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是指一种语言所表述的信息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途径。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之一,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然而,在英汉笔译的教学中,作者发现多数学生远远未达到要求。本文对实践过程中学生翻译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剖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 英汉笔译实践问题分析翻译教学
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译在高年级课程中的课时所占比重还是相当高的,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翻译方向的学生都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及训练,理应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应该对翻译理论有所理解,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的运用,能够基于忠实、通顺的原则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及文化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英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自身对语言驾驭能力有限,以及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高年级学生在英汉篇章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明显的可以避免的误译现象等。
一、学生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漏译现象
(1)疏忽大意所致。
在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中,疏忽大意所致的漏译现象频频出现,并非学生的英语能力表达欠佳,而是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将所有的英语句子考虑在内,譬如在翻译过程中忘记翻译某个定语从句或者是做伴随状态的成分。对于这些现象,如果译者足够细心或者用心检查一遍,那么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例:I understood that I was having these thoughts only because of the stranger with the bony fingers and the worn-down heels.
学生译文:我明白我有这些想法是源于那个陌生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我知道正是这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陌生人使我有了这些想法。
该例属明显漏译。与学生交流讨论后得知,是由于疏忽所致,仔细思考大意是能够翻译出来的。
(2)故意的漏译。
与前者不同,故意的漏译主要是指从事篇章翻译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抱着侥幸心理而采取对难理解句子乃至段落采取省译的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综合能力及基本素质。
2.误译现象
(1)望文生义或词义选择不当。
在篇章实践中,有些学生不求甚解,不做查证,望文生义。譬如,将“for good”“took to her heels”分别译为“为了利益”“脱下高跟鞋”,望文生义的译文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只要结合已有的知识稍加思考,或者查阅词典,就不难得出这些词的正确译法。“Colored cook”被译为“美丽的厨师”,主要是colored这个词的词义没有选择得当,这里主要是讲肤色,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不难翻译了。
(2)语法结构分析不当。
例:In April,when this offensive had just reached the Elbe,Franklin D.Roosevelt——who had proved himself a masterly war leader,well fitted to work in cordial partnership with the incomparable Churchill——died,exhausted by his long labors toward victory.
学生译文:当进攻部队在四月到达易北河时,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睿智的军事领袖的人,与无可匹敌的丘吉尔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而丘吉尔因长期致力于战争胜利的超负荷工作而去世。
参考译文:当进攻部队在四月到达易北河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因长期致力于战争胜利的超负荷工作而去世。在他有生之年,他已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位睿智的军事领袖,也曾与盖世无双的丘吉尔建立了无比亲密的伙伴关系。
这种长难句的翻译也是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学生的语法不过关,就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分析,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并翻译原文。这个例子中,句子主干应是Franklin died,而两个“——”之间的部分则是插入语,是正因为该生缺乏合理的分析,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严重误译。
3.拙译现象
(1)译文与原文的语体风格不相符。
一篇好的译文,除了要求语言通顺,忠实于原文外,在风格上也要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下笔翻译之前,对原文的内容及风格有个整体的把握。如口语体译成文雅风格则无法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一个未受过教育的黑人说出的话若被译成英国贵族绅士式的基调,则不免惹人发笑。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在文体风格的把握上不精确,致使译文不能成为佳作。
(2)抛开原文,随意发挥。
例:I couldn’t imagine what would drive a man to go from house to house in a neighborhood like this one,with porches and old maples and kids playing basketball in driveways.
学生译文:我无法想象是什么促使这个男人穿过长长的走廊,走过茂密的枫树及拥挤的车道挨家挨户地兜售贩卖!
参考译文:我无法想象是什么使得这个男人在我们这样的街区里挨家挨户地推销,这里随处可见走廊,古老的枫树,在街道上打篮球的孩子。
此处的原文并不难理解,但该生在翻译过程中脱离了原文,随意发挥,单读译文问题不大,但是细读原文后再看译文却只能称之为拙译。
(3)“翻译腔”明显。
例:The mirrors of my house filled me with such a sense of gladness that a room without one struck me as a dark cell.
学生译文:镜子让我满心欢喜,以至于一间房间没有都会让我有身处黑暗的感觉。
参考译文:镜子让我满心欢喜,如果一个房间没有镜子,对我来说,就像黑暗的牢房一样。
在以上这个例子中,英语的固定句式so...that常被译为“如此……以至于”,受日常学习时中文翻译所限制,而无法脱离这个框架进行重新思考解析。这种翻译腔明显的译文不在少数,应该加强汉语功底,适时采取归化的策略翻译。
二、英汉翻译实践中问题的成因
1.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
要想翻译好一篇文章,首先需要译者的态度端正。在篇章英汉翻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译者疏忽所致或故意而为之的,如前文所讲述的漏译现象。而绝大多数明显的问题都是因为译者没有好好研读原文,致使译文风格偏离原文;或者遇到生词或词组不去彻查词典,望文生义;抑或不联系上下文、不了解文章背景,断章取义。准确理解原文是忠实通顺翻译文章的基础,而与所选原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及上下文又是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因而就需要译者态度认真,做好翻译之前的准备工作,译文自然就会准确很多。
2.有待加强的双语功底。
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认识。英语与汉语分属两大语系,英语为印欧语系,重形合,而汉语属汉藏语系,重意合。两种语言所属不同语系,就注定在语法和结构上有所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表达特点及语言结构。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原语中长难句的分析不到位,致使译文偏离原意;有些学生即使分析正确,译文仍然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受原文句型结构的影响,完全忽视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则应该加强双语能力。
3.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整体”(高晖 103)。译者并非一个语言机器,在双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还应增强对原语文化的了解,从而减少误译的可能。例如圣经中很多典故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原型,若译者对此无大概了解的话,很难译出忠实的译文。
4.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分离。
翻译理论与实践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然而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很多情况下翻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分别授课的,和学生探讨相应的理论知识,他们能够对答如流,却无法很好地将这些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中来。正是由于这两门相关的课程独立授课,在学生们看来,课上所学的翻译理论根本无法指导自己的实践,久而久之则对理论课厌倦。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三、对现代翻译教学的启示
1.“双重心”——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汉语修养。
单其昌认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1990:2)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从事翻译活动的基础,这里的能力不仅指语言分析能力还指语言表述能力。对英汉篇章而言,学生应该进一步提升英语分析的能力,注重提高汉语修养,为翻译的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增设文化课程,强化英语的专业性。
研究表明当今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就像个语言培训中心,学生有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对英美文化却知之甚少,因此增设文化相关课程是必要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体会,即英语都很流利,却无很强的专业性。一旦涉入到翻译领域,则对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及词汇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在翻译实践中以不同领域的原语文章,让学生在分组探讨的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文章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
3.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已是我国翻译界和翻译教育界基本达成的共识。“翻译理论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刘传珠95)。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给造成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分离的假象,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系统的学习。笔者则认为,理论的讲授应该成系统,实践时篇章的选择应该与所学的理论相呼应,能够让学生站在实践的角度审视所学理论,能够更好的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然,这样就需要两门课程的教师要统筹协调上课的进度,需要很好的协作才得以实现。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笔译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种问题,有些关乎态度问题,有些是在理解阶段的,而有些则是在表达阶段。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究其根本是端正态度、增强学生的双语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翻译这门学问有更综合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自己翻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晖.英汉翻译中的误译分析[J].语言研究,2011,(7):103-104.
[2]刘传珠.关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4):95-99.
[3]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