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的焦虑与交际倾向研究

2013-12-31 00:00:00王天剑
考试周刊 2013年39期


  摘要: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了88名硕士研究生的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对诸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焦虑交际倾向
  
  一、引言
  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国内正式发表的文献中,针对这些构念关系的研究,笔者尚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填补学术空白,笔者同时研究以上四种构念,考查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对象确定为硕士研究生。研究问题是:硕士研究生的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的相互关系如何?
  二、研究方法
  对象为贵州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两个完整班的88名统招硕士研究生,男26名(29.5%),女62名(70.5%)。年龄范围22~37岁,平均26.5岁。研究工具是一套综合问卷,其中包括:不愿交际量表、外语交际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问卷在硕士研究生入校学习的第二个学期开学后将近两个月的一节英语课讲课之前进行。发问卷前,告诉学生:“请认真填写各项,回答没有对错之分,你们的真诚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研究的成败!”为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问卷填写期间,任课老师暂时回避。各种量表的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平均数比较等。描述性分析主要提供平均数和标准差。这些数据有助于显示样本在各变量上的整体分布特征。成分分析可以展示各个量表测量的潜在因素。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varimax rotation),以便使在每个因子上载荷最大的变量数目最少化,从而易于进行解释。相关分析和平均数比较用于展示各变量及其因子之间的交互关系。
  三、结果和讨论
  (一)不愿交际倾向(社会交际倾向)。测量结果信度Alpha=.83。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获取两个因子“趋—避”面和“功利”面。“趋—避”面代表个人回避或者参与交际的倾向。“功利”面反映的是对待交际的态度。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
  (二)外语交际倾向。结果信度Alpha=.82。主成分分析表明,可提取两个因子:“外语尝试”面和“外语社交”面。前者代表外语课堂语使用尝试倾向,后者代表外语课堂使用目标语交流的倾向。
  (三)特质焦虑。结果信度Alpha=.85。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忧患”面和“快乐”面。“忧患”面意味着缺乏自信、忧虑重重。“快乐”面意味着安全、愉快、镇静和满足。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龄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低,体验较多的“快乐”情绪,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高,体验较少的“快乐”情绪。
  (四)外语课堂焦虑。测量信度Alpha=.93。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和“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反映的是各种各样的典型外语课堂焦虑反映;“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是指一些对于焦虑来说属于边缘性的行为反应。
  (五)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对各个量表及其对应的因子进行了交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交际的关系: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与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不愿交际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和外语课堂行为特征是可以相互预测的。2.两类焦虑的关系:外语课堂焦虑及其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和特质焦虑及其因子“快乐”面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倾向和外语课堂上的焦虑反应是可以相互预测的。3.两类人格的关系:作为人格特征,特质焦虑和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对交际的趋避倾向和特质焦虑可以相互预测。4.两类外语学习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关系:外语课焦虑及其两个因子与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成显著负相关。外语课堂焦虑越高,课堂上进行语用尝试的倾向越低。5.人格与外语学习特征的跨范畴交叉关系:不愿交际倾向和外语课堂焦虑成非常显著正相关,但是特质焦虑和外语交际倾向关系不显著。因此,可以预期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回避交际的学生,外语课堂上会倾向于经历更多的紧张和恐惧反应。但是,以上变量的相关系数没有一个达到高相关程度(|r|≥.80),只有三个刚超过中度相关(.50≤|r|≤.80),其余都属于低相关或者弱相关。因此,如上变量之间的预测效度非常有限。
  四、结语
  根据所调查样本可以推论,就平均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都不高。不愿交际倾向具有性别差异,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特质焦虑具有年龄组间差异,大龄组硕士研究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平均较轻,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消极情绪反应较强。外语课堂焦虑和性别及年龄的相关均不显著。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对于预测和防范不适宜的外语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a(1):27-30.
  [2]王天剑.口语焦虑的根源主要是人格因素而非语言成就(英文)[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0b(5):95-109.
  [3]王天剑.语言焦虑研究入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