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 不如授其以渔

2013-12-31 00:00:00孙卫星刘旭妍陈森
老区建设 2013年11期

婺源素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美誉,龙山村自是秉承了其旖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四周青山围裹,左右蜿蜒伸展,前后列嶂为屏,形似太极八卦图。3月正值油菜花盛开的旺季,层层叠叠的花枝迎风摇曳声,伴随着涓涓溪流声入耳,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

支教的学校由四年级至九年级(初三)共680位学生、40位老师组成。学校校风正、行风严、学风浓,以“教师合作发展,学生快乐成长”为教学管理理念、以千年桃溪“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为历史传承精神,努力打造以励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支教人员主要代班七年级一班的英语课和八年级一班的数学课,每周给九年级备考中考的同学们开一堂交流学习经验的主题班会课,每天晚上就寝前给小学女生们讲励志小故事。

以下是两位支教行员的支教心得:

玉壶存冰心 殷殷似友亲

从人行行员到一名支教老师,角色的互换让我深入了解基层民生、教育现状,也更加由衷的钦佩坚守在基层教育一线的人民教师。短暂的一个月支教生活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崭新的一面,亦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平凡的一页。

支教的地点是中支的扶贫点——婺源县龙山村中心学校。临行前,项目负责人向我们大致描述了学校环境及龙山村的整体情况,并嘱咐我们认真规划好这一个月的生活工作安排,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来到学校后,我们发觉与原本想象中的“茅草房子、泥泞小道”大有不同。该校为初具规模的九年制中心学校。

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便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龙山学校共有学生680余人,其中85%为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的重任便落到了年迈的祖父母身上。俗话说“隔代亲,打不得”,祖父母仅仅只能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并且十分溺爱,造就了难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和正确教育方式的局面。因此,多数留守儿童性格特征普遍表现为非骄即傲或是内向自闭,学习态度十分随性,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龙山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变化可以看出,中途辍学的人数占到每个班级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校教育责任的加重。然而学校老中青教师存在知识结构断层的局面,青年教师虽然知识结构新颖,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多数青年教师为临时代课老师,自身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不如老教师透彻。因此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有所欠缺。

按照支教任务的分配,我负责代班七(一)班英语教学。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真正意识到,要上好每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想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在每天备课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能使学生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时常与任课老师沟通,向她们请教。

课余时间,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许多学生对于“为何要读书”感到十分迷茫,觉得读书不仅苦、累,而且远不如打工挣钱有价值。针对这一点,我抽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班会课,与他们分享了我的校园生活,并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实质与重要性,让他们以我为窗口,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

在得知我即将完成支教工作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给我写下了满满三大张纸的离别寄语;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习委员黄文婷哽咽着说到:“希望小刘老师能一直教我们。”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中,我充分的融入了七(一)班这个小家庭和龙山中心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短短的一个月,我看到了基层人民教师默默耕耘的无私奉献,我感受到了他们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赤子之心,“最美的乡村”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美丽。

感谢·感动·感想·感悟

这是一个中国最美的乡村,这是中国最美乡村的一个最美季节。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闻名中外。三月的婺源,正是万物回春、油菜花开的季节,蓝天碧水,遍地黄金,花海连绵,蔚为壮观。

这是中国贫困地区一群最普通的孩子,这是一群最普通孩子中国梦最普通的开始。龙山中心学校,一个离婺源县城有着二十多公里山路的偏远学校,承载着周边20多个自然村四年级到九年级的义务教育,孕育着村民们教育孩子的人生梦想。

这是人民银行南昌中支多年坚持不懈支助贫困地区的一个历史见证,这是二名青年行员怀抱全行领导和同事殷切希望在校支教的有益尝试。

感谢

感谢龙山中心学校。感谢李校长根据我们个人特长精心编排教学计划,亲自为我们挑选具有留守儿童特征的对口班级,亲身带领我们走遍周边村庄的山山水水,亲手驾车送我看病就医;感谢其他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的热情和坚守,激励我不顾感冒和肺炎的困扰,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欢快的心情,圆满完成首期支教任务。

感谢龙山村村支两委。感谢程书记的嘘寒问暖,感谢王村委的亲力亲为。百忙之中他们带领我们参观了中支扶贫资助的所有项目,介绍了中支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并多次代表村民向中支表达谢意,传递祝福。他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再次见证了山村人民的厚重与质朴,也让我感受到山区人民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教育、建设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

感谢南昌中支。感谢中支党委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锻炼与学习机会,让我一个来自北方的农村女孩第一次有了亲密接触南方农村的舞台,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农村,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有些落后但非常重要的农村基础教育,让我更加全面认识长期不懈扶贫支教的人民银行;感谢扶贫办、人事处、团委、科技处、上饶中支婺源支行细致入微的安排,也要感谢一起支教的同事,他们的努力让我处处享受中支大家庭的无限温暖;感谢研究处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加班加点分担了我日常工作的全部,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动

支教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教师。他们过着清苦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个不到15平米的普通房间可能就是5个任课老师的办公之处,桌上堆满了齐过头顶的教辅和学生作业,桌边摆放了冬天取暖的炭炉。而老师宿舍则是一个比办公室更小的单间,摆放了床铺之后,留下的空间也就只能堆放些日常用品和书籍。屋子有些阴暗潮湿,长时间居住很容易落下风湿之类的疾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山鼠还会随意光顾,半梦半醒之间,你会听到它们在耳边叽叽喳喳窃窃私语。走过泥土芬芳的操场,就是学校唯一的厕所,遇到炎热天气,惊魂未定的苍蝇必使你措手不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样的季节城市与山村确实存在较大的温差。四月初的早上,洗漱时依然能感受到山泉进入水塔之后刺骨的寒冷,但不能因为怕冷,师生就能用热水来洗衣、洗澡,在这里开水的唯一用途就是饮用。当然,冬天里老师是允许用热水洗头的,不过只能用来洗头而已。

如此偏远的山区,如此艰苦的环境,如此清苦的生活,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只能得到非常微薄的薪水。对于代课老师,待遇就更低了,月工资800元,学期工资4000元,寒暑假无薪。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中国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外出打工的浪潮此起彼伏。作为农村高级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山村孩子未来的希望,为了减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把智慧和青春都献给了狭小的讲台,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他们用一天又一天、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代又一代无私的坚守完美的诠释了山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

还有那群让我感动的孩子们。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家务。在我走访的几个学生中,他们放学回家都是自己烧饭做菜,有的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龙山学校的孩子们从四年级就开始住校,最小年纪只有10岁,十五六个孩子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由于床位不够,部分床位还睡着两个孩子。房子虽小,但被孩子们打扫得非常干净,物件摆放非常整齐。他们自豪的告诉我这是军事化管理的宿舍。学校早上6点响铃,为了打扫卫生,孩子们一般都会在五点半起床。日常生活中,他们自己提水上楼、洗衣服、打饭、洗碗,样样都很能干,在生活自理方面,他们比城里多数的孩子大多都要优秀。更令我感动的是,虽然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却非常开朗和自信,经常给我们讲奇闻趣事,与我们嬉笑打闹,拉我们跳舞跳绳,还会出其不意的挑战我们的智商,特别是在愚人节的那天还把我们当作娱乐的天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交谈,主动邀请我们在晚上就寝前去宿舍讲故事,讲城里小学的生活,讲大学的世界,讲名人的励志故事,有时还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欢笑一同哭泣。要是哪天晚上没去讲故事,他们会在临睡前偷偷敲响我们的房门,口中念叨着今晚没有故事了。在相处的一个月里,我看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感想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容易被人遗忘的希望。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影响人物的荣誉颁发给了伟大的中国农民工,理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应归功于农民工,是他们用离乡背井和艰辛劳动换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这说明了中国农民工的劳动价值和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底层状态和权益保护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们的子女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却往往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中国神秘的户籍制度堵塞了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的道路,他们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隔两地,在缺乏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独立成长。对于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于城镇化的中国来说,对于需要保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而言,素质更高和教育更好的劳动力不可或缺,教育公平,社会和谐不可或缺。

感悟

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我国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却是囊中羞涩。在任何省会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投资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亿的高校新区,宏伟的教学大楼,宽敞的学生宿舍,标准的塑胶跑道,典雅的亭士阁楼比比皆是,档次之高,规模之大,国人兴叹世人仰慕。就是在一些省级的贫困县,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新建的高中校园,占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这些建筑足以成为当地的标志。然而,在我们的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室早已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在村里的祠堂上课。因为适龄儿童的减少,从幼儿园到三年级,孩子们可能共用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既是他们的全科老师也是他们的校长。至于多媒体教室,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我国13亿人口一半多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忽视,就是对一半以上适龄儿童的忽视,就是对一半以上公民教育的忽视,就是对整个公民素质提高的忽视。在此,呼吁国家各部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呼吁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资助工作,只有根子稳了树叶才能茂盛,树干才能挺拔。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