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一支画笔闯天下

2013-12-31 00:00:00王晶晶
环球人物 2013年10期

“人生如戏。”到画家李自健这儿,应该是人生比戏还要精彩。

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传奇:3岁时父亲下狱,母亲受牵连,8个兄弟姊妹生计无着,二姐曾以卖血补贴这个大家庭;十五六岁时,他就用瘦弱的身板拉车、挑河沙、当纤夫、做铁路民工,历尽艰辛与磨砺;他想改变命运,迈进大学门坎,这个简单的梦想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家庭出身而被击碎;直到恢复高考,24岁的他才得以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然后在艺术道路上兜兜转转10多年,甚至抛下娇妻弱子孤身前往美国,落魄时在美国街头与流浪人为伍。

他徘徊过、迷茫过,却始终不曾绝望。最终,遇到“伯乐”星云大师,在其支持下完成了百幅作品。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带着这些画作,以“人性与爱”为主题进行全球巡展,让30多个国家的300多万人看到他的画。

一般的传奇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李自健却不愿过逍遥、沉醉的日子,他更愿意“自找苦吃”。2000年的一天,李自健告诉妻子,他已经云游过世界了,可“人性与爱”是生自故土的,他要带着画作,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一边扛着画作展世界,一边挥动画笔绘天下,走到哪画到哪,新的奋斗自此开始。

在美国闯出名堂

2013年4月4日,长沙从中午便开始雷雨交加,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晚上9点见到李自健时,空中还飘着雨丝。李自健冒雨从老家邵阳赶回来,匆匆扒了几口饭,便切入正题。“还有一幅需要展览的大画没完成,一堆事都等着做呢。”他不愿意浪费每一分钟。据助理说,赶飞机时,李自健总是掐着最后一秒进去,每每过了安检,就听到大广播里喊:“请乘客李自健赶快到某某登机口登机。”而下飞机时,他却总是第一个。

人生这趟班机,李自健因为前半生的太多坎坷而成功较晚。可一旦成功,他就一马当先,冲到了前面。

李自健1954年生在湖南邵阳。“年少时的经历呢,媒体报道过很多,就一句话——充满了坎坷。但受到母亲、老师的教育,我的心还是善良的,我们这方水土养出的人,性格很倔强,这种性格让我在这条路上能坚持这么多年。”

“这条路的起点是我去美国求学。”李自健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留学成了一股风潮。李自健的17位大学同窗,已走了快一半。1987年,准备好担保书等材料的李自健,忐忑地走进大使馆签证室。碰上了一位严格的签证官,他本以为必败无疑了,可当那位签证官看到李自健为怀孕的妻子所画的作品《孕》时,一下子被这幅作品所打动。画面中,李自健的妻子王丹慧穿着白色睡衣,侧脸凝眸,周身散发着母爱的圣洁和高贵。

1991年,王丹慧带着女儿到了美国,一家3口团聚了,可是李自健所在的画廊却倒闭了。最落魄时他遇到了星云大师。大师早在之前便见过他的作品,遍寻作者而不得,见到画家本人,欣喜不已,主动提出以50万美元的资助让他画出100幅表现人间真情的油画。“耐得住寂寞,潜心作画,就是最好的修行。”这是大师给李自健的寄语。

回到家,李自健将这奇迹般的喜事告诉妻子。“我们相拥而泣,在小屋里团团乱跳,像两个孩子。”之后的近500个日子里,李自健“闭关”作画。“我翻出以前的陈年旧照,那些人物、场景、乡野掠影,如今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这才是我艺术上的‘自我’呀。我不再苦苦追寻那些空泛的概念,而是画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无数个夜晚,李自健都在回忆故土,追忆儿时。《姐姐的故事》、《拔刺儿》、《小咯咯》、《奶奶》……一年多时光,竟画出了七八十幅。

当这些画1992年在洛杉矶首次展出时,人们一下子被这位来自中国的画家所打动。母女系列充满了古典主义精神,温馨而丰富;乡土系列回忆童年,展现对故土的眷恋;美国流浪人系列悲惨中不失对生命的关爱;更有那幅震撼人心的《南京大屠杀》……近不惑之年的李自健,终于在美国闯出了一番名堂。

带着作品环游世界

对李自健来说,一生中最大的乐趣,除了画画,就是云游天下。“我从小就听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读过杰克·伦敦的传记《马背上的水手》,看过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一直梦想着能去环游世界。”李自健说。1993年,“李自健油画展”在台北结束后,他决定带着这些作品环游世界。他将巡展命名为“人性与爱”,首站是德国柏林。

“油画发源于西方,我一个中国画家去欧洲办展,能得到认可吗?”李自健说他最初也很忐忑。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每到一地,他都受到艺术界及民众的极大关注,参观人数、画册销量每每让主办方咋舌,光观众留言就有几十册。

最让李自健难忘的是带着《南京大屠杀》“抗争”的日子。1996年,“人性与爱”在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艺术馆开幕。该校几名日籍教授得知画展中有他们觉得“蒙羞”的《南京大屠杀》,出面阻挠。李自健当场表示:请在校园里摆一个“擂台”,公开辩论,你们赢了,我撤下作品;你们输了,请免开尊口。对方没敢接招,李自健胜了一局。更大的挑战在后面,199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总部展出时,《南京大屠杀》竟然被偷偷撤下。李自健气极了,提出严正抗议,世界各主要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最终让《南京大屠杀》顺利展出。联系东京展览时,由于对方不愿展出《南京大屠杀》,李自健干脆拒绝前往办展,“这是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李自健不只做展览,还把画笔带到每个地方。在联合国办展时,他为安南画肖像,成为第一位替联合国秘书长画肖像的东方艺术家;在东南亚,他画下了美丽的南洋风情系列;他为荷兰女皇绘制的画像被皇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李自健在全球办了72次独立展览,从第一次办展,他就定了自力、自主、自费的原则。他没有策展人、经纪人,也不拉赞助。妻子是唯一的助手,从联系展馆到帮忙打包,一路相伴。夫妻俩如同闯荡世界的翩翩侠侣。一路上,麻烦没少碰过,诱惑也不是没有。有画廊看好李自健,想“买”下他,他拒绝了。“如果被画廊支配了,那我还有今天吗?”有富翁想无偿提供资助,他说:很感谢,但接受的话,走完一生时我就不能说这样的话:我这辈子,走了很长的路,办了那么多巡展,也没有找过赞助。“但正因为这样,我得到了更多支持。去年春天在北京成立的‘李自健艺术发展支持会’,就是这样一批与我有着共同理念的精英群体所组成,他们竭诚支持我将‘人性与爱’的艺术事业进行到底。”

李自健自认是典型的“犟骡子”,不懂退缩,凡事按自己的路子来。同时,他更有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湖南人的倔脾气早已在他的血肉里。

编织一个“中国梦”

在国外走了那么多地方,李自健的心却始终挂怀着祖国。“1999年我在华盛顿办画展,那天在场的中国人都唱中文歌,一唱起《我的祖国》,我就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飞起来了。我想回去。”2000年8月,长久萦绕在李自健心头的“回归梦”实现了,他的“人性与爱”祖国巡回展在北京拉开帷幕。之后,上海、长沙、成都、广州……祖国成了李自健“巡游地图”里的重中之重。

这3年,画家和妻子都在编织一个“中国梦”,那就是从2010年春天开始,“人性与爱·祖国巡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又一轮大幕。2013年4月20日,在带着250多幅油画,走完海峡两岸的23座城市、8万余里之后,巡展到达最后一站:国家博物馆。这一路上,有215万余观众参观,留下4万条留言。

环球人物杂志:这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对您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吧?

李自健:明年我就满60岁了,进入花甲之年,应该是人生中特别有意义的年份。我想把自己这些年来的所有作品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以前我从没展出过风景画,这次就有十几幅。还有我2003年第二次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在展完后,它就要被国博永久收藏了。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展览始终以“人性与爱keTXs/N3vk56STRmNHRkSw==”为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爱的?

李自健: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就叫爱。我往往从创作中感悟到爱。多年前,我走进四川北部山区,在离汶川县城十几公里远的古老羌寨里,遇到一个叫江竹的小女孩,灵动可爱。以她为主角,我画了《听泉》等作品。2008年,我在长沙画室里作画,突然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我愣住了,拿笔的手一下子颤抖起来,心里不停地想,江竹和她的小伙伴们怎样了?等待消息时,我抑制不住内心悲痛,画下那些汶川娃。看着画中孩子,泪水怎么都止不住。这种情感,就是我想表达的。让人高兴的是,不久后传来消息,羌寨在地震中奇迹般地屹立,江竹和那群可爱的汶川娃还在。

环球人物杂志:有不少艺术家都在作品里表现过爱的主题。您觉得自己有什么独特之处?您想过转换题材,或是变换一种艺术风格吗?

李自健:“人性与爱”是我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它有永恒不灭的价值,我想,我的灵感不会枯竭,我的路也走不完。我将人性与爱的画作集结在一起巡展,就像一个指挥家,在指挥一个乐团。巡回演出中,每件作品就如同一个乐手,当它们各自的美妙声音交融起来时,就产生强烈的旋律,撼动人的心灵,这就是我想要带给世界的“人性与爱”。

环球人物杂志: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艺术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为何您却不热衷将自己的画作带入拍卖场?

李自健:几年前,我也曾短暂地进去过,也拍过高价。但是我很快发现,那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衡量作品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市场拍卖价格的高低,我有我追求的价值。现在我很单纯,只想画画,办好自己的巡回展。到现在,没有什么投资,也无需求人。

环球人物杂志:在很多人眼中,您是功成名就的画家,您如何评价自己?

李自健:我靠的就是一支画笔闯天下。该放下的,我都放下了,该坚持的,从不动摇。我不想其它,将所有能量都用在“人性与爱”的艺术事业上。我很快乐、自在,也很潇洒,做自己想做的事,什么苦也不觉得苦。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我都有舒适的家,但我偏偏喜欢睡在湘江河畔的画室里,睁眼就可以看到正在进行的画作,多好。这是一个画家的满足,旁人难以体会,活在一个自在与创造的世界里,我才觉得生命有价值。人呀,要活得充实、活得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