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2013-12-31 00:00:00汤伟娜
考试周刊 2013年39期


  摘要: 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
  
  引言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一)逆反心理
  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容易对这种“权力”产生逆反心理。王井云(2010)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王红梅(2011)认为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及价值目标渐趋多元化,导致逆反心理。邵士昌等人(2012)认为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逆反心理。上述这些学者研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
  (二)学习兴趣与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学习兴趣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一致,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则产生自学收获大于课堂收获的观点,这就必然引发“隐性逃课”的动机。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邓建壮(2008)认为在不喜欢某一门课,课程内容较难学习的情况下,而又限于组织纪律的约束,这时,学生会采取“隐性逃课”的行为作为抵抗方式。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自律能力偏差,放纵心理强于刻苦学习的努力。王井云(2010)认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影响课堂的听讲行为。刘秀艳(2012)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
  (四)缺乏学习目标
  邓建壮(2008)认为有些学生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表现出对将来的前途失去信心,转而对目前的学习毫无兴趣。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学生个人在大学生活中对于建立新的学习动机不适应。王婷(2011)发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必然导致听课目标的模糊,以致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王云超和李春迪(2012)则认为学生发生隐性逃课的最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需要”。
  (五)微时代导致学生沉迷网络
  张慧(2012)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沉迷于聊天或看电子小说。
  二、教师因素
  (一)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周琦(2001)认为教学方式呆板枯燥,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教学内容乏味性导致隐性逃课。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学质量不高,对职业要求认识不充分导致隐性逃课。王婷(2011)认为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使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课情绪。刘秀艳(2012)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容易让学生产生隐形逃课行为。
  (二)教学管理不力
  邓建壮(2008)认为高校的大多数老师对“隐性逃课”现象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吴丽华和卢森林(2008)认为教师的不作为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师生存在沟通障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方面。邓建壮(2008)认为就业压力大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充满功利主义色彩,只对涉及职业实用性知识感兴趣,反之,对能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那么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王婷(2011)发现一部分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和就业需要,积极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公务员等。综上所述,就业压力带来的这种盲目学习行为,最终成为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引导方式欠缺
  张赛斌(2008)认为家庭教育引导不当导致学生隐性逃课。
  (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
  邓建壮(2008)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以家庭背景、就业优势自居,这部分学生对于上课任务纯粹是应付了事。王婷(2011)认为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做一些校外的兼职赚钱,导致上课没有精力听课。
  五、制度因素
  (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尹海燕(2007)认为高校中相当一部分考试课程(主要为必修课程)仍然没能突破单一的考试手段。考试前划范围、印发习题集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大学生认为不管平时是否认真听课,只要考试前认真复习,则一般能通过考试甚至考得高分。王婷(2011)认为一些科目的考核方式重课本轻课堂,重期末考试轻平时成绩,而且考试试题难度较小,教师在判分时不严格,只凭印象给分。这些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引起学生上课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周琦(2001)认为校规否定“显性逃课”,而“隐性逃课”却不违反校规,使“隐性逃课”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张赛斌(2008)认为教室安排不合理会导致隐性逃课。尹海燕(2007)认为授课班级太大,影响学生听课效果。王云超和李春迪(2012)认为学校的管理对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管理、社团组织管理和课程安排管理。刘秀艳(2012)认为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目标与课程设置不一致时,选择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
  结语
  关于隐性逃课的动因,国内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本文对国内学者研究隐性逃课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隐性逃课的动因包括五个方面: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等。高校要想杜绝隐性逃课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摆正学习态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备课内容,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切实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开展就业知识讲座,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明确就业方向;家庭做好学习后方工作,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03).
  [2]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5).
  [3]杨崇园.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4]张予蜀,袁捷,张振玉.“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01).
  [5]李建铁.高职大学生逃课的背景分析[J].职业圈.2007(05).
  [6]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7]张赛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J].高教论坛,2008(3).
  [8]王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9]吴丽华,卢森林.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2).
  [10]邓建壮.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动因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8(6).
  [11]钱沿,王海鹰.系统论视角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12]王红梅.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J].价值工程,2011(28).
  [13]王婷.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14]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15]王云超,李春迪.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2(03).
  [16]刘秀艳.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J].大学教育,2012(06).
  [17]邵士昌.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