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阿米什族的一些情况,充满了神秘感。来美国后,总想亲自去阿米什聚居区一探究竟。
抵达兰开斯特后,我们按照阿米什人的住房布置,从厅堂、厨房,到主卧室和次卧室以及生活起居物品一应俱全。楼后是一处院落,有农具房、烤烟房、铁匠铺、木工房还有马圈、压水井,院内停着马车,马圈里马在吃草,完全是一户阿米什人生活的现实场景。整个院子显得十分传统而古朴,有点像我们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样子。
阿米什是一个人的名字。因为宗教革命与新教教派发生分歧和矛盾,为躲避宗教迫害,阿米什与他的追随者迁移到德国的莱茵河畔,18世纪30年代来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在兰开斯特定居。美国目前有27万多阿米什人,以兰开斯特为最多,几十个定居点,2万多人。阿米什人至今保留着18世纪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包括衣食起居都是丝毫没有改变。这在极度现代化的美国,确实是一处十分奇特而又极其珍贵的风景。
阿米什是美国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族群。他们反对偶像崇拜。他们不参与美国所有的选举投票活动。他们好像一群埋头朝圣的教徒,只管在自己的道路上,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执着地前行,不管身外的一切。
阿米什人是坚定的传统教义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他们没有教堂。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在家里举行,每两星期一次,大约20至30家划为一个教区。在兰开斯特大约有125个教会区。教区牧师是抽签的方式产生,任何家庭的已婚男性都有被提名的资格,只要3票就可以成为候选人,然后将教区内所有的圣经和唱诗本集中起来,在其中的一本内放一张纸条,所有候选人各自从中拿出一本,有纸条的就是当选牧师,一旦当选就是终身制,不需要特殊训练,而且没有工资。职责就是主持本教区的宗教事务,负责组织礼拜活动。礼拜活动的地点不固定,在各个家庭轮流举行。教区有长条凳,在谁家举行搬到谁家。礼拜活动从上午8:30开始到12点结束,中午一起简单午餐,然后是社交活动。午餐时先男后女,男人吃完后女人才能吃。
阿米什人拒绝照相,因为他们认为照相是与圣经相违背的活动。圣经反对偶像。阿米什人认为自己照相是一种自负的行为,所以到阿米什照相是一种忌讳。在阿米什人家里你看不到照片。他们也不愿意别人给他们照相,不经同意给他们拍照,他们会报以一种敌视的眼神。
阿米什人至今过着一种传统素朴的生活。他们拒绝现代生活的诱惑,不用电,照明只点马灯和油灯,不使用机器,一切都是手工制作,出行乘坐马车,现在他们外出可以乘坐汽车和火车,但不能乘坐飞机,不准购买汽车,不使用电话和计算机。现在有些企业,为了商务活动,可以在街头使用公用电话,但不准在家里安装电话和使用手机。
这些规定和习俗使他们在美国这样的超现代化的国家内显得十分怪异和特别。他们非常安稳地过着自己的独立生活。他们不反对别人享用现代文明。他们只是按照宗教教义刻板地生活。他们拒绝现代生活,并不是对现代科技报有敌视的态度,而是认为现代生活方式会动摇和损害他们的宗教信仰,破坏他们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他们必须在自己变成“现代人”之前停下来。他们认为现代生活方式会使人沉溺于物质享受而抛弃精神生活,但是他们尊重现代文明,不把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强加于别人。
现代阿米什人的住房从外型上看与普通美国人已经差别不大,只是房内陈设和生活习俗与美国人有着很大不同。
他们的生活都很简朴,屋内陈设和工具只为实用不讲究漂亮好看,包括他们的衣服都很简单。阿米什人的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多为黑白蓝3种颜色,样式和颜色在过去的300多年中基本没有什么改变。成年男人平时都是白衬衣深色吊带裤子,上教堂时穿上西服和大衣,戴上深色礼帽。男人正式场合的衣服都没有纽扣,而是一种金属搭扣。因为他们认为男人的纽扣是军事武力的标记,阿米什人是和平主义者,拒绝一切与军事有关的装饰。成年已婚妇女通常穿一件深色的披风,外面罩一件围裙。未婚女性则是白色的围裙和披风。女性头上都要戴圆型系带小帽和头纱。他们通常不剪发,头发编成辫子用头纱和布帽包起来。外人是看不见阿米什女人的头发的,只有她的丈夫才能看到。阿米什女人也不用纽扣,因为在阿米什民族形成的17世纪,纽扣是作为首饰出现的,而圣经规定女人不准戴首饰,所以她们至今延续着这一规定和习俗没有丝毫改变。
阿米什人不上大学。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不能太多,中学足够了。他们每个村子都有学校。从_年级到八年级都在一个教室。教师都是自己教区产生的,未婚女性担任。她本身也是只上到八年级,阿米什学校学期长短与一般美国公立学校相类似,但是没有节假日,学年一般在5月份结束,为的是让孩子们帮助父母春播。
回走的路上,我们在一处桥头停下,欣赏着眼前的一座桥。这座桥与一般的桥大不一样,这就是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那种美国廊桥。汽车穿过廊桥的那一刹,我突然想到,阿米什人不正是生活在这样一座精神的廊桥之中吗,古老而又传统的廊桥,与现代生活相通相接而又自成世界,传统而不封闭,开放而又自成体系。阿米什与廊桥一样特别,一样神秘,一样令人难忘。
编辑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