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虽小说天下
提起字谜,人们普遍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的几则故事。杨修见曹操在园门口挂了个“活”字,就知道曹操嫌园门“阔”了;杨修见曹操写了“一合酥”,便说是“一人一口酥”,将“酥”分给众人吃了。杨修以小聪明惹怒了曹操,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故事说的其实是关于字谜的趣闻。字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特的充满智慧和谐趣的语言文字艺术。字谜起源于民间,源远流长,自古至今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热衷于制谜、猜谜活动。
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说:“谜虽小道,然扩而充之,宇宙问一名
物无不所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哉’者也。”
无论是现代谜家抑或历史上的名家对谜语的表述都表明,谜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2012年,郑州七旬老人苏一康,耗时3年创作了1万多个字谜。他整理出版的《中华字谜简词大典》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世界上收录字谜汉字最多的著作。而每年元宵节各地举办的猜灯谜活动和时下流行的各种字谜论坛,都是对这种文字游戏的最好发扬。
字谜,与汉字息息相关,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字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字谜,指所有的文字词语谜,如字类谜、词类谜、句类谜等。狭义的字谜,指单个汉字的谜语,注重文字形体的组合及偏旁部首搭配,要从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谜底汉字各个组成部分作多角度描绘,词句简短,行文措词和谜面修辞技巧也比较高。
一个游戏传千年
字谜属于谜的一个分属,要讲字谜,那么先讲讲谜。谜语历来被称为“灯虎”,其难度可见一斑。谜,它源于先秦,可在那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独立的谜还未形成。那时的谜借助于古谣、卜辞、诗经、庾辞隐语、注资诗赋等载体存在。例如,“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所”。这是周武王在《牧誓》中引用的古谣,用母鸡报晓未影射商纣王宠幸妲己,干依百顺,阴阳颠倒,荒淫误国。卜辞,即现在所说的占卜。古人生产力低下,面对大的事件,都靠占卜来预知凶吉。卜辞中的望文生义、拆字解说等表现手法,明显看到的是谜,具体的说应是字谜的某些表现手法。
谜,长成于后汉,即脱离于母体。而此时,字谜也开始发展形成。汉朝求书尊儒,造成解释经典章句学的繁荣兴盛,文字学也随之发展,字谜成为汉字学的一部分。《说文解字》的出现,对汉字形音义的系统解说,也为字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方法。东汉末年的“曹娥碑”、孔融诗谜就是突出的代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字谜已经开始相当活跃,这跟当时的社会形式有关。频繁地改朝换代,朝政多变,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文士崇尚谈玄,以清谈避祸。他们有话不便直说,便通过谜,更多的是字谜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记载:“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则兴治济身,次则弼违晓惑。”即:字谜之类的隐语,大则可以兴邦治国,培育品德;次则可以纠正过失,弄清是非。
《世说新语·简傲》中记述了嵇康好友吕安一日拜访嵇康,恰逢嵇康外出,嵇康的哥哥稽喜出门迎客。吕安见是稽喜,不肯进门,写了一个“鳯”字走了,稽喜十分喜欢。殊不知吕安的“鳯”字,隐着一个字谜,即凡鸟。吕安暗示稽喜是凡鸟,不屑与他为伍。
唐宋元明时期,制谜和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字谜也不再局限于文士之中,而是浸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童谣歌赋、符瑞图谶、碑额书题、印章绘画、小说笔记、百戏技艺、酒令暗语中,都可以看到字谜留下的种种痕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民百姓,皆以谜为乐,以谜为戏,竞相猜测,蔚为一时风气。宋元时代,编字谜与猜字谜还被当作一种技艺,有人竞能以此为业,赚钱谋生。其中的佼佼者,竞能名播四方,流芳百世。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记:“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杭之猜谜者,且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正说明了当时字谜流行的盛况以及人们对能制谜、猜谜者的尊崇。
字谜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至今,源于它的独特作用。从对“谜”渊源的追溯,以及对“字谜”的出现和传播的历史回顾,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社会形态的字谜,完全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包括政治生活、宗教生活、文化娱乐、爱情婚姻,以及文艺创作等多方面的需要。
真假善恶都可谜
字谜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传播开来,并以它独特的属性,施影响作用于社会。古人对谜的社会作用,有相当高的评价。字谜是一种社会形态,是种以语言文字作为材料的思维活动,必不可免地要受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一些进步的思想意识,比如些社会格言、人类思想的结晶,也通过字谜方式,来传播影响,这就给字谜打上了思想烙印,甚至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如“做人要虚心”,这是条离合谜,
“做人要”,从“做”字分离出人字旁,“虚心”,是“七”字,所以合起来就是“化”字i又比如“自大点,人人讨厌”,就是
“臭”字。从这两条字谜,就可以看出“虚心使人进步,落后使人退步”的思想观念。这些字谜都是很浅显易懂的,但又不乏教育意义。
像“张秀才,长别离;虽有约,误佳期”(强),这一简单的字谜,因为加入了《西厢记》这的故事情节,而使字谜增添了一些娱乐情趣。像“泼水节”(发),中秋节(和),陕西省(夹)等也趣味十足。
字谜具有益智性,可以锻炼人们的智力。字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增损、离合、包含等各种形式。它借助于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或用明比,或用暗喻,或借助于谐音,或着眼于象形。制谜和猜谜都是一项脑力活,制谜者想方设法地设计字谜中的机关,如何不让人轻易猜中,而猜谜者则需要全面思考,搜肠刮肚地去分析谜面来获得答案。这样一来二去,就开动了脑子,锻炼了智力。
字谜,由于它广泛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能够给人以娱乐享受,还能给人带来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是由字谜内容的广泛性所决定的,字谜源于生活,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不可能全方面涉足于社会,但却可能通过字谜来获取以前从未听闻的知识。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谜底是“曰”,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根本猜不出这个字谜。了解历史后就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代,齐主和梁主都姓萧,“潇潇下”即“萧萧下”,就是指陈主的姓“陈”,“陈”“无边”就是“东”,“东”的繁体字是“束”,“束”落木后,就是“日”了。
字谜,或许跟京剧、围棋等国粹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群众面,在文艺创作中,作家们也会略加—二。四大名著不必说,《西厢记》、《儒林外史》等,就连鲁迅的《且介亭杂文》的书名也是字谜,“且介”即半个租界,暗示中国当时危难的国情。
字谜就像是美味佳肴里的一点增鲜剂,是万花丛中的一朵小花。它不是主旋律,但它是那优美的和声。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