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教父”盯紧中国

2013-12-31 00:00:00海艳娟
环球人物 2013年12期

一个世纪前,英国政治家、商人塞西尔·罗兹用自己的遗产在牛津大学设立了“罗兹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在牛津大学学习,它也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最长、声誉最高的奖学金项目,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等著名领导人都曾是该奖学金的获得者。如今,美国商人、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想要挑战一下经典,他将从个人财富中捐出1亿美元,另外再筹集2亿美元在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20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一年,其中主要为美国学生。苏世民表示,他这么做,是为了改变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现状。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资资助的慈善项目。4月21日,“苏世民学者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启动仪式。外媒形容当天排场盛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发来贺电,对该项目表示赞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仪式并致辞。这一切都体现出苏世民的一贯作风——自信、高调、大手笔。一位熟悉苏世民的人说,他从来就不懂得什么叫做“低调”。

备受争议的“华尔街新国王”

作为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的总裁、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66岁的苏世民净资产约为65亿美元,在美国400富豪榜中排第六十三位。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曾以“华尔街新国王”为题报道了苏世民,文章称,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而私募投资时代的代表就是苏世民。这位“新国王”的特点是,“什么都喜欢大的,大交易、大派对、大房子以及大胸的妻子克里斯汀,等等”。

当年正值苏世民60大寿。为了举办这场生日宴会,克里斯汀专门在纽约的第七军械库租了个洞穴式的大厅。这座经过加固的砖石军械库位于纽约上城最昂贵的地段,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克里斯汀把里面装饰得跟他们在曼哈顿的公寓一模一样,洗手间就有13个,客厅墙面上是现代艺术大师塞·托姆布雷的大幅黑板作品,房间墙壁上挂着莫奈的画作。当晚,从娱乐明星到红衣主教,美国上流社会的各界名人都前来赴宴,华尔街几大银行的总裁也悉数到场。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场生日派对足足耗资500万美元。

美国著名的商业报道女记者玛丽亚曾描述过苏世民在圈子里有多受欢迎。“我跟他在四季酒店共进午餐。当时他自信地说,投资年收益少于20%的交易,他根本就不予考虑。我们的午餐接二连三地被他的仰慕者们打断,他们陆续凑到餐桌前,争着和苏世民握手,其中既有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韦尔,也有投资圣手罗纳德·佩雷尔曼,还有地产大亨山姆·泽尔。”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苏世民,尤其是在黑石集团上市之后。私募游戏素来讲求低调和“密室文化”,对公开市场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心存抵触。苏世民就曾公开表示,私募投资比公开市场更能抵抗风险,所以,当时媒体都猜测黑石不会上市。但苏世民食言了,2007年6月22日,黑石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为30美元,拥有黑石24%股份的苏世民等于持有价值77亿美元的股票,他很快变现了其中的6.77亿美元。

强大的圈钱功能和四处炫富的性格,让苏世民成了招风的大树。2007年6月14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包克斯和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等人,正式向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提交了针对1986年美国国内税收法案的修正案,主要内容是提高私募投资的税率,由于其很强的指向性,媒体给它取名为“黑石法案”、“苏世民法案”或“生日派对法案”。当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引述过一个段子,私募行业的人碰头时都会聊起苏世民,内容很简单:“他为什么把黑石弄上市圈那么多钱?搞得现在人人都恨我们,没人借给我们钱,国会还要大提税。”

“渴望战争”的掌门人

“我讲了这么长时间,却没看到有人睡着,我要为此感谢大家。人们常说,睡觉的人就是你的敌人。”一次演讲时,苏世民这样开玩笑。美国专栏作家安德森形容苏世民“身材矮小、永远笑容可掬”,他具有鲨鱼风格,是“这个贪婪时代的代言人”。苏世民也从不讳言自己“渴望战争”。

1947年2月14日,苏世民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一位窗帘商人,家中有一套房子、两辆轿车和一个储存了一大堆干货的仓库。在苏世民的描述中,父亲是个很聪明的人,跟沃伦·巴菲特长得非常像,母亲有些咄咄逼人,而他自己则“很幸运地继承了他们身上的优点”。

1969年,苏世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他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全身洋溢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哈佛毕业后,苏世民很快进入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苏世民31岁就升任公司的合伙人,是公司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现得到了时任雷曼兄弟CEO的彼得森的赏识。他说:“为了给公司挑选合适的执行人员,我尝试过使用各种不同的人,苏世民无疑是其中最棒的。”

与才华同时显现的是苏世民爱炫耀的个性。据说,在公司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中,同事们把刊有苏世民照片的新闻报道合集放在前挡风玻璃附近,通过玻璃的反射作用,苏世民可以随时欣赏自己的照片。

1985年,彼得森和苏世民同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苏世民拿出自己账户里的20万美元,加上彼得森的20万美元,合资成立了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由于彼得森和苏世民的姓氏中分别含有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意思,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当时,私募基金在华尔街被视为旁门左道,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要打开局面更是非常艰难。苏世民硬着头皮,去敲那些他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门,都吃了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都拒绝了我们。那段时间里,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

终于有一天,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诚公司给黑石带来了转机。“那是一个星期五,保诚公司的副总裁加内特·基斯正在吃金枪鱼沙拉三明治。我根本都没抱什么希望。”苏世民回忆说,“他吃了一大口三明治说:‘我给你们1亿美元吧。’我惊呆了。”后来,苏世民又从通用电气董事长杰克·韦尔奇那里拿到一笔钱。最终,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家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回报只有3%—4%时,黑石的回报超过30%。好运从此开始。

黑石的业务模式是尽可能利用资金杠杆去进行公司收购,待公司业绩提升后,再卖出获利。目前黑石管理着约2700亿美元资产,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旗下投资的企业有67家,每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1100亿美元,雇员人数近100万。在过去28年里,黑石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高达33%。

苏世民深知,办好一个企业不仅要靠好运气,还要靠好谋略。所以从创办黑石一开始,他就为公司发展定下了一个基本准则:坚持不做恶意收购。“我们向客户兜售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这在那时候很另类,但非常管用。”这个准则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公司管理上,苏世民也非常“霸气”。据说,这位黑石“精神教父”早年脾气暴躁,因和他吵架而离开黑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棒球队”。但他对黑石能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这一点深信不疑。“说服一个人加入到你的团队就像约会一样。要说服她跟你约会,必须发挥你最大的魅力,要列出你的优点。拿黑石来说,我们对员工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我们能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机会,我们爱惜人才,等等。展示过这些之后,我想你就可以放心地穿上外套约她走了。”

每周一,苏世民会亲自主持公司的例会。即使他在度假,也会通过电话现场了解会议的内容,了解公司正在做什么。《财富》杂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黑石的周一例会:拥挤的人群环坐在磨损的会议桌周围,级别低的人和晚到者靠墙站着。苏世民喜欢保持小公司的感觉,他已习惯在这个狭小的房间掌控一切,尽管黑石旗下资产已有上千亿美元之巨。会上,他与高管围绕每一桩交易进行车轮式讨论,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你们的午餐时间呢?”《财富》记者问。“你在开玩笑吧,我们没有午餐时间。”苏世民答道。

中国,不会赔本的市场

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苏世民很久,那就是妻子几乎每个星期都要问一次:“你什么时候退休?”他只好如实相告:“我真的喜欢并且享受我现在的工作,我还没打算退休。”的确,66岁的苏世民精力旺盛,而且几年前他就已经盯上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他好大喜功的性格来看,当今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地方能满足他的需求,那就是中国。“未来,我肯定愿意看到黑石集团能够在中国的交易所挂牌上市。”

为此,早在6年前,他就当了中国政府的债务人。2007年黑石上市之前,中国的主权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花了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每股29.61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01亿股黑石股份,这也是中投公司的“处女投”。

2008年,黑石集团在北京成立第一个中国代表处;2009年,黑石又宣布在上海浦东成立旗下第一家人民币私募基金——黑石中华发展投资基金;2010年10月下旬,黑石集团有史以来头一回在中国举行了集团全球CEO和合伙人会议,此前该会议的召开地从未离开过美国。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苏世民在清华设立奖学金的同时,黑石正加快在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计划募集一只4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如果募集完成,这将成为有史以来投入这一地区的规模最大的一只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

显然,黑石正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为此,苏世民需要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需要与中国精英层保持密切联系,需要大量了解中国市场的人才。而与清华的合作能同时满足这3个需求。

《华尔街日报》分析,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中国的很多高层领导,包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清华和北大捐款已成为外国投资者赢得中国政府好感、在媒体上获得正面宣传的一个标准途径,清华大学顾问委员会的席位也可以给西方高管提供一个与中国精英接触的机会。英国石油、卡特彼勒和通用电气等公司已向该奖学金项目捐款,这些公司在华业务对其在全球的成功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苏世民肯定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他愿意从口袋里掏出1亿美元,肯定是算准了可以获得远超此数额的回报。在苏世民眼中,第二名永远没有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