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看法。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对课文中的生字难字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指导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在阅读中自己将生字难字找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来的生难字词才准确切实。如果由教师在课堂上主观提出,则可能脱离实际。当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后,指导他们及时阅读课文注释和查阅字典,了解生字难字的读音和意义。若还有不会的,则可再与同学、老师商量讨论。这样印象深刻,易于掌握。
2.关于阅读教学
2.1唤醒自我,主动探究,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达到理解内化的目的。但是,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琢磨作品的答案,甚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不应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而应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归还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做阅读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阅读、探究。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2根植文本,多读多悟,迸射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注重多读,引导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离开了文本,一切都将只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起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
2.3细心倾听,延时评价,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的核心是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教师不应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而应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诚地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创新,大胆张扬个性,发表见解。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给予延时性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给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预留更广阔的空间。
3.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归结到整体上,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地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便会得到激发。此外,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4.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可自主确定。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5.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等方法,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6.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作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7.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7.1要宽容。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则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地改正错误。
7.2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
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