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范读与阅读教学

2013-12-31 00:00:00杨静
考试周刊 2013年39期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尽快地走近文本,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体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范读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地深入研读文本。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课文范读阅读教学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教师的范读,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
  参加了教师网络培训,在培训的课程中观摩了徐培鸿老师的《紫藤萝瀑布》、张丽老师的《月迹》、徐立刚老师的《背影》这三节示范课,我对其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最为深刻——教师的范读。
  看着名师授课的身影,耳边回响着虽不字正腔圆却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声,依稀中不禁回想起童年时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她喜欢在课堂上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那时的我们都谁学她学得最像、谁能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荣。现在自己当老师了,有机会在课堂上尽情地朗读所喜欢的课文,喜欢和学生一起享受朗读的美妙感受,并且感受到了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好处。
  一、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往往在无意识之中就分神了,不知道在想什么,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教师范读课文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范读之中,学生就会关注课文内容,以教师的声音做引导,目光会随着教师的范读在课文内容上扫过。因为有听觉和视觉的影响,注意力自然就在课文之中。教师的范读若能够把握好,则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的内容中,声情并茂地范读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学习课文上,有利于进一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安塞腰鼓》是一篇读来很有气势的文章,展示了黄土高原上的一场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课前,我准备了视频(安塞腰鼓表演)和音频(课文的名家朗读片断)资料,自己将课文熟读了几遍,做好了两手准备。授课时,看完了视频的表演,学生都很感兴趣,情绪比较激动,我就问学生是听名家的朗读片断还是听老师读课文,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要听老师范读。在一番抑扬顿挫的范读之后,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在品读语言的环节中,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情朗读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范读课文时,通过对语速、情感、节奏、停顿、重音、句式等方面的把握,把课文内容真实地、立体地通过声音展现在学生的想象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步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对进一步理解、欣赏、拓展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高标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可以通过范读实现。况且,学生在最初接触所学课文之时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有良好效果,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孙权劝学》一课时,我通过范读,惟妙惟肖地模仿孙权、吕蒙和鲁隶的语气。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试着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提示语,采用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孙权的语重心长、对部下的期望;鲁隶的惊讶和赞叹;吕蒙的自信,都在这一读一品中深入了学生的心中。
  三、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些难读的字、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音的字准确地教会学生,起到正音的效果。另外,有些学生读错的字,学生自己不易发现,通过教师范读,会很容易地纠正这些字的读音。在字音学习的同时还有节奏、停顿、重读的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范读更加重要,因为那些停顿的划分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的理解,需根据停顿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的“中间”应该读作“中/间”,译为“其中夹杂”;“少时,一狼径去”中的“少”读为“shǎo”,译为“不久”;“夹岸数百步”中的“夹”应读作“jiā”,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通过教师的范读,直接强调或纠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可以提高教师的形象。
  教师范读课文,可以很好地展现教学基本功。记得教学《口技》时,学生跟着我的范读,时而蹙眉、时而握拳,当最后一字落音时,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高超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由衷地折服,这样他们会产生一种钦佩之情,更加佩服,更加尊敬老师,对于所学的知识会更乐于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增加教师的魅力可以通过范读进行。
  正是因为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范读课文,就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范读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
  (一)准确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反复阅读作品,了解背景,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备课时,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其他教学资源,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从而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地域特点,掌握作者在那一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对社会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表达的真实情感。
  同是朱自清的作品,《春》和《背影》的描写对象不同,感情基调不同。如果只是了解一点作者简介,不深入了解他写作这两篇作品当时的时代和作者当时的思想,那么教师是很难把握作者当时的感情的,教师不能把握作者写作的感情,怎么能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感情呢?怎么能感染学生呢?
  (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地方,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教师要通过范读课文把每个人物的性格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点。
  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和得知狼狈的水手就是于勒后说话的神态、语气表现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学生主动探索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要那样做,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条理清晰了,人物形象也就鲜明了。
  (三)具备范读的语气
  语文教师的范读一定要避免毫无生气,平铺直叙。作品内容的情感、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八个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师要想运用得恰到好处,首先要多读课文,先感染自己。只有先激活自己,才能激活学生。
  如:范读《出师表》,教师要深刻体会诸葛亮那种对主子忠心,为刘氏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读时,要把他对后主的不放心和担忧表达出来,学生就对诸葛亮有一个基本的解了,再教学,就容易多了。
  当然,并不是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教师范读,如长篇小说、戏剧类文章就无法进行范读,而散文、诗歌、古诗文类的文章就可以进行范读。这只是大致的分类,该不该对所学课文进行范读教学,需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有时还要受教学时间、面对的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师范读是很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的,但绝对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不加区别地千篇一律地由教师进行范读,应该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