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到H7N9,10年后的较量

2013-12-31 00:00:00李静涛章亚光
环球人物 2013年10期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时的情景,还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散去。10年后的这个春天,一场新的疫情又引发人们的担忧。3月31日,中国发现了首例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截至4月10日,全国共确认33例感染病例,其中9人死亡。H7N9的出现,让中国再一次站在了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前线。

死亡患者均为成年人

这次疫情最早是在上海和安徽两地发现的。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生委通报,上海和安徽发现了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紧接着,江苏和浙江也发现了感染病例。不过,目前疫情只限于上述4省市,其他地区没有发现。

在目前的疫情中,上海是确诊病例最多的地区,共有15例,其中5人死亡。上海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家高围溦(音同微)告诉记者:“从当前病例看,H7N9的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很类似,如发热、咳嗽等。普通感冒几天后会康复,但H7N9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病情的突然起伏和加重,并伴有呼吸窘迫和其他器官的衰竭,严重的最终导致死亡。”

人们还注意到,当前死亡患者无一例外都是成年人。对此,高围溦解释说:“成年人抵抗力虽相对较高,但活动量大,肺活量也大。H7N9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再加上一些成年人有抽烟等不良习惯和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危险性就可能上升。此外,成年人活动范围比较大,接触感染源的机会也会高一些。”

为了遏制疫情发展,目前各地都开始采取防控措施。4月2日起,上海启动了流感流行应急预案3级响应。当地所有医院的发热门诊开始主动搜集病例,而不是被动等待病人。同时上海还暂停了活禽交易。江苏省成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控制专家组、医疗救助专家组。安徽、北京、广州等地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建立流感监测体系。

不过,H7N9目前感染源尚未明确,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前,曾有人猜测H7N9病毒和大量死猪有关,但专家们否认了这一说法。就在人们的担忧不断加剧时,一个好消息从上海传来:一个被确诊感染H7N9的4岁男孩经治疗,已基本康复。

“神秘”的H7N9

H7N9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毒?它会不会像非典一样大面积暴发?就相关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管轶教授。

环球人物杂志:H7N9禽流感病毒和以往的传染病病毒有何不同?

曾光:所谓H7N9禽流感病毒,就是病毒由表面的血凝素(H7)和神经氨基酸酶(N9)重配组成,其基因成分均来自禽类的流感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不同于非典病毒和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相对来说,非典病毒因为可以人传人危害更大,而H7N9到现在尚未发现有人传人的证据。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相比。二者症状差不多,但表现形式不同。H5N1往往是禽类发病在先,而H7N9目前没有发现在禽类中造成明显的致病性,反而是在人类中发现病例后,才去周围的禽类中寻找病毒。

环球人物杂志:从目前看,您认为H7N9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曾光:我们对H7N9的认识有限,目前主要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过,H7N9波及范围广,已有4个省市,过去H5N1没有如此广泛。此外,人类对H7N9可能更具易感性,H5N1没出现几天内就有20多例感染者的情况。

环球人物杂志:为何H7N9主要集中出现在长三角及其附近地区?

曾光:传染病在任何一个地区的出现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现在很难讲H7N9为什么先发生在这个地区,从必然性来说,肯定是该地区适宜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适合病毒的生存和传播。

管轶:浙江、上海、江苏和安徽,这些地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有农贸市场、活禽交易频繁。安徽是长三角的农业基地,供应其他省市,病毒很可能是被禽类传播出去的。

环球人物杂志:禽流感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会不会像非典一样大面积暴发?

管轶:从目前的报道看,所有病例的接触者,没有一个发病的。说明这个病毒人传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有,也很少。不过,从目前的分析看,也不能完全排除人际传播的可能,这是我们接下来担心的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民间流传的板蓝根等预防药物有没有效果?

曾光:廉价有效的预防药物现在还没有。口服达菲类药物有预防作用,不过这类药物不能滥用,以防出现耐药性。而板蓝根可以预防H7N9的说法现在很难评论,因为我还没看到板蓝根有预防效果的证据。这更多是由过去经验形成的,而不是科学论证的,因此最主要的办法不能依靠这些。多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禽等是更有效的预防途径。

目前疫情可控

环球人物杂志:经过非典考验,政府部门在应对此次疫情中表现如何?

曾光:目前的疫情还是处在可控范围内。国家现在采取的策略是鼓励疫情报告,这么做并不意味着H7N9禽流感已经造成了多大威胁,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病毒及其危害,找到应对措施。同时,及时的疫情报告也有利于消除民众对病毒的恐慌,这是10年前非典留下的宝贵经验。另外,多部门有效的协同合作对控制此次疫情也非常必要,不但要提倡医院和疾控系统间的密切配合,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更重要。

在过去几年,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机制受到了许多考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相比非典时,中国现在是站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处理H7N9疫情。公众在此次疫情中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恐慌就是表现之一。

环球人物杂志:目前,我们防控工作的难点在哪?

曾光:新的病毒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非典病毒虽然可以人际传播,但是我们掌握了传染途径,可以通过隔离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来切断传播途径。但对H7N9病人的隔离,恐怕达不到切断传播途径的效果。其次,以前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有防治办法,就是通过对病禽进行宰杀处理来保护人类。现在H7N9因为没有对禽类造成明显的致病性,我们就失去了及时发现“敌情”的信号,这需要主动做工作去发现哪些健康的禽类是否感染了病毒。而这些措施能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环球人物杂志:在防控禽流感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有何先进经验?

管轶:以意大利为例,他们会故意在一群准备打疫苗的家禽里,剩下一部分不准打疫苗,把它们作为“哨兵禽”。一有禽流感,哨兵禽就死了,作为警示。

香港政府主要是加大监管力度。不光是到市场去监察,一些死鸟之类也要马上送检。在街市,没有过夜的家禽,叫“日日空,日日清”。这样,病毒就没办法在局部形成比较高的浓度,人去街市也是安全的。同时还增加口岸人流的监察,有没有发烧病人,有了送医院,看有没有肺炎,有就隔离。

环球人物杂志:下一步疫情会不会因候鸟迁徙而加剧,最坏的情况会怎样?

曾光:长三角地区的确是候鸟迁徙重要的中转站,但病毒会不会随着候鸟北迁向其他地区继续扩散还有待观察,目前要高度警惕、密切监测病毒北移的可能。不过也可能有相反的结果,候鸟的北迁是和气候转暖相伴的,随着夏季的到来,喜冷怕热的禽流感病毒也许首先在南方变得不容易存活。

管轶:这个病毒形成的时间不是很久,现在致病性还不是很强,但过段时间,可能对人的传染会大大提高。最可怕的是,这个病毒一旦变异,会不会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这个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