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合与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2013-12-31 00:00:00李建芳
考试周刊 2013年39期


  摘要: 文章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从“教”和“学”两个着力点深挖细掘,提高有效性。
  一、教师的“教”
  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习活动本身要有意思,有趣味。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况。
  2.精心设计学案,备课时给学生创设好学习途径。提倡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并不是说老师不讲,而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因而,在学案中设计适当的讨论内容,通过讨论,让其对问题有更充分的理解,比起“满堂灌”的大课,讨论更接近社会实际的运作方式,更有实战性,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3.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表扬时,他就会产生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一个有自信的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表扬是一种赏识,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要创造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进行教育,多表扬,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4.教给学生“活”的知识。“不能空着手进教室”。坚持利用实物,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变抽象思维为具体思维,例如讲心脏的结构时,脱离实物讲解很难讲得清楚。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利用实物就能解决单靠语言文字不能表达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借助实物教学,学生直接看到这些生物真实的外形、结构、生活习性、运动状态等印象会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
  5.教师锤炼语言,做一名好的“导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水平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十分密切。上好一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它不是糖,却能粘住一切。”这里讲的就是语言的魅力。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学语言要力争达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而不是晦涩吞吐,词不达意。
  6.关注学生,注意学生的思维含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营造恰当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节的学习中,为下一节的复习创造良好的开端。
  7.收集、整理、反思教学反馈信息。教学反馈信息包括两方面:教师自身的反馈和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主要是教后的感受如何,能否从课堂教学中寻找出不足和缺点,课堂教学中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精彩之处,等等。学生的反馈信息至关重要,有时,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反应却很平淡。这是为什么?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收集教后的信息,并进一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自身和学生的信息,反思教学,并提升为教学理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为下一节课的“补救”奠定基础。
  二、学生的“学”
  即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指导和调控自己的生物学习行为。
  1.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能给你指引方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目标的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摇摆不定,难以取舍,无法专心做某一件事情,最终一事无成。目标能给你提供动力。当你定下自己希望考取某所大学的目标后,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受一些苦是完全值得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半途而废。明确的目标可以创造奇迹,反之,目标的丧失可能会毁掉一切可能出现的奇迹。要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2.相信自己。引导学生不要把心思全部放在考高分上,关键是学一些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健康有用的知识。不要把它当做负担,也不必太在意自己成绩高不高,要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学会,没有心理压力,轻轻松松地学习,效果更好。
  3.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方法。学习生物的关键是理解,理解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就容易记住。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作思考,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只有真正懂了,才记住了。不懂时,仅仅背熟了,是没有用的。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和学这一对矛盾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