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讨了把握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深入分析教学案例,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起点重要性教学案例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当今社会,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同化学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这样一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化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把握好学习起点的重要性
1.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有些学生竟然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起点所造成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以学定教”。不能忽视备课中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也就是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2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起点应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已成为共识。
1.3现实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在近几年的实行过程中,化学渐渐变成了“边缘”学科,选学化学的人越来越少,这也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已迫在眉睫。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2.深入分析教学案例,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针对学习起点,有些学者将其分为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即:可能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时所真正具有的知识储备。①
2.1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练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但现实的问题是:初高中化学教师之间交流不多,大多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不甚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往往把握不准。
【教学片段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提问1: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生:过滤、洗气、常温结晶与降温结晶。
提问2:这些方法是依据什么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
生:溶解性、气体的化学性质、溶解度。
师:食盐中混有的泥沙如何除去?
生:过滤。
师:过滤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这些问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基本上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如果按照上述形式进行教学,则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问题】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学生的可能学习起点。
【解决策略】
在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可能学习起点之后,这节课的起点可适当提高,可以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规范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进一步讨论“如何除去食盐溶液中含有的SO■■、Mg■等离子?”“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注意事项及使用的范围?”这样一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2.2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教学片段2】盐类的水解
通常教师在演示测定NH■Cl、CH■COONa等盐溶液的pH值后进行以下教学:
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盐溶液不都是中性的,也有酸性和碱性的。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Na■CO■与水发生了反应,NH■Cl与CH■COONa也应如此,而Na■SO■与水不反应。
师:很好,预习得很好,你知道这些盐与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吗?
【归因分析】
用实验的方法设疑引趣符合“可能起点”,但学生真的已经懂得某些盐中的离子可以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了吗?不见得,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伪认知”。只从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出发,用“静起点”进行教学设计,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会失去纠正错误“前概念”的机会。
【改进设计】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展开:
问题1:如何抑制水的电离?
生:降温、增加H■或OH■。
问题2:如何促进水的电离?
生:升温、减少H■或OH■。
问题3:如何?
生:加CO■■、Mg■等。
问题4:是依据什么原理实现的?
生:生成物为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结果是减少水电离出的H■或OH■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显酸性、碱性。
问题5:Na■、Cl■、SO■■等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在交流与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原理。
2.3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概念”
高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掌握并形成了大量的个性经验,即“前概念”。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一旦掌握的是错误的经验与知识,就会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定容的2NO■?葑N■O■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混合气体颜色如何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气体颜色变浅”的结论,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定温,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这里的压强是气体的分压,而不是气体的总压强。通入氦气后,气体的总压强虽然增大,但气体的分压没有变化,所以平衡不移动,气体颜色也就不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没有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教学变成一种“贴标签”式的活动,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前概念”,经常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哪些内容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思维障碍”等问题。多一分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设计就会多一分成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变得很容易。
3.全方位出发,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应通过课前了解、课堂生成、作业反馈等多种途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呢?下面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3.1关注逻辑起点: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与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
3.2关注现实起点:备课时,需要研究下列问题:(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要求?(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②(3)在新的的教学内容里,哪些是学生已知道的、哪些是可以自学的、哪些是重点讲解的?
3.3把握大众起点:充分利用导学案,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
3.4把握个体起点:理性分析前沿作业,课中敏锐捕捉信息,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③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选取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研究,给予解决。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注释:
①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②魏林明.把准教学起点演绎高效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1(上).
③王芳芳.学习起点——有效教学的起跳板[J].教育科研论坛,2009(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克勤.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北京任爱教育研究所.化学教学资源手册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储朝晖.教育改革行知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6]魏林明.把准教学起点演绎高效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1(上).
[7]王芳芳.学习起点——有效教学的起跳板[J].教育科研论坛,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