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今年78岁,10多年前移民澳大利亚。平时心康体健,前几天夜里突发腹痛。老人家移民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也从没上过商业医疗保险;平时有点头痛脑热,直接去家附近的诊所找相熟的全科医生看看,必要的时候吃点小药就解决了。这次病情来势汹汹,儿子不敢耽误,急忙联系自己的私人全科医生。
这位全科医生在业内颇有名望。经他诊断后,初步认为是胆囊炎。因为病人年纪比较大,而且疼痛严重,医生当即写了转诊信,联系东悉尼一家有名的公立医院,让老周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当天下午4点,老周就住进医院。三天后老爷子出院,又和老伴去公园打太极拳了。
1975年,澳大利亚开启全民医疗保障时代。从理论上说,现在澳大利亚人看病不需要自己掏钱。不过,和很多福利国家一样,公立医院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等待时间长等各种问题。普通手术排队一般是6~12个月,长的可以到2年。在媒体上有很多类似问题的抱怨!
这次老周住院治疗能够这样快速,那位全科医生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他对病情的紧急程度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及时把病人转诊给正确的专科医生;第二,他在悉尼的各大医院以及专科医生中有广泛的人脉,他开出的转诊信受到医院和医生的重视,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
在澳大利亚,常常听人说要约见自己的“GP”。“GP”的英文是General Practitioner,中文翻译是“全科医生”。在西方国家,GP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其基本职责是诊断和治疗急、慢性疾病,提供保健和预防医学服务等。一个好的全科医生不仅可以准确判断你有没有病、生了什么病,而且可以向病人推荐最合适的专科医生。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庞大,他们和专科医生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低。医院不设门诊,人们去医院看病,要么挂急诊,或拿着全科医生的转诊信,在相应的科室约见专科医生。所以有人说,全科医生开出的那封转诊信,是病人走进医院大门的“敲门砖”。
说到全科医生和转诊制度,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有人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却不知道该挂哪科的号?从病人的角度看,花了很长的时间挂号、等待,却没有找对医生;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而在有全科医生的澳大利亚,这种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因为全科医生会直接把病人送到专科医生那里。这不仅减少了病人的麻烦,而且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多数是独立执业,他们不隶属于某一家医院。他们可以自己设定诊疗费标准,但是否有人找他们看病,则完全取决于这位医生能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有没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把病人转诊给合适的专科大夫。
好大夫收费高,收入自然也高。因为医保报销不区分公立还是私立,所以老周的儿子可以带着父亲去看私人全科医生,这位医生也照样可以把病人转诊给公立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对老周的儿子来说,找私人全科医生也是最有效率的:他为父亲支付的,只是全科医生的一部分诊疗费(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而一旦父亲住进公立医院,所有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就都由政府买单了。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