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 手拿馒头的“拿破仑”

2013-12-31 00:00:00萨苏
环球人物 2013年10期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革命风起云涌,连隔海相望的日本普通国民,也很关注大海那边得意的究竟是张大帅还是王大帅。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在国内外一下子被关注起来,日本与之相关的记载也有不少。比如,著名记者山冈重太郎出版的《奉直第二次战争》、杂志《历史写真》里都有报道冯玉祥的专题;原日本支那驻屯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铃木一马写了《最近支那六军阀论》,重点分析了冯玉祥;记者兼传教士清水安三记录过自己与冯见面的轶事……

冯玉祥,原名冯基善,字焕章,1882年出生。他善于练兵,创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北军,抗战时期力主对日作战,被视为杰出的爱国者和民主人士。但他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军阀,一生多次倒戈,有“反复无常”之称。故此,对其评价一直颇为复杂。那么,在日本人的眼里,冯玉祥又是何种形象呢?把那个时代日本人描述的碎片一一挑捡出来,便有了这篇文章:

从“冯玉璋”到“拿破仑”

作为北洋军阀阵营里的黑马,冯玉祥很早就被日本方面所注意。根据日本公文书馆提供的档案显示,在日方军事情报中,冯最早出现是在1918年。只是,这些档案的原件中,冯玉祥的名字都经过涂改,原来书写的都是“冯玉璋”。大约,日本方面错把冯玉祥当做了北洋名将冯国璋的某个亲族。

曾长期住在北京的日本记者山冈重太郎,1929年出了一本以研究中国政坛为主题的册子——《奉直第二次战争》。提到冯玉祥时,他写道:“冯玉祥在得到俄国支持后,在1925年出色地进行了对李景林的战争,并因此被外国人称为‘今天的拿破仑’。”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冯玉祥赶跑直系军阀、控制北京后,奉系张作霖对他虎视眈眈。因缺粮缺饷,冯玉祥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

李景林是张作霖所任命的直隶督军,但也一度与郭、冯达成密约,要共同起兵。没想到,还没动手,冯玉祥就权衡利弊,先要吃掉李景林来扩大地盘。1925年11月下旬,冯玉祥的西北军进逼天津。李景林自然奋起迎战。

与其他军阀部队不同,李景林的部队战斗力较强。他本人精通武当功夫,他的部队专门请有武术功底的人来讲课,和善于肉搏的西北军打起来丝毫不落下风。最初,李景林曾打得冯玉祥部举步维艰达一个月之久。冯玉祥把3个军全调到天津,集中优势兵力,于12月下旬发动总攻,才击溃了李景林。

这场内讧,使在辽宁与张作霖正面作战的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郭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如果说郭松龄反奉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冯李之战则纯粹是军阀间出于利益的混战,因此中国史书对这次战争记录不多。但由于主要作战地区是租界林立的天津,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眼球。日本《历史写真》杂志1926年第2期对这次战事进行大幅报道。在这些图片的说明中,冯玉祥的名字仍为“冯玉璋”。可见那时他仍只受关注而未被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写真》中刊登了一张李景林部的标语,把冯玉祥部称为“赤化党”,反映了时人眼中冯的“革命”一面。

伶俐的“基督将军”

冯李之战让外国人近距离看到了西北军的顽强。冯玉祥被誉为“拿破仑”虽有些过誉,倒也直观。自此,冯玉祥进入中国军阀角逐的顶级层面,日方对其的重视也日益增加。陆军中将铃木一马写的《最近支那六军阀论》里,将他与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蒋介石、阎锡山并列,正体现了这种重视。

铃木如此评价这位一生标榜革命的中国将领:“其人约46岁,出生于安徽,身型魁伟高大,有着雄健的体格,极具军人风姿。他看起来性格刚毅,又不乏柔和;快活直爽,又不乏心机;给人一种下级武士的印象,却又因为崇信基督教闻名,被外国人称为‘基督将军’。”

铃木详细描述了冯玉祥的履历:“他12岁以学兵身份从军,此后屡立战功,经历颇丰,其提升貌似累进,但实际则大体依靠‘伶俐’二字……担任西北边防督办后,他与苏联过从甚密,但并不甘心终生蛰伏西北。故此,冯曾试图与直系和奉系达成某种协议,以获得出海口,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奉大计失败后,“冯迅速将部队交给部下,自己逃往苏联,其过程屡见其机敏。”随后,北伐军北上,冯玉祥“迅速归来……现正积极筹划北进。其未来走向何方,尚待观察。”

从这些文字看来,日方这时仍把冯玉祥视为一个典型的军阀,并未注意其革命性。而所描写出来的冯玉祥,多少有一些长袖善舞的狡黠。

混同于普通老兵

在北京待过的记者和传教士清水安三,则在著作《当代支那新人物》中描述了另一种风格的冯玉祥。

1922年,冯玉祥已经做到陆军检阅使,清水因故需要拜访这位显赫的将军。出于对当时官场的了解,清水找到了一名善办交际的中国人孙某,通过贿赂他试图求见冯玉祥。孙某收到贿赂后拍胸脯担保自己与冯关系密切,此行必可完成嘱托。他带着清水去冯玉祥住处,让他在耳房等候,自己进了院子。很久,都不见有人出来,清水有点不耐烦,就走出房门。只见对面房中,有几名卫兵正在据案大吃,其中一个魁伟大汉看到清水,笑容满面地递过来一个馒头。

清水见那馒头热气腾腾,不觉动了食欲,道谢后用手帕接过一起吃。那人觉得奇怪,清水回答说自己是日本人。几名卫兵对日本颇感兴趣,清水告知其日本土地贫瘠,农民困苦,那大汉接口:“未来你们的农民可以来我们这里种地,我们不会收他们很多地租的,和中国农民一样。”

吃过馒头,清水返回耳房,恰好看到孙某陪着一位上尉军官前来。那上尉趾高气扬,以马鞭指清水道:“检阅使日理万机,哪里这样好见,留下名帖,等几天再来。”

话音未落,忽听对面房中有人大喝:“哪个说冯玉祥不好见?冯玉祥是一个老兵,不是议员大老爷!”抬头看时,只见刚才说“我们不会收他们很多地租”的大汉怒容满面,正站在房门口,手中仍然拿着一个馒头——原来,他就是冯玉祥。

清水这段描述十分传神,一个混同于普通老兵的冯玉祥跃然纸上。

只有一点似乎有些令人疑惑——冯玉祥和清水等人怎么可能连菜都没有,抓着馒头吃得如此香甜?细查后,发现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在日语中,“馒头”并不是中文里馒头的意思,而是指包子。据中文资料记载,冯玉祥在北京素倡简朴,经常以油条包子宴客,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