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把握

2013-12-31 00:00:00张珏
考试周刊 2013年39期


  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最基础的教学,学生能否很好有效地阅读文本,关系到他们掌握知识、丰富情感、增长阅历的程度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阅读策略的把握,掌握好的阅读策略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灵活而广泛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必须以认识阅读本身为前提。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就是阅读书籍。小范围来说,就是语文课本上的教读篇目;大了说,就是所有有益于学习的书籍。虽然我们阅读书籍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理解这篇文章,也许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获得情感体验、审美娱情等,如果说读都读不懂,理解文章这个浅层次的要求都达不到的话,那么何谈深层次意义呢?我想讨论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这样才能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仅仅说读书的话,只要学生到了一定的语词积累水平,就可以读通文章,但是不是可以读懂,就不一定了。就像看戏一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生读,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懂些什么,对这篇文章应该记住些什么,甚至要求背诵下来。对于一些经典篇目,也许有这个必要,但学生究竟知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应该如何掌握,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也许未必清楚。也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学到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同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就像双方初次见面一样,陌生得很,以前学的任何文章就如同过往云烟一样消散了,学了这篇,忘了那篇。以至于老师每次教新的课文时,学生就如同给洗脑了一样,白纸一张,从头开始。这样不但不利于老师的教学,而且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在强调老师应该传授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非知识本身。知识何其之广,仅仅几年、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怎能“博览”?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恰当地运用策略,就是初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教的内容。
  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所用的可灵活调整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的认知活动计划。教师所要进行的策略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掌握运用一定的、适当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能力。好的策略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学生不应该只记住策略的基本操作步骤和简单地执行这些步骤,而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策略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及使用时间。
  从阅读教学实践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把握中心内容的策略
  对于要学习的文章来说,能否迅速、有效地把握它的中心内容,是作为一个熟练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必须先把文章中重要的和次要的内容区分开来,这样不至于一叶障目。好的策略有:1.运用已有知识和阅读经验拟定文章的中心;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写作背景的掌握明确文章中心;3.凭借对文章结构的知识,纠正、确定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中,首先在浏览文章时,根据已有经验,知道是写父亲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其次对朱自清文风的了解,他笔调细腻,以前学过他的《春》,知道散文的所谓“神散形不散”,必是以人写情;最后,文中前后出现四次“背影”,明确“背影”这一细节是散文的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全文,是抒情的主要依托,明确作者以“背影”抒情,对照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我们要注意,有时候读者的认识未必就是作者的认识,在利用自己的经验的同时要考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感受,而非仅仅是自己这个旁观者的。在这篇文章中应考虑作者回忆父亲的初衷不仅仅写父亲的爱子之情,更是寄托自己的爱父之情。
  二、概括信息策略
  在学生阅读之初,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包括概括句子、段落、部分内容和整体内容甚至概括中心内容。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循序渐进。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进行深度认知、加工的过程。要概括文章内容,需要对句子、段落等进行内容取舍,提取精华,浓缩成形。把看似分散、凌乱的内容提炼为集中、简明的认识。首先需要从作者的角度概括,然后从自己这个读者的角度,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表述。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在教学时,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中心:母爱。文章写了几个零散的片段,没有顺序性,如何把握呢?我就让学生分别概括几个段落的内容。结果是分别写了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讲故事流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看则凌乱,但综合最后一节来看,恰恰表现了母亲的各个精神、性格方面:她的慈爱、善良、不溺爱、能干、奉献。这样才形成了作者心中那个丰满、立体的母亲形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概括,我们才深刻认识到了文章的主旨:不仅仅是对母爱的颂扬,更多的是对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的表现,为母亲在旧社会中被压抑和埋没的命运的同情和深切思考。
  三、联系信息质疑、探究主旨策略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通过题目、内容简单地理解主旨,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在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说的提出问题,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具体来说:1.在阅读之初,学生应该为自己设疑,与主旨有关的,与题目有关的一些设想。这样设疑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明确阅读目标,重点阅读对解答疑惑有用的部分,忽略无关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使阅读不至于“偏题”;2.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提出一些适当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来理解、释疑;3.在阅读完成时,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阅读习惯。
  阅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首先就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导向接下来的阅读。例如:幽径上有什么事发生?悲剧指什么事?作者与此关系如何?他想到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一直往中心“悲剧”去理解,不会偏向对古藤的描写这些次要的内容。其次,在对句子“……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的理解时,也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人生的“玫瑰花”指什么?“荆棘丛”是什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在文中指什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玫瑰花”是美好的,“荆棘丛”是痛苦的,二者明显是个对比的关系,在文中,美好的是作者能感受到古藤的生机,痛苦的是古藤被毁。那么这两个暗喻句也就理解了。最后,在阅读完全文之后,认识到作者不禁感叹古藤被毁,还提到了无人关心、过问古藤的生死。最后回到主题,幽径的悲剧到底是什么,是古藤的被毁,还是无人关心呢?我们可以意识到,与先前古藤也一度在十年浩劫期间被毁相比,更让人心痛的是现在在北大的燕园,这个全国的最高学府,在改革春风吹了十几年后,仍有愚氓的灭美现象,而且有民众对这种现象漠不关心,如若不见的情况发生,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因此,文章的主题应上升到作者呼吁提高民众素质的高度上,呼吁人们维护真、善、美的高度上,而非仅仅讨论“悲剧”而已。
  四、选择、监控、评价策略
  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效果取决于学生对策略的选择、监控、调整。首先是选择策略。在阅读之初,根据阅读对象、任务、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导向正确的阅读方向,有目的地阅读。例如阅读小说,就要注意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把握和环境的烘托作用;如果是散文,就注重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线索的寻找;略读的文章,关注主题的把握;精度的文章,注意细节的描写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监控策略的使用,看所使用的策略能否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说出现不能理解或理解错误的情况的话,就要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也就是说,在发现阅读困难时知道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例如:查查其他相关资料、多读重点段落、联系写作背景等。最后,阅读结束后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了解自己使用策略的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目的,从而获得反馈信息。例如与老师给出的理解或同学的理解做比对,与作者自己或其他书评的人的观点对比,使自己对以后阅读使用的策略有一个依据。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作者具有交互性的交流与理解。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都在运用自己本身具有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文章所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境的暗示重新建构文章的意义。因此,对于阅读来说,除了原有知识以外,还应该应用一套灵活和广泛适用的策略对文章进行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过程就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阅读策略教学作为一种主流教学传播开来,为学生形成新的阅读观服务。
  
  参考文献:
  [1]章熊.谈谈现代阅读的能力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
  [2]彼得·A.瑞德帕兹著.查勋远译.阅读的革命——怎样读难懂的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金振邦.文章解读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顾晓明.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