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刘瑜的新书《观念的水位》毫无悬念地在畅销榜、好书榜、推荐榜上榜榜有名。之所以说毫无悬念,是因为在拥有高超文字水准的同时,刘瑜还有强大的“群众基础”。2009年6月,她的时政随笔《民主的细节》出版,到2010年8月就印刷了18次,最后的销量据说达到30万册左右。其后的生活随笔《送你一颗子弹》,也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
暂且不提文章,单看身份,刘瑜就拥有让人眼晕的光环: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哈佛的博士后,曾在英国剑桥任教,2010年回国,目前在清华教比较政治学。从名校学生到名校教授,这个1975年生的江西才女,绝对是传统价值观里的成功典范。而且,她本人还颇具明星相,留着帅气的短发,一点也不像古板的政治学教授。
刘瑜从来不装,也不端着,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到她的“真面目”:学生时代最爱的是崔健;读博期间,她曾想过退学去考电影学院,却因为不愿意从一个山头爬到另外一个山头而作罢;她曾在时政论坛上废寝忘食地跟人“吵架”,以至于没空搭理自己的男友;她曾感慨写博士论文时借了400本书,其中200本根本没动过,最后能记住的只有3%;她会在看福柯、哈贝马斯这类高深莫测的著作时,抓狂到想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揪住衣领喊“why(为什么)”……
新书《观念的水位》名字乍一看有点费解,实际上并不难懂。“观念”即国人的政治观念——她看到它们在“水涨船高”,因此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她发现“公众的视力突然变好了”,“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她相信,“观念的水位”总有一天能积蓄到让船有反应。
《观念的水位》属于刘瑜的政论专栏。她的专栏曾经被评价为“深刻且好看”。实际上,刘瑜对“深刻”不以为意,她说:“我一直不大明白,什么叫‘深刻’呢?是指晦涩难懂吗?”她非常反感那些用艰涩的术语和理论来“唬人”的学者,她曾对那些动辄用“生硬的翻译体语言、晦涩的西方文本、掉西方书袋的方式翻山越岭来说教中国人”的人毫不客气地讽刺道:“我想说的是,其实,从朝阳区到海淀区,是可以不绕道阿尔卑斯山的,坐地铁10号线就行。”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对“深刻”的警惕和反感,才使得刘瑜越发注意文字的通俗及灵动。她坚持在知识高峰面前保持“外婆都懂”的常识感,既要防止陷入平庸,又要摆脱卖弄知识的虚荣,刘瑜这种自觉体现在她的文字里,就形成了这种“深刻且好看”的风格。
刘瑜用这种风格写成的时评,同时具备学术著作该有的知识含量以及传播需要的通俗和细节,一目了然——这就是梁文道所谓的:“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而她用这种风格写成的生活随笔更加摇曳生姿。她谈卡夫卡:“觉得大师(卡夫卡)太、太、太啰嗦了。一句话扯成两句话,两句话扯成四句话,四句话扯成十六句话,卡老师要是去做兰州拉面,肯定是一把好手。”她谈爱情:“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样机智的文字比比皆是。
刘瑜说,写作从来都不是她的正业,像是偷情,但偷了这么多年,偷到了坚贞的境界,也算是有点真心。
现在回头看初版的《民主的细节》,书末的推荐语会让人觉得很有趣。由于推荐人梁文道、柴静等个个大牌,推荐语又都精彩,段落式的文字排不下,出版商于是将其排成了一大篇,看起来很拥挤也很有煽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书《观念的水位》既没有任何推荐语,也没有名人作序,但正是这样,才显出了刘瑜的底气——名人推荐语会吸引读者,而她的文章可以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