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公公”,代人写信20年

2013-12-31 00:00:00黄滢
环球人物 2013年11期

昆明最繁华的正义坊步行街隔壁,有一条拆了一半的破旧小巷,狭窄的道路两旁遍布各种刻章、制售锦旗和门面招牌的店铺。上世纪90年代,这条文庙直街曾是有名的“广告一条街”;今天,它已繁华不再,但仍有不少人坚守着老店。巷子的47号就藏着一处叫做“隆中居”的院落,门前挂着这样一块招牌:“写字公公,为你写申请、诉讼、答辩、遗嘱、感谢信……”76岁的张永兴已经在这里坚持了20年。

写家书也写诉状

提到写字先生,许多老一辈的人都不陌生:一位老者,坐在闹市的一角,为目不识丁的人写家书、写诉状、立字据……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幕似乎只留在戏台上,现实生活中哪儿还有呢?

4月15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隆中居。这个地方,以及这里的主人张永兴老人都有一种古朴和现代“混搭”的气质,真像是从戏台上走下来的。

隆中居是一座二层建筑,外带一个天井小院。院子中间撑着一把遮阳伞,伞下是一张方桌,桌上摆着纸墨笔砚,还有钢笔、墨水瓶、《现代汉语辞典》、《百姓常用法律知识问答》等书。张永兴老人个头瘦小,脸上布满了老年斑,但穿着牛仔裤、旅游鞋,看起来精神矍铄。

记者进门时,张永兴正坐在桌前招呼一位50多岁的女顾客。见到记者,女顾客有些不好意思,起身告辞,记者再三挽留,她却执意要走。“她要告自己的儿子,觉得很丢人,所以不好意思呢。”张永兴告诉记者,这位女顾客是从郊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大巴才来到这里的,之前已经来过两次,都没有找到,今天才得见。她告诉张永兴,儿子结婚时,她和丈夫掏钱给他买了房子,现在儿子还赖在老两口的房子里不走,想要把这套老房子也划归到自己名下。

“她问我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去法院告自己的儿子,如果可以的话想请我帮她写诉状。但是又担心这样影响不好,面子上挂不住;还怕儿子受惩罚过重,心疼。”张永兴说。写字先生不仅代人写字,还负责法律咨询吗?他笑着回答:“当然。”

“过去我写的最多的是家书、感谢信,现在基本没有不识字的了,网络也发达了,通讯手段越来越多,写信的越来越少。这几年,来找我的基本上都是写申请、诉状、遗嘱。”为了能够写好一份诉状,张永兴自学了一些法律知识和文本格式。每次,他总是要先仔细听顾客讲述自己的情况,然后将内容写成草稿,与顾客反复商量定稿之后,再认真誊抄一遍。一般来说,写一份诉状的收入是100元,但张永兴却不太爱接这样的活,“兄弟姐妹、父母儿女之间反目成仇的越来越多。”他摸了摸手中的笔说,“这年头,亲情越来越少了。”

张永兴还是更愿意和记者讲一讲代写家书的事,尽管半年多来,他只接到了一单家书生意。那是2012年11月,有个老太太拿着一摞纸找到他,要求他帮忙誊抄一封给侄子的信。老太太写的家书密密麻麻有5页纸,病句错别字很多,誊抄加上修改估计要写3个小时。接这个活时,张永兴有些犹豫,可看到对方这么大年纪给侄子写封信不容易,只好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修改、誊抄。最后,他收了30元,因为“老太太经济条件不太好”。

挂烂了3块招牌

“别人都叫写字先生,他给自己起名叫写字公公。一是比较新颖,二是说自己老了,但老有所为。”张永兴的儿子告诉记者,门口那块“写字公公”的招牌已经挂了10多年,“挂烂了3块”。

张永兴祖辈都是文化人,从小,父亲就要求他看历史书、练毛笔字。年轻时,他当过一段时间会计,后来,到了昆明燃料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张永兴写得一手好字的事,在单位尽人皆知,经常有人找他代写报告、家信,他都爽快应允。 1992年退休之后,他还参加了老年大学书法班。

与此同时,张永兴也发现了自家门口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文庙直街逐渐有人做起了生意,到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条街上开了100多家做招牌的门市。当时招牌上的字全靠手写,有的店家手上功夫不行,就得靠写字先生。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写字先生汇集到了文庙直街上。

1994年,张永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腾出家中临街的房子,挂起了“写字公公”的名号。在他看来,写字先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文化、只能写字誊抄的技术人;另一类是读过书、能帮忙拟诉状等稿件的文化人。而他自誉为有文化的写字人,能把别人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字,还要保证不背离原意。

每天早上9点,张永兴准时搬出桌子,开始一天的代写生意,直到下午6点收工。第一个月,他就接到了数十单业务,一封家书收三五元钱,最多时10元一封,写一副对联30元,面积稍大的50元。当然,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碰到有经济实力的,他就多收点笔墨费,没有收入的老人就免费。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永兴渐渐觉得每天不停地写有些吃力。1997年,他把写字摊位从街边搬到了院子里,并在门上挂了一块牌匾,上书“隆中居”,寓意追求淡泊宁静。

2000年之后,电脑逐渐普及,写字先生生意锐减,慢慢的,做这行的人都走了,只剩下张永兴一个人。面对新潮流,他处之泰然,“写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养性;帮别人写字,更是一件好事,也算是老有所为;何况我有退休金,不用以写字为生。”但张永兴也一度撤下了“写字公公”的招牌,只在一些老顾客上门时,偶尔写副对联。

笔墨落在纸上才踏实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张永兴的“复出”。当时,云南省京剧院的一位老人找到张永兴,希望他能帮自己写一份增加退休金的申请。张永兴仔细询问了对方情况后,专门去书店买了参考书,琢磨了一个晚上,帮他写了一份申请书。第二天,老人拿着申请书走了。几个月后,老人又一次来到隆中居,兴奋地告诉张永兴:那份申请书发挥了大作用,他的退休金从原来的800元长到了1600元。

这件事情传开之后,来找张永兴写申请和其他公文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家身体不好,大老远跑来,又因为找不到地址无功而返。这样的事情多了,张永兴觉得很愧疚,犹豫再三,把“写字公公”的招牌又挂了出去。

人们都说张永兴写的申请,成功率特别高。张永兴告诉记者,他没什么秘诀,就是实事求是,抓住重点,把问题说清楚,同时还得字迹工整。“一般来说,一份申请字数不宜过多,大约占一张信纸的2/3就够了。写的时候,要简练,多余的字一个也不要写。”

现在来找张永兴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识字不多,希望通过张永兴的笔把自己的想法、诉求,甚至是遗嘱写成文字。“空口无凭啊,笔墨落到纸上,看着就踏实。”张永兴说,“过去的老人总是说‘一字千金’,代书人要对写在纸上的每个字负责任!”

虽然张永兴也会用电脑上网,但他更喜欢写字。“写字是门艺术,研究各种字体结构,能学到很多知识。”张永兴说,日后想成立一个字画收藏社,鼓励年轻人学写字,“留住咱的老传统”。

采访结束时,张永兴的孙女从屋里跑出来,站在爷爷身边,静静地看爷爷挥毫写下“读环球人物,获人生智慧”几个大字。看到记者在拍照,小姑娘羞涩地躲到了爷爷身后,怯生生地说:“我以后也要写字。”张永兴欣慰地笑了。一阵风吹过,墙角盛开的大叶子花轻轻摇曳,一朵枚红色的小花随风飘落在祖孙俩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