学科期刊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炭材料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5]在2003年第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会开幕式上,主持人将此作为该年科技界大喜事,与神舟五号上天并提。2006年,与艾斯维尔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网络版,进一步推进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其依然成绩斐然,2013年,《新型炭材料》入选全国百强期刊。
在山西科技期刊中,收入国内外著名数据库的还有《日用化学品科学》《燃料化学学报》《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山西的科技期刊还有很多,如《山西煤炭》《煤化工》《煤炭转化》《同煤科技》等等,煤炭工业是山西的主要企业,也是山西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科技期刊的实践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山西的科技期刊中还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如《山西中医》《山西水利》《山西林业》《辐射防护》《山西地震》等等,它们无论影响大小,都在为山西的发展做着实实在在的研究,随着实践与学术的进一步结合,山西科技期刊的学术魅力会一步步得到彰显;如果不关注实践,学术期刊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5. 以管理制度,促进学术质量
制度是规范的前提,也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制度的约束,一切工作就会陷入混乱。期刊关乎意识形态,关乎民族文化,从历史上看,国外的出版管理通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预审制,二是追惩制;在我国,出版管理相当长时间主要靠部门法规、行政文件来管理。2005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是迄今为止关乎期刊的最基本法规。山西新闻出版局期刊处为促进本省期刊的发展,组织各种活动、出台各种办法规范期刊行为。1992年,提出了一个对期刊分级管理的设想,下发了《关于试行期刊划分等级、分级管理的通知》,这在全国尚无先例。每年组织评审一次,让所有期刊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瞄准不同的目标前进。对“达不到三级期刊标准的,要吊销刊号或降为内部期刊”。[16]这个制度推动了期刊的质量意识。山西一级期刊1993年40种,占当年期刊总数(155种)的25.8%,2008年达到一级期刊标准的已上升为90种,占当年期刊总数(199种)的45.2%。明显提高了期刊队伍的整齐质量。此制度触及的退出机制问题,至今还在研讨中。
四、局限分析
山西的学术期刊虽然具有一个个亮点,但山西学术期刊整体上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 影响不足
目前全国期刊近1万种,有人测算,以化学学科来说,一个人按正常阅读速度来读完一年出版的所有本学科的期刊,需要77年。可见,要读者关注所有的期刊显然是不现实的,按帕累托的二八定律观点,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很少受关注,因此又称“二八法则”。期刊界的20%,就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学界普遍以影响因子排序,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前文提到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就是影响力排序的结果之一,也是普遍认可的结果。
在这三个序列中,山西期刊的入选比例也许能够说明山西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见表6、表7、表8)
从三表可以看出,山西学术期刊的上榜率不高,但发展平稳,在影响力期刊序列中,山西学术期刊无论在哪个序列中,所占比例一直在1%左右。在选刊种数比较高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占比例也没有超过2%,特别是近年来,一直在1.3%~1.4%徘徊。在选刊种数较少的CSSCI中,平均占比也在1.19%,没有超过1.2%。在最近“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山西仅有一种期刊入选,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数字。稳定并提高山西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没有优秀人物的民族是被歧视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影响力期刊的省份也是不被重视的省份。
2. 研究人员不足
提高学术期刊质量,首先要有懂学术、关心学术、了解学术前沿、热衷学术研究的人员,这样的人员越多,学术气氛才越浓,办好学术期刊才有基础、有氛围。一般认为,写论文与学术研究人员可以画等号,论文是学术研究人员的标志。
据2008年数据统计,各省市人均发表论文排名中,31个省市中山西省位居28。(见表9)
从表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人均发文数在中部6省之后,居西部省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之后。从研究人员相对集中的高校来看,山西省的研究状况怎样呢?人民网2012年12月7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表的2012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11年表现不俗的论文较多的高校排名中,共有30所高校在列,山西无一所高校入榜。1980年日本对中国高校的排名中,山西师大入选17所大学之列的时代只能记录过去的辉煌了。
毋庸置疑,每个排名都有其不足,但综合整体情况,山西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人员相对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研究成果少、研究人员少的省份要办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难度较大的。
当然,办好学术期刊,有多种因素,研究人员不足并不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决定因素,但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这至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
3. 坚守不足
综观山西学术期刊发展史,虽然我们的学术期刊整体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但在过去的版图上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一个个亮点、一个个学术新领域的开辟、一批批国内一流学者的支持,按理说已经积累了较深厚的发展基础,然而,30年过去了,有些刊物已经沉寂多时,有些刊物的影响已是明日黄花,也有些刊物正在艰难向上。
究其原因,山西的学术期刊与全国的学术期刊所面临的形势是一样的,一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坚守学术研究的人少了,学术浮躁的现象多了;坚守学术编辑岗位的人少了,即使在编辑岗位上,为学术而想的编辑少了;二是学术期刊的属性不明,导致学术期刊左右摇摆,公共性、商品性孰大孰小争议颇多,当学术期刊为生存而战时,也会斟酌文化价值、思想深度的收益与代价之比。于是,许多刊物由名刊变为一般刊物、由一般刊物变为垃圾刊物。
当年山西名刊《晋阳学刊》之所以被誉为与《文史哲》齐名的社科刊物,固然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科学术界空前活跃的社会环境有关,与一大批一流学者的关注有关,但其办刊条件优越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据记载,当时省财政厅拨专项经费每年8万元,[17]这相当于社科院全院科研经费的总和;编辑人员从全院选调。《山西师院学报》之所以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崛起,成为山西高校学报的佼佼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每一任校领导重视并关注学报工作有关,他们设法为学报解决各种问题,充分把学报看做学校形象的代名词。
坚守一份学术期刊,编辑是基础、观念是核心、资源是动力、环境是保障,缺少了哪方面都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不利。
五、对策分析
1. 加强学术期刊的传承
一个地区的学术期刊是这个地区思想、文化的代表,它的高度就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思想高度和文化高度。
一个成熟的学术期刊是需要多年思想积淀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学术期刊多拥有上百年的历史。为中国医学界耳熟能详的著名期刊《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18]已有190年的悠久历史;《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9]该杂志已走过漫漫125个年头。山西省的学术期刊沿袭至今的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仅有30年左右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积累方面,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加强传承也许是我们目前首先应该做到的。
综观山西学术期刊,那些在不同领域有影响的期刊,虽然历史还不长,但也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在山西这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内陆地区,是少有的亮色,值得珍惜。传承已有的成果,是今天期刊人共同的使命,也是山西人共同的使命。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今天的期刊人应该充分认识前辈创刊的意义、自己肩上的责任,传承其优势、保护其特点、发展其成果。当然这不仅仅是期刊人特别是学术期刊人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特别是今天的社会环境与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全不同,现在期刊多了、竞争激烈了,每个期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一个国家的GDP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而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一个省来说,同样是这样。如果一个省连一本像样的学术期刊都没有,那就像一个花园里没有花一样。
2. 加强学术期刊生态建设
任何系统都会占据特定生态位,并且逐步拓展自身的生态位,以改变和适应环境。在自然界,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才能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20]山西的学术期刊中,也需要不断发展形成自己合理的生态位。目前,山西综合性学报占比大,专业性期刊占比小;一般性期刊占比大,有影响的期刊占比小;多数期刊淹没在期刊洪流中。对一个省或地区来说,应该形成一个阶梯式学术期刊格局,建设理想的学术期刊生态链。寻找期刊的闪光点、发展点和潜力点,将学术期刊分层、分类发展。在保证原有的名刊基础上,将学术期刊分成合理有序的发展结构,有层次、有节奏地不断推出新名刊。
3. 加强学术环境建设
学术期刊是为特定领域学术研究者服务的,由于其“特定性”,使得学术期刊成为小众化期刊,然而它的价值却不小,不是一般期刊可以替代得了的。正是由于其“小领域”“大价值”,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每年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资金补贴。在美国,每年用于补贴学术、科技出版的经费就高达64亿美元,主要通过所属高校资助和社会各界支持;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每年提供150万~180万英镑的书刊推广费。当然,国外的许多学术期刊也收高额的版面费。
学术期刊的种种特殊性给学术环境带来了种种乱象,有些期刊借学术名义乱收版面费,有些期刊扩版、增刊、压缩字号,只为版面费,学术的意义大打折扣。学术市场乱象丛生,学术环境鱼龙混杂,作者、读者疑虑重重,学术诚信危机四伏。这种现象对山西也是警示,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加强监管,对学术期刊严格界定、分类,区别对待。扶持优质期刊、规范劣质期刊、放开市场期刊,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4. 加强数据库建设
目前,在全国范围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总数已达7486种,99%的学术期刊已实现了网上出版,有的学术期刊除借助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平台进行数字出版外,还自建网站,据2010年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调查,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1105种核心期刊有自建网站,占到59.2%。山西省学术期刊全部实现了网络出版达到了90%以上,但功能齐全的、能正常运转的比例还不高。
学术期刊专业性强,受众面窄,网络出版会极大地激发阅读量。阅读者的范围也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学界的新观点、新视角会因为有了网络而传播得更快,影响更大。从资源上看,期刊自身的数据库来往数据毕竟有限,如果一个地区、一个省建立一个分类数据库,一方面会为省内外读者阅读带来方便,为本省的学术传播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会积累各种数据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短缺的缺陷;第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再将数据分组分类,通过数据平台实行个性化定制、全媒体发展、优媒体发展,让学术价值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尽管我们是否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还在争议中,但数据已经作为一切领域决策的依据已是共识。数据资源库的建设与否、先进与否会影响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也会影响学术资源共享的进程。数字化就是现代化,没有现代技术的传统媒体是走不远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学术期刊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根本目标是为推动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办好学术期刊不仅是一种现实追求,是一种文化滋养,也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文化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池莉. 教育究竟是什么意思[J]. 三联生活周刊,2011(42).
[2] [3] [19] 期刊[EB/OL]. 百度百科.www.baidu.com.
[4] 黄国钧. 在全省专业期刊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话[EB/OL].www.hbbk.com.cn/showne...asp?id=182 2013-8-27.
[5] 钱炜.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N]. 中国新闻周刊,2012-06-01.
[6] 庄守经,潘永祥,蔡蓉华.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 [9] 朱强,蔡蓉华,何峻.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11] [12] [13] [14] [15] [16] [17] 《山西期刊史》编纂委员会.山西期刊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10] 陈磊. 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N]. 科技日报,2012-12-27.
[18] 马可为. 世界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登陆中国[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17).
[20] 马世骏. 现代生态学透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