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术期刊在西方已有一二百年的发展史,其评估也有百余年;而在中国,学术期刊仅有三五十年的发展史,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估必须基于学术期刊的现实,中国的学术期刊评估应有异于西方,因为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学术期刊背靠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是全民公共资源,评估时须体现出中国国情。以往中国学术期刊评估的规范是一维的,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因此,学术期刊评估制度是一维的;学术期刊评估二维制度改革的方向:第一要评估学术期刊办刊水平与其背靠学术平台、学术资源的对称度情况,第二考察培养人才的情况,第三要考察体现在学术期刊外在形式的主观能动性情况等等。
关键词 学术期刊 评估制度 一维 二维 学术平台 学术资源
尹玉吉,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主编,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比较研究”(10BXW011)阶段性成果。
由于中西方国情不同,公共资源的占有形式迥异,中国以往这种一维的、纵向的学术期刊评估制度,不论在规范还是标准上,从体制层面来考察,都存在着重大缺陷。因此,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估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入第二维的、横向的关于客观与主观因素的评估,具体包括:办刊水平与其依赖平台及其学术资源的对称度问题、学术期刊主体培养人才的状况、体现在学术期刊外在形式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等等。实行二维评估制度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学术期刊水平的提高。
一、中国学术期刊评估的前提分析
1. 评估应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历史短的现实
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动辄拥有一二百年历史的积淀,像《考古学会通讯年鉴》(1829-)、《柳叶刀》(1823-)、《矿冶杂志》(1835-)、《英国医学杂志》(1840-)、《考古评论》(1844-)、《语言学》(1846-)、《笔记与问题》(1849-)、《法务官杂志》(1857-)、《工程师》(1856-)、《心理》(1876-)、《希腊研究杂志》(1880-)、《美国语育学杂志》(1880-)、《亚洲季刊》(1886-)、《地理杂志》(1893-)等就是这样。[1]即便是历史较短、创刊于1974年的《细胞》(Cell),也与 Science 、Nature 等世界权威学术期刊齐名,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杂志,之所以如此,是因其隶属于全球最大、国际著名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维尔(Elsevier)旗下,拥有国际一流的学术资源。中国的学术期刊大部分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部分创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有三五十年历史的学术期刊无疑在历史文化、学术等的积淀方面,与西方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中国建立一种区别于西方的、能够促使拥有高平台和丰富学术资源的学术期刊,以西方著名学术期刊为目标,向他们靠拢和比肩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2. 中国学术期刊评估起步晚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期刊评估性质的活动,是从英国人普氏应读者需求而研发的“普氏期刊文献索引”(Pooles' Index to Periodical Literature,1801-1906)开始的,该索引深受读者欢迎,且渐成大型图书馆的必备工具书,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共出版了12 000多卷,总计收录欧美学术期刊450种,文献数量达59万篇,此后,各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不断涌现;[2]到1927年,美国学者Gross P.L.K和Gross E.M发表了关于学术期刊评估方面“引文分析”的论文(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3]1933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 Bradford)率先提出了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即“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 law of scattering),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从而把科技期刊区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由此学术期刊界诞生了一个重要范畴——“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学术期刊评估蔚然成风,[4]1963年美国文献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基于整个科学文献评估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出版,[5]使得学术期刊评估步入了常态化、正规化轨道。而在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著名情报学家王崇德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CR)数据,设计出了中国版的“理工科期刊引用指标综合表”,率先应用加菲尔德理论,对国内34类、数百种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指标进行了统计计算。[6]
3. 基于国情的学术期刊评估应有异于西方
公有制体制决定了学术期刊背靠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为全民所有、是公共资源,由此西方传统的评估制度在中国往往缺乏真正的激励功能,因此评估应与西方有所区别。我们认为这种区别,首先就是加入第二维度——横向的、基于编辑主观能动性、期刊依赖学术平台高低、背靠学术资源丰腴度对应性的客观评估。中国几乎所有高层次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依赖于其所依附的高水平学术平台、背靠的丰腴学术资源。其次,应加入学术期刊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评估指标,因一维评估制度缺乏学术期刊主体主观能动性因素这一重要评估指标,导致这些学术期刊的主体从制度上讲,可以饱食终日,缺乏应有的进取心,即便如此,背靠优越资源的那些学报也可在国内任何层次的评估中,理所当然地得到“优秀”评价。这对那些学术平台低、学术资源匮乏的学术期刊是不公平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是既定和不可选择的,因此,这种一维的评估制度,对中国学术期刊没有激励、督促和鞭策作用,从而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早日“走出去”。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7月1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决定取消政府机构对期刊综合质量评估职责,评估工作交由中国期刊协会承担。[7]政府把学术期刊质量评估职能交由学术团体承担,不是对评估工作的削弱,而是历史的必然,是其功能的回归。同时,这种职能转变也是改革、完善中国学术期刊评估制度的一个难得契机,学术团体在今后的评估中,应认真总结以往政府、学术团体评估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努力使学术期刊评估制度实现公正性、科学化。
二、中国学术期刊现有评估制度是一维的
1. 学术期刊评估的规范是一维的
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估,主要分为政府和学术团体两类,评估的主要做法都是在固有的中国化的基础上,学习、参考西方的、一维的、纵向的评估制度,它仅关注于学术期刊狭义的“质量”,仅包括“政治、业务、编辑、出版”4个方面,没有体现出第二维的因素来。同样以此而制定的评估规范就成了一维的,且这种“一维”的规范是覆盖全国的。有关政府文件规范充分证明了这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试行)》(1995)、《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2010)及《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1994),学术团体像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2002),[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的《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2005),[9]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估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科技部的规定。
2. 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
在学术期刊评估的指标方面,国家政府机构、全国性学术团体以至于各省市自治区相关政府机构、学术团体的评估指标,无一例外地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4个方面的一维指标。
(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科委开始研制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估标准,将科技期刊划分为学术、技术、科学普及、指导以及检索等5类,分别制定了质量标准;20世纪80年代末,经全国各地各部门对所属科技期刊的评估,对评估指标加以修订;1992年依据国家科委、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相关规定修改了评估标准,以此对科技期刊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评估;1994年国家科委最终颁发了《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以此指标分别于1996年、2005年进行了全国科技期刊的评估。
《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中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评估标准》,涉及的评估指标同样包括了“政治方向与社会效益”“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其中的“学术质量”较为具体一些:(1)进入本学科核心文章的情况,(2)发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目的论文篇数,(3)刊出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比例,(4)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的情况;[10]另外,结合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特点,还涉及了诸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将本刊列为源期刊的数据库或文摘期刊数”“他引率”“报道时差”“量和单位”“插图和表格”等诸多指标。[11]尽管如此,但是这些指标仍然都是一维的。
(2)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估指标是一维的:以新闻出版署1995年颁发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中的《学术理论类期刊质量标准》为例,其评估指标也是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等4个方面。其中的“业务标准”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质量”同等含义。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类期刊整个评估指标,大多是纪律、法律、规范等行政性要求。例如“政治标准”中的“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等,都是这样的。在“业务标准”方面的要求比较笼统,有的是纯粹技术性的要求。前者像“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写作质量”“刊物特色”等就比较笼统;而类似“文字无繁简字混用”“标题、目录、图表、注释、公式、参考文献等编排规范”“版本记录齐全、完整和规范”等,纯粹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像“出版标准”也是这样。[12]
(3)学术团体的评估标准是一维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与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根据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略微的修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基本采用了国家科委的评估标准,同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的《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等的评估标准都是一维的。
(4)学术期刊研究者关于评估指标的观点是一维的:学者对学术期刊评估指标的讨论也是一维的。陈光宇先生等提出了增加篇均引文率、著者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比例、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数、他引率、即年指数、引用半衰期、性能价格比等指标。他们对于英文版的科技期刊, 除增加上述条款外,还提出增加国际化的指标和评估标准,即国外编委比例、国外著者论文比例、国际性编辑部、国外发行、国际版权协议、网络和编排格式国际化。[13]赵北望先生等的“六个方面十四项评估指标”观点;[14]赵贤瑶先生的“政治、学术、编辑、出版”4个指标,作为评分指标在概念上有矛盾之处,内容上有交叉重叠之处,为此提出了包括办刊方针、内容、表述三方面的质量标准;[15]刘东维先生等提出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表述,内涵包括“引文、稿件、稿流特征”、外延参数为“政治、编辑、出版参数”等。[16]这些都没有跳出一维的思维方式。
三、学术期刊评估的二维指标
克服传统的一维的、纵向的评估制度的缺陷,须由第二维度的因素评估来弥补。学术期刊评估的第二维指标,是指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与其背靠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的对称程度、体现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的情况。前者如学术平台的高低、学术资源的丰腴程度;后者例如编辑发现、培养人才职能的发挥程度,体现编辑品位、能动性的封面设计、版式装帧水平高低情况等等。
1. 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与其背靠的学术平台、学术资源的对称度
以大学学报为例,像“211”“985”工程这样的高层次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其基础平台高、学科齐全、研究力量雄厚、学术资源丰腴,依附于其上的学报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即拥有丰富且质量一流的稿源,其学术质量天然地高于一般大学、专科层次高校的学报,这种情况的出现,天经地义,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的。
由此可见,评估大学学报的质量优劣,存在一个科学性问题,不能再去进行以往形而上学式的数字统计和学报之间的简单比对了。实现评估制度的科学性,重要前提就是寻找到一个客观、可靠的参照系。关于参照系,建议采用以下几种:第一,以武书连先生“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各高等学校的学科力量在全国排名为准;第二,以大学历年国家级课题的数量和层次的统计结果作为依据;第三,以获得各级政府成果奖励的数量、层次作为依据;第四,以大学科研经费的数量作为依据等等。
综合或者分别以上述三个指标为依据,对相应大学的学报,去评估学报的位次与拥有资源的对称度,对不同层次的大学学报按照不同的指标,进行一一对比,以此评估大学学报质量,检查这些学报水平与其所在大学学科全国的排名相称与否,由此得出结论。譬如某大学的自然科学全国排名为第五,其自然科学版学报也相应地排第五,该学报即为称职;如果排名第四以内,为优秀;如果排名第五以外,为失职,以此类推。[17]
需指出的是,不能由此得出关闭非研究型、弱势高校学报的结论,否则,将是学术与文化的灾难。统计表明,中国的学术期刊不是多了,而是严重不足。[18]学术期刊的评估不能成为淘汰学术期刊的理由,评估只能是一种引导、扶持和交流。尤其在中国西部落后地区,即便是其专科学校的学报也是这个地区科学文化的瑰宝,不能因为它不如研究型大学的学报登载论文的质量好,就淘汰它,那将是对这个地区科学文化的无情伤害。因创新是当前中国的首要任务,而创新成果的平台和推进器往往就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少了,不可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培养人才的情况
学术期刊培养人才的情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地看,学术期刊本身作为一个学术载体,无疑有培养人才的功能。好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一定能培养、熏陶、锻炼出优秀的学术编辑,这些优秀的学术编辑当然就是人才。广义的是从作者、读者角度看,通过学术期刊这个载体的辐射作用,他们受益还是受损的程度:优秀的学术期刊载文创新成果多、信息量大,对读者启发就大,人们往往把优秀的学术期刊称之为“良师益友”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从作者角度看,一支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往往能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有益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种有形无形的交流,作者在成才道路上会受益匪浅,这样的编辑人才同样被人们尊为良师益友,不少学术大家的处女作、学术力作往往是通过独具慧眼的编辑人才举荐脱颖而出的。这些内容以往任何评估文件都没有涉及。
3. 学术期刊的外在形式
学术期刊的外在形式——封面设计、装帧,完全取决于学术期刊主体的文化层次和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形式又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形象,好的内容需好的形式容纳;同样,好的形式往往对学术期刊的实质性内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好的形式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美化、优化、亲和、认同的功能,对被刊载成果的推广来讲,能够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而这个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少具有雄厚学术、文化实力背景的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粗糙、浅陋,经不起推敲,没有内涵。[19]这一指标以往评估文件有所提及,但没有得到落实,因为评估过程中没有相关专家及有关读者的参与。
如果评估不是这样,会导致所谓好的永远是优秀,所谓不好的也永远优秀不了,这样的评估不可能起到评估本来的激励、督促和鞭策的作用,以至于拥有优势平台的学术期刊编辑们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得评估的作用适得其反、与其意义背道而驰。而目前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评估,往往看重表面现象,没有做过细的工作。
将是更加科学、公平和具有激励机制效果的,必然会引导每个学术期刊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压力、有动力、有希望,就会人心思变、人人进取,不敢安于现状、不敢坐享其成,争相各就各位、各得其所,全国的学术期刊界将会出现一个万马奔腾的局面,中国的学术期刊“走出去”就有了坚实基础,只有这样的评估制度才能使各种层次的学术期刊,评估工作按照上述二维方式进行,就能水到渠成,中国学术期刊比肩于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美] 房龙. 人类的故事[M]. 朱信明,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2-123.
[2] 戴龙基,蔡蓉华. 核心期刊概念的产生和发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
[3] Gross PLK,Gross EM.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 [J].Science,1927,66(1713):385-389.
[4] A.Algm.B.Pritsker,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May,1966.
[5] Wedgeworth R.ALA Worl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0.
[6] 王崇德. 期刊引文分析评价中的几个指标[J]. 情报学刊,1985(4).
[7]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3]76号)[EB/OL].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307/t201 30717_66196. html.
[8]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EB/OL]. 重庆大学期刊社网站(http://qks. cqu.edu.cn/qkscn/ch/reader/view_news.2013-07-25.)
[9] [11] 朱晓东. 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EB/O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 Total -JYKQ200703004.htm2013.
[10] [12] 蔡建光. 中国报刊大全[M].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3] 陈光宇,等. 对《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的修改和补充[EB/OL].http: //www.cqvip.com/main/none.aspx?lngid=24045924.
[14] 赵北望,等. 科技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EB/OL]. http://cache.baiducontent. com/c?m=9f65cb4a8c8.
[15] 赵贤瑶. 也谈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J]. 图书情报工作,1989(l).
[16] 刘东维,等. 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科学计量指标体系[EB/OL].http://wuxizazhi.cnki. net/Search/JYKQ199101006.html.
[17]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本刊主编尹玉吉出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庆典暨全国文科学报学术会议[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8] 尹玉吉. 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
[19] 尹玉吉. 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