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道国家领导人说起

2013-12-31 00:00:00王品
环球人物 2013年11期

近日,一家时政类新闻媒体招聘,前来应聘者竟然回答不出国家领导人的姓名和职务,令招聘方大为震惊。有人辩解说,“政治冷漠”是现代社会的共性之一,政治离生活越远,说明社会越“健康”。作此辩解者,显然忽视了求职者想要取得的身份:新闻从业者。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国家当下谁在执政,如何报道正在发生的大事?

也许还有人不以为意,认为缺少“知道国家领导人是谁”的职业素质,又不会带来什么危害,我不做政治报道,写娱乐新闻好了。那么,一则正在被人们热议的娱乐新闻,足以证明缺失专业精神造成的严重后果:“英俊抗日战士手撕鬼子”、“美艳女特工毫发无损穿越枪林弹雨”、“手榴弹炸日本飞机”等抗日“神剧”在各个电视台轮番播出,这类电视剧罔顾八年抗战的艰难,罔顾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罔顾抗战胜利是用巨大牺牲换来的这一基本史实,任意发挥,随性描写,创作者历史知识的苍白、专业精神的匮乏,到了何等严重的0e79839b3e6abb399f53759d00f6754a0db1853f6002e931ec58a77db58216dc程度!

无论新闻工作者,还是影视创作者,如果对职业失去了起码的了解和基本的尊重,必然或是以糊弄心态草草对付,或是以迎合心态跟风了事,使得文化产品缺少创意、缺乏深度,成为粗俗、劣质的山寨货、速食品。

我们总有这样的感觉:媒体越来越多,但能引起“洛阳纸贵”、“一睹为快”轰动效果的新闻作品越来越少。电视剧和电影总是“新不如旧”,新版《红楼梦》布景再豪华,大家心中的林黛玉还是陈晓旭的眉眼儿;重拍《西游记》特效再好,也不及六小龄童扮的猴像。

是怀旧心理在作怪吗?恐怕未必。不用追溯太远,就是10年前,许多新闻记者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和重症隔离病房蹲守采访,他们会不知道时任卫生部长是谁?会搞不清楚我国基本的医疗制度和卫生防疫制度?87版《红楼梦》的演员长时间浸淫“红楼氛围”中,六小龄童更有家学渊源,他们岂会不了解自己所拍电视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

今天的中国,民智已开,不再是只有“两报一刊”可看可读的年代,也不再是“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越来越丰富的资讯,已经让更多人难被“忽悠”了。如果缺少专业精神,只知道以炒作制造噱头,靠技术博取眼球,怎能产生文化精品?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中国已进入权利时代。读者也好、观众也好,本质上都是消费者。那些不合格的文化垃圾、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害。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损害人的健康;安全生产出现事故,危及人的生命。而文化产品如果出了质量问题,受到伤害的是人的精神,虽然无形但同样严重。可以说,“专业”二字,代表文化行业从业者对受众权利的尊重,是一种基本职业道德。

当前许多人专业精神的缺乏,源于大干快上的浮躁心理,源于尽快兑现的实用主义,源于唯利是图的投机心态。在某些人看来,能抓人眼球,新闻有点击率,电视有收视率,就是“专业”。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品格。

专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创作者与市场相互激荡。公众进行文化消费,从而倒逼出文化创作的繁荣。只有那些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者,才能在观众挑剔的眼光中胜出。而不尊重自己职业的人,必然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抛弃,最终被行业抛弃。

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化领域急需专业精神。挖开填上再挖开的“拉链路”、下雨就能淹死人的下水道,暴露了城市管理者在规划和建设上的不专业;生产毒牛奶的工厂、饲养速成鸡的农场,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更是沦丧殆尽。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涵养起专业精神、培育出专业态度,才能让中国真正从大国变成强国,更稳步地行进于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